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中”是中国儒学思想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灵魂的直接体现。儒学典籍英译中,“中庸”二字作为重要范畴经历了西方译者各般阐释和比附。早期汉学家在释“中庸”一词时,颇多承续了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体现出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诉求,而当代汉学家安乐哲的翻译“切中伦常”则导向了对“中”在生活经验中的重新建构,昭示了儒学西方阐释的新动向,为中国哲学范畴的英译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
翁舒捷 《考试周刊》2013,(45):159-160
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完备的德性传统,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植根于儒学德性文化传统,才有我国道德教育的根深叶茂。借鉴和利用儒学精髓,深化大学生道德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对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有深远意义。本文从儒学思想的核心、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及如何利用儒学伦理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儒学是中国文化之主脉,是传统文化精髓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当今的小学生道德水平存在诸多问题,而儒学精髓内容蕴含很多道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儒学运用到小学教学当中,不仅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且能够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心理咨询实践所借助的心理咨询理论多源于西方,故受西方哲学影响甚深。其实,对于心理咨询实践中的某些根本性问题,比如对人的生命本质、人自身、身心关系等方面的认识,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传统哲学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皆有各自的见解和论述。儒学既尊重生命的“求强”意志,又强调“求强”之中的和谐。儒学重视人的整体存在与个体生命的具体生成过程,注重人的主动性和人对命运的自我把握。从儒学本身看,它始终认可原始的身心合一论与当代的身心交互作用论。从比较文化的视角看,西方哲学和中国儒学都与我国的心理咨询实践有内在关联性,而儒学更为贴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生活实际和心理实际。国内心理咨询的实践既需要借鉴西方哲学思想更需要借鉴中国的儒学精髓。  相似文献   

5.
2007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8题是一道以考查儒家思想为内容的试题: 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是一位典型的“儒将”,他的修身处世思想不仅不合有中国传统儒学的精髓,而且具有了作为将帅的特色。他的修身处世思想是他获得成功的基点,能够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儒学是中国文化之主脉,是传统文化精髓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小学生道德教育有其实效性和厚重的文化性,是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完善自我过程中的重要教育内容。然而,当今的小学生道德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而儒学精髓内容蕴含很多道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儒学运用到小学教学当中,不仅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且能够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8.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术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主干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和精髓。近年来,在中外学术界,不断掀起“儒学热”的浪潮,大有波澜壮阔之势。为了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以裨益于两个文明和四化建设并有助于当前改革开放经济形势的深入发展,推动祖国的统一大业,有必要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一系列的审视与反思。本文仅就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发展地位,作一粗浅探讨,不当之处,望方家斧正。  相似文献   

9.
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巨大。自公元405年,百济博士王仁将《论语》携入日本,日本便揭开了儒学发展的历史。儒学思想对日本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以及史学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电影《感染列岛》艺术地展现了儒学价值观的影响力:在儒家“耻文化”的影响下,日本人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视个人的名声和名分,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洗刷污名,赢得死后的好评;儒学“忠”的思想与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日本式的“忠”文化;此外,儒学“万物一体”“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自然观,正是这部电影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文化的栽体,具有人文性、思想性、美学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儒家思想(又称为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启思想之志、引美学之思、修语言之功的目标。取儒学之教育思想拓小学语文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儒学教育思想也是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我们在取儒学教育思想之精华的同时,新时代为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提供了更好的社会素材,使语文教学价值、语文教学理念、语文教学方法、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了新的特质,也丰富拓展了儒学教育思想的精华部分,融合成为新时代语文教学的指向针。  相似文献   

11.
元至顺元年,孟子被朝廷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祀于文庙。至此,自中唐时由韩退之倡道统并在《原道》中将孟子认作孔门正宗嫡传开始的孟子升格运动才告终结。但宋明以来被视为儒门嫡传的孟子及其主要思想,并不能在孔子的言论文本中直接找到理论源头。孟子在“性善论”、“仁”以及“学与思”等问题上与孔子皆有根本性的思想分歧。因此,关于孟子思想为孔子后儒学“正宗”的传统说法,乃是可以进一步商榷的。  相似文献   

12.
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3.
《论语》和《孟子》排比问的语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比问是问句的排比,《论语》和《孟子》中的排比问颇具语用价值。《论语》和《孟子》中的排比问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孟子》排比问表示疑问的话语标记比《论语》的要繁丰一些,《孟子》排比问的语用价值主要诉诸"辩"体现出来,而《论语》排比问的语用价值则主要通过"辨"实现。  相似文献   

14.
义与利的关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提出了,孔孟荀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各自的观点。孔子和孟子坚持以义为上,主张重义轻利。荀子则克服了孔孟的片面性,全面论述了义利的关系。荀子认为人生而好利,主张计利富民、以义制利、先义后利。  相似文献   

15.
儒家文化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儒家文化自唐宋以后又被概之以“孔孟之道”。这样,孔孟两个思想家之间的判别便被泯没了。但事实上,二者在思想倾向、学说内容上的差异却是巨大的,二者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被称做"亚圣"的孟子,时孔子崇敬有加.他不但在战国时期捍卫了孔子思想,又对孔子思想忠实地继承,并多所发展.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两千多年历史及思想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论语》、《孟子》、《荀子》为基点,分析了“士”这个特殊社会角色的发展。孔子的“士”重立身,尚“内圣”;孟子的“士”重“舍生取义”;荀子的“士”重务实、尚“外王”。  相似文献   

18.
孔孟没有诗学专著,他们的诗学主张主要体现于《论语》、《孟子》中,也仅仅局限于对《诗》的片言只语的评价中。孔孟思想的核心内涵是如何"成人"。这就决定了《诗》不过是他们达到"成人"目的的一个工具,也就由此决定了我们要想理解孔孟诗学的真义必须建立在"成人"这个基点上。  相似文献   

19.
文章研究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经济哲学思想,进而从他们的义利观、等级制度经济观、以民为本的经济观等三方面阐释孔子、孟子、荀子对先秦儒学的经济哲学思想的创立、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倡孝、讲孝、崇孝、尽孝,是千百年的传统。孝最初的含义跟"慎终追远"的祭祀有关。《诗经》中出现了数量可观、主题比较鲜明的孝亲诗篇。孔子对孝的观念进行了理论提升。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论。曾参重孝,是沟通孔孟之道的关键性人物。对先秦孝文化,我们应持基本的肯定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