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9 毫秒
1.
STS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TS作为一项综合性教育,它的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受教育者智能得到开发,劳动素质得到提高,未来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即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成果,并能参与科学技术决策和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才.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理科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已成为当代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交叉学科,其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观、新的科学观、新的教育观和新的社会观。通过STS教育,学生除了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要学会关心人、关心社会,理解科学的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科学利弊观。在物理教学中,将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使它们融为一体,能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尤其近几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物理教学与STS教育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80年代以来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间政治经济竞争的加剧 ,世界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国际科学教育界发生了重大变革。“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教育是近年来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 ,已成为当今国际理科教学改革的潮流和热点。STS教育思想自 80年代末、90年代初介绍到我国以来 ,已逐步为人们所接受。 STS教育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价值。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从应试教育模式转到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轨道上来 ,把课本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 ,以加强化学…  相似文献   

4.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与社会(Society)的英文缩写。STS教育思想强调把科学教育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等紧密结合,使学生智力得到开发,劳动素质得到提高,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即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STS"是科学—技术—社会英文字母的缩写,是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学科,它体现了一种新的科学观、价值观和教育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论。本文是该教育思想,在我的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是STS在传统化学课程中的渗透,作为它的扩大和补充。  相似文献   

6.
宋怡 《中国教师》2013,(Z1):267-268
国际科学教育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系统提出"科学素养"和"STS教育思想",对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科学教育的课程教材以及教学和评价的改革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1]。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明确强调STS的科学教育思想,强调突出学习的实践性,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和学习内容开放性。高师教育担负着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重任,必须具有前瞻性,因此,我们尝试面向化学专业师范生,开设"化学-技术-社会"(CTS)选修课,提高师范生的科学素养,增强他们开展STS教育的意识、信念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STS教育,是科学(Sic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教育的简称。是以科学、技术、社会关系为重心而组织的教学模式,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运动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思。STS教育的两个基本点就是突出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STS教育主张在教育中不应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合作精神。也就是科学、技术教育必须和当前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杨木忠 《江西教育》2006,(10):37-37
STS是英文SCIENCE TECHNOLOGY和SOCIETY的缩写。它的两个基本点就是突出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STS教育就是在STS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决策。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公民而进行的一种教育。  相似文献   

9.
STS教育对高校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STS教育的内涵与特点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是在当代科技迅猛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社会问题等背景下形成的教育思潮 ,旨在培养大众的科学技术素质 ,培养和训练个体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 ,在决策和实践中强调社会价值取向。STS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把社会因素纳入科学教育之中 ,并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使科学、技术、社会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其基本特点表现为 :1 在教育目标上强调现代科学技术素养。20世纪80年代初 ,STS教育以“科学为大众”(ScienceforAll)作为挑战学校传统科学教育的…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个英文单词字母的缩写,STS教育是指在现实的技术和社会环境下教授科学内容的活动.STS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中的应用,最为重要的任务是要学生参与社会话动.并在活动中扮演一定的角色.重视学生自主意识、独立创新意识、情感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STS教育体现了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理念,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有助于学生正确地分析、解决化学问题.鲁科版高中化学教科书注重在人类生活背景下建构化学知识,选取了丰富的STS教育内容,其组织和呈现方式特点为:利用教材的章节标题呈现;利用教材栏目体系呈现;STS内容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互融合渗透.  相似文献   

12.
STS教育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综合科学素质教育。发展和融通是STS教育的两个基本理念。通过建构合理的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策略有效地实施STS教育。  相似文献   

13.
化学教学要渗透STS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理科教育改革中形成的,强调以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它注重人的科学素养培养.化学教学中开展STS教育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科学方法的形成和科学能力的发展,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要加强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将学生培养成为关心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人。为此,开展STS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社会意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观察、接触和了解社会。本文将结合物理教学的实际,对如何渗透STS教育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STS教育是融科技与人文意识为一体的素质教育,现已成为培养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介绍在科学教育专业中设置STS课程,并结合实际教学工作阐述了在STS教学中的几点做法,最后提出了STS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STS 教育是近年来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体现STS教育思想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本文简要介绍STS 教育的概况及其相关理论, 分析STS 教育思想在物理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中的体现, 着重研究STS 教育与中学物理新课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The inter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community recognises the role of pre‐service science teachers’ views about the interdependenc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 in achieving scientific literacy for all. To this end, pre‐service science teachers’ STS views signal the strengths and the weaknesses of science education reform movements. Turkey, a country that follows the international reform movement, aims at improving citiz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STS interdependence to enable them to fully participate in an industrialised, democratic society.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Turkish pre‐service science teachers’ views (n = 176) on STS issues and discusses the ongoing reform effort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study findings.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an adopted “Views on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instrument. Analysis revealed that many participants held realistic views 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interdependence, while their views on technology and the nature of science were differed. Some viewed technology as an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some viewed science as explanatory and an interpretation of nature. Most agreed that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is tentative but they did not present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ypotheses, laws, and theories.  相似文献   

18.
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运动中形成的一股思潮。在化学教学中加强STS教育,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Changes in society and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forced a rethinking of what is “basic” in science education. A perceived disjuncture between school science and the realities of a scientifically and technologically oriented society has resulted in proposals for new directions in science teaching. It appears that science education is about to undergo another paradigm shift. One particularly visible movement, the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STS) movement, exemplifies how such directional shifts tend to occur within the field of science education. This article critically examines the program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 that has characterized past and current science curriculum reform effort in an attempt to illustrate fundamental educational reform problems. The need for new directions in science education is uncontested here. The issue is the problematic nature of the reform process itself. The article contends that new methods of reform must be researched— methods that directly involve practitioners in critical reflection, participatory research, and scienc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当今科技迅速发展,国际竞争已转化为知识能力的竞争,各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面对新形势,我国对教育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这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教师应立足教学新思路、学习科学新成果、运用教育新技术、改革传统实验观,从而建构新型教学理念,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