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质、规律非实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本质、规律理解为实在并不符合人类揭示的本质、规律的实际。本质是事物、现象或分子、元素所属于的类 ;规律是相互联系着的两方面因素的本质之间的关系。这两者都属于一般 ,而非实在。它们都是人在接受物质世界信息的基础上的建构 ,其客观性只在于它们与物质世界的事物、现象、过程相对应着 ,事物、现象、过程也在表现着它们。因此 ,我们的认识不仅需要有发现 ,而且需要有发明。至于实践则既不能指望规律能给我们以什么实际的帮助 ,也不必担心受到它的惩罚。  相似文献   

2.
“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亦即对事物的反思)这句话通常被人们理解为是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表述。但是在本文看来,这句话在深层上蕴藏着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革命,因而可以被理解为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它暗示着近代哲学范式的重大变革,即在马克思那里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范式转变,真正地体现了哲学的特性与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3.
在STS学界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实践转向”。通过综述“实践转向”中的经典案例,据此阐明其来龙去脉。学界业已关注实践转向的一个本质,即处理主客体二分的困境:外部世界如何能够进入人的认知,认知中的图景如何能被确证是真实无误的?这部分研究对实践行为的关注抹平了主客体。同时,进一步把这种主客体消弭的世界图景放置在特定的时间维度下观看:究其根底,集体、孤独的主体、客体,它们统统处于“实践行为”这个当下的时刻之外,它们是进入了“当下”时间维度的外来者。与此相对,当下在实践中的只有行为。而在场的行为不再给出那些从时间终点或从原初点投射过来的本体事物,而是让事物和人在当下不断地新生。  相似文献   

4.
揭示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探明运用不同规律的方向和途径,把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同经济发展规律、自然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加以利用,是我们当前必须重视和必须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里我们就研究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一些想法和看法。第一、要辨明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分类、层次和关系,进行目标明确的、分工协作的全面研究。大家都知道,规律是客观事物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事物中的和事物间的“本质联系”是规律的实质。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的本质联系进行分类,区分  相似文献   

5.
能优论序     
对宇宙及其自然界一切事物规律的验证及认识,都只是具有相对的、近似的及分层性的约化性质;世界上没有一种完美的科学理论,能对一切事物的演变及进化(即演化)、结构及其运动规律,作完整的和详尽无遗的,且是终极性的阐述或定论、人类对宇宙间一切事物客观规律的理解与认识,皆是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螺旋进动方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穹,而实践认识每一循环内容,都是按发展到更高一级的程度的螺旋式演进的辨证发展规律进行的。必须指出,千百年来,人们都在探索着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宇宙及其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进化(EVOLUTON)一演化一何以能发生?!自然界生物适应的因果及其机理是什么?!其所谓原始推动力——第一推动力来自何方?!其本质是什么?!“能优”论一文就是从严肃的科学角度、立场及理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其认识论出发点及论证等方面蕴涵了现象学视域。而就现象学视角而言,本质直观可作为解读异化劳动的可能方法。在此方法的导引下,异化劳动将呈现为一个全新视域并生发出一系列寻问,这些寻问是对异化劳动现象学方式的寻求。而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自由自我决定的价值取向印证了马克思自由自觉的劳动本体论,并且其“生活世界”与“技术人”思想等构成了现象学对异化劳动审视的现实向度。  相似文献   

7.
量子论统计特征所涉及的认识论问题主要有是观测过程中主客体关系问题以及经典物理学语言的局限性问题。量子力学在认识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在于突破了把"现象"归之于自在事物自身的东西的直观观念。"现象"和"规律"均不是自在的东西,我们能够认识和把握的是在实践场域内客体间相互作用中所发生的"事件"及其运动规则。与胡塞尔的"经验视域"相比较,胡塞尔把经验视域局限在纯粹意识范围之内,而"实践场域"则是感性活动的领域,是超越了纯粹意识的感性世界。  相似文献   

8.
规律是可以为人所利用的,但国内有的哲学论著认为“利用规律”就是“创造条件使客观规律向着有利于人的方向起作用”的说法却是欠妥的。规律只是一种关系,是人对应物质世界的事物、现象、过程所作出的一种概括和建构,因而它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所谓利用规律,实际上主要是人根据规律去判断未知,以规律为指导去认识新规律,以客观规律和人的目的为根据去确定实践和认识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前已有的关于实践科学观的研究仅停留在认识论层面,不能很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更根本的是挖掘实践科学观的存在论意蕴。马克思实践观的存在论向度为这一理解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实践的科学观看来,科学是在一个由认知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的动态网络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并处于生成和流变之中的开放的体系。对科学的认识一直“在途中”。实践科学观具有与境性、主体间性、历史性和反思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唐燕  张军厂 《科教文汇》2010,(18):12-12,41
在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坚持的是全面发展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全面的;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理论,全面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可道,非常道。”如果反其道而理解,只可意会而不必和不能言说之道则是常道。再广而言之,事物自身所蕴含的自然之道,自身所固有的规律才是常道。而科学的最大收获和意义之一则是揭示事物内部所固有的规律,并按这样的规律办事,此所谓科学之道或科学精神。 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之时,也将人类带入了“烦恼三千丝”的困境。比如,遗传改造食品(Genetically Motified Food,GM食品),或称转基因食品,有些国家和地区竟不让谈论这个话题。然而,在民以食为天的现实中,不让人们讨论和了解这个事关自身生存的问题恐怕是…  相似文献   

12.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范畴,是实现哲学变革的重要路径。走进马克思哲学,必须理解把握“实践”概念范畴,运用实践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法和方式,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具有其生成、发展的内在逻辑,实践思维方式有其独特特征,把握运用实践思维方式,厘清马克思哲学学习中的迷雾、误区,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真正精神实质和方法论,对走进真正的马克思哲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武春丽 《科教文汇》2014,(34):111-112
康德从哲学的概念中抽象出道德法则,将其提升到道德形而上学的层面,再把“道德形而上学”追溯到“实践理性批判”,构建了一个先验自律的道德哲学体系,是对他律性的宗教道德的超越,同时在其思想体系内又包含了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确定了人是有生命活动的实践本质,把道德原则内化到自由自觉的活动中,确立了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是对康德道德哲学思想的进一步扬弃。  相似文献   

14.
物理是一门起源于生活但是却高于生活的学科,它所要学习的知识可以解释生活中方方面面发生的现象,揭示了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规律。然而,物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小学,甚至在幼儿园时,老师都教会我们去认识自然界发生的一些现象。初中物理正是将学生真正从了解或知道一些自然现象带入到研究自然现象的本质。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些初中物理教学的注意事项和技巧,供大家参考。一、要做好教学的“起承转合”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思维方式正在由近代的“概念思维”演变为 2 1世纪的“实践思维”。文章运用“实践思维”方式探讨了技术的本质、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技术双刃”论、“客体中心”论、技术的门类结构、“技术决定论”、技术认识论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等问题。由此表明 :运用新的思维角度和思维方式 ,在实践中学会这样的思考 ,我们的研究工作和思维水平将跃进一大步。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17,(2)
通过研读马克思著作,对马克思关于文化的理解发现,马克思对文化的概念并没有具体的表述,对文化观的内容也没有全面说明,但经过阅读马克思的文章,从马克思的观点论述中,逐渐明晰了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由最初的"自我意识"到报刊自由、文化自由的阐述,逐渐摆脱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意识到感性具体的人的存在,进一步向唯物史观迈进;通过揭示客观存在是意识产生的前提,得出实践是马克思文化观的本质;最后阐明文化的源泉是劳动,文化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展现不同的特点,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17.
一、从一切方面去理解人,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需要”是每个学生内心深处的谜。作为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充分发展,以次作为实现自身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的转变的重要工作。理解和尊重学生需要,便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之源。目前,我们的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  相似文献   

18.
论知识创新与认识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知识创新是认识的最高本质,是我们认识活动的前提.认识主体通常采取复制、再现和生成客体信息的知识创新形式,选择客体信息的知识创新形式,对客体信息的经验知识创新形式和对已有认识的反思知识创新形式,超经验知识创新形式四种最基本形式,获得客体新的本质和规律.四种最基本形式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且其中还都渗透着认识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高剑平 《科学学研究》2012,30(2):213-224
 多元化、碎片化是当今科学哲学的趋势。多元化使科学哲学从“内部”走向“外部”,碎片化则使其从“建构”走向“解构”。科学哲学面临着“内”“外”两种困境:逻辑分析方法难以与科学家的具体实践活动达成一致是其内部困境;从知识论到社会学,科学沦落为利益的建构物,科学的本质被颠覆,是其外部困境。困境的哲学根源是“实体”与“关系”的本体论分野以及“主”“客”二元的分裂,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主体无法“表征”客体。多元化与碎片化为科学哲学的内在一致化准备了充分条件,回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从“表征”走向“实践”,则是科学哲学重振昔日辉煌的必须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语境下的“精神生产”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一维,是人类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暗示了作为类存在的人既是生产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这一观点所蕴含的思想可追溯至现代西方哲学的开端———培根、笛卡尔的认识论中;因此,在认识论视域下审视“精神生产”的概念,不难发现,培根提出了作为人造物的“归纳法”,为人的精神生产提供了认识工具,使得人类在认识自然之时即成为双重意义上的生产者。笛卡尔对“观念”的分析则表明人在认识外部自然世界的过程中,生产出了某种“表象”观念。相比之下,马克思更强调精神生产作为人类认识活动,追求实现人的类本质的本真,即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