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近年来,新闻摄影事业发展很快,我们有了一支比过去更庞大的新闻摄影专业队伍与通讯员队伍.从拍摄的照片看,无论题材、体裁与表现形式都比过去深刻、多样、生动.随着突发性,事件性新闻增多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新闻摄影照片.但在报纸上发表的非事件性新闻照片中。仍有相当数量是“千人一面”、“似曾相识”.这些照片,说它是真的,又透着假,如果说它是假的,却又有过这样的事实.真真假假,看了以后,总感到它与现实生  相似文献   

2.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一开始就这样写道:“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在太虚幻境的对联中,上句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这真真假假自有作者的苦衷。然而,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虚构,也可说是真真假假。喜剧中自然也有真真假假。所不同的,它是以之作为一种产生喜剧效果的艺术手段。这种喜剧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其一,以假充真,在真前露馅。这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真事面前曝光。报载意大利喜剧大师贝  相似文献   

3.
有的报刊常常是一条消息刚发表,否定该消息的消息便接踵而来。如有的报刊先登出“中央已不再建立第三梯队”的消息,后来又说这是“误传”;更有甚者,有的报刊竟把一位健在的知名人物说成已作“千古”,不少报刊还争相转载。如此“肯定——否定”,真真假假,弄得读者晕头转向,不知信谁的好。这样势必会引起人们对报刊的不信任感。  相似文献   

4.
(五)如何对待虚假照片? 抓拍与摆布,说的是摄影者同其对象(人和事)的关系问题,是前者尊重后者即尊重事实,还是要后者服从前者的问题。把摆布推到极端,便是假照片。但除了摆布以外,角度的选择,光线的运用,景物的取舍,画面的剪裁和加工,都有可能被用来造假。这真奇怪:最真实不过的照相,却最容易拿来弄虚作假。照相骗术流传已久,从过去的“灵魂出现”、“神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一位记者抓新闻时,发现一名假“贫困学生”在大街上乞讨。他不仅拍了照片,而且“没收”了这名假“贫困学生”的财物,然后回报社发稿。笔者问他有没有想到将假冒的“贫困学生”扭送公安部门,他说只要稿件见报就行。再指出他无权没收别人的财物时,他说自己又不是要那财物,只不过交给报社做个事实证据而已。  相似文献   

6.
报纸上的照片有两类,一是新闻照片,二是艺术照片。有一些照片来稿,说它是新闻照片却时间、地点、何人、何事等不清;说它是艺术照片,可它的用光、构图、意境又较差。这些照片的作者对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差异,还不太了解。笔者想就两者的区别谈谈几点看法。一、新闻照片是用照片形式出现的新闻报道,它的本身是新闻。艺术照片,它的本身是艺术作品。但它们都是以摄影手段来表达具体可视的形象,而这个形象,又都只能是事物整体的某个部份和事物发展过程的某个瞬间。  相似文献   

7.
漫话假照片     
照片档案是记载历史的重要工具,然而假照片与真照片相傍而生,他们具有几乎相等的年龄,假照片林林种种、形形色色,以假乱真,在高科技的助产下,更是假得“天衣无缝”;在各种目的、原因作用下,假照片几乎无所不在。这都给档案工作者提出了艰巨的打假任务,档案工作者要把防假、打假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8.
某外国代表团参观我国一家化工厂处理污水的情况,看到一群鸭子在污水池里游动,非常称赞,跟随而去的摄影记者连忙照了像。可是照片一见报,就有人揭发,说这是“假报道”.原来那池中的水含有毒素,根本不能养鸭;外国人参现一过,厂方就把鸭子抱出来了. 我有个孩子在某中学读书,学校的厕所又脏又臭。有一次接到上级通知,说要进行卫生检查,校方组织突击清理,喷上药水,  相似文献   

9.
新闻摄影是新闻的现场形象纪录。正如郑景康老前辈说的那样,从“实事”(新闻事实及其现场)中“求是”(拍摄新闻形象的典型瞬间),由此可见,新闻摄影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它是现实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具体事实的真实纪录。既然说到新闻摄影是真实的纪录,现在提出新闻摄影也要打“假”,不是节外生枝,而是新闻改革开放的需要,必须认真对待。 以我之见,众揽诸报新闻摄影报道,细细研究,“假、大、空”的报道确实不少,所以新闻摄影也要打“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下,特别是“文革”中提出的“事实为政治服务”、“不受真人真事限制”等所谓的“理论”的影响下,曾出现过不少的“假·大·空”照片,其流毒至今还在困挠着今日新闻摄影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时尚与文风     
时下文风不正的现象,似有蔓延的趋势。在不少报刊和书籍、文件中,均可见这种不正的文风。其主要表现一为“文革”遗风“假、大、空”的局部回潮,当然其表现形式与以前已有所不同;二为在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下滋生的带明显实用色彩。功利色彩的文字的泛滥。 只要留神就不难发现,现在报刊上假的东西为数不少:有的产品质量本来不好,有人却硬说它性能优异无比;有的单位其实工作并不出色,却有人把它写得完美无缺;有的人明明群众意见很多,却被说成了群众拥戴的带头人;更有甚  相似文献   

11.
高纯度的真实赵维新闻要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我们有很多新闻报道确确实实是“新近发生”的,不仅“五个W”一个不少,而且有的电视画面就在你眼皮底下,让你“眼见为实”,你无法否认它的真实,却又让你觉得别扭,觉得假,觉得是在参观“人造景观”。但又确确实实...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生活中,在艺术创作的题材范畴内,"人"是取材最多,为大家最熟悉的内容。人物肖像漫画这门艺术,它具有"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特点,说真,它比所有描绘的型表象更深刻地表现了其内涵特点;说假,它运用夸张与幽默的手法可以达到最大的限度。就其创作过程而言,也是由"真"到"假",再由"假"返"真"。人们所以喜爱人物肖像漫画,是由于它极富人的情趣,而又极具幽默的特色。它能将历史的人物再现;有名的人物、无趣的人物;伟大的人物、渺小的人物;我们熟悉的人物与不熟悉的人物;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哲学家、作家、艺术家等等,都可以进行一番艺术地再创造。如同大家通过魔术师的多棱镜让你看到另一幕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  相似文献   

13.
杂文写作谈     
杂文的“杂” “杂”,是杂文的本质特征。“杂”有两种涵义,包罗万象是杂,兼而有之亦是杂。杂文乃文艺性政论,一面是文艺,一面是理论,兼而有之。说它是文艺,它却发议论,阐明观点,是论说性文体;说它是理论,它又有形象,有人物,采用比兴手法,说理也不是长篇大论,而是言简意赅。杂文不是纯文学,全用形象思维,它兼有逻辑思维,但又不是小言论——这属理论范畴。它是“文学 理论”,结合部的核心是形象思维。杂文没有形象思维就不成其为杂文。  相似文献   

14.
版面活了     
《奥运快报》试刊第一期4月16日一出来、立刻把读者抓住了:头版上,一幅萨马兰奇的大照片和他的签字,占去了四分之一位置;左侧五幅小照片再各加上旁边的几句话作为新闻提要,把后面几个版上的一些主要内容明明白白地摆在读者面前;还有:萨马兰奇对《奥运快报》的致函、何振梁的头像和贺信、该报社长和萨马兰奇在一起的照片,以及“致读者”……设计得大方而又含蓄,看似新闻不多,实则内容丰富。把一向以“均衡”、“对称”为至理的版面设计打破了。其它七个版的组成,也多为图文的巧妙组合、线条的新颖勾划、感人的独幅新闻照片……内容是新鲜的,形式是引人的。它的版面策划者之一张大为说:试刊一期印数8万立刻卖光,接着又加印5万;  相似文献   

15.
6月2日的《新闻出版报》头版有一则小消息,说在西安的某一新闻发布会上,一假记者因冒名领走多份会议纪念品被随后来领纪念品的真记者识破,然后被公安部门带走。 假记者被捉当然令人高兴,可高兴过后却生出了一些感慨。 感慨一:假记者所为何来?不就为礼品和款待嘛?札品的份量足以让人以身试法,可见真记者也不是“吃素的”。 感慨二:但愿真记者是为采写新闻而去的,礼品只能算顺便得到的“好处”吧!可笔者偶然的一次见闻是:某网络公司欲主办一次会议,在其媒介公关策划方案中,把所请记者的支出列为专项预算,招待费多少元,红包(现金)多少元,几百名记者平均每人支出近千元。策划者说,这是按“行规”办事,按“行情”给钱,否则那些“爷们”不会来的。笔者实在不明白:那“行规”是谁订的?“行情”的涨跌又以何为据?  相似文献   

16.
郭建良 《军事记者》2006,(12):44-45
(图一)“以黎战争”期间,各国摄影记者拍摄发表了大量的新闻照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各样的“假新闻”开始“浮出水面”。包括路透社和美联社这样的传统大牌新闻机构在内,都刊发了一些假照片。本文就“以黎战争”期间出现的假照片现象做一些分析与探讨。1、“摆拍”作假。“摆拍”,在各种各样的照片造假中,属于最为原始的一种,在近几年的西方媒体有关战争报道的图片中,已经越来越少见了。但是,在“以黎战争”的图片报道中,“摆拍”作假却频繁出现。2006年7月30日,以色列轰炸了黎巴嫩南部加纳村,造成至少54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37名儿童。…  相似文献   

17.
在报界,好像谁也没有说过照片不能唱主角.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照片却常常唱的是配角.有些报社编辑和老总经常这样说:“给这篇消息配张照片”.一个“配”字,道出了照片在报纸上的地位.这仅仅只是达到了前10年“图文并茂”的要求,这种对照片的认识,还是只停留在“美化版面”、“活跃版面”.“增加花色品种”上,同样是文字的陪衬.要想实现从“图文并茂”到“图文并重”这个重大跨越,首先是要解决版面编辑和总编辑的认识问题.就目前各报杜情况来看,我觉得笼统谈新闻改革的较多,单独谈新闻摄影改革的较少;在实际操作上,强调文字、版面、事业、体制机制等方面改革的更多,面对新闻摄影则是要求一般化,顶多也只是要数量而忽视质量.在新闻报道中,照片是一种独立的新闻语言,有文字取代不了的作用.与文字比较,照片新闻更直观、更具体、更强烈.好的新闻照片,胜过千言万语.近年来,襄樊日报把“图文并重”落实到报纸版面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实现了重大  相似文献   

18.
《新闻实践》2009,(9):80-80
虚假失实的“正面”报道,并不因为其“正面”,恶劣影响就可小视。长期以来,由于某些“正面”报道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人们早已多有烦言。张爱萍将军曾看到一则关于南街村的报道,很是欣赏,于是就给住在郑州的一位同志打电话,让他去实地考察一下,把真实情况告诉他。张将军的儿子张胜解释说,“他不是很相信现在的报纸。”开国上将尚且如此,生活在社会现实之中的普通群众怎么看待我们的某些正面报道就可想而知了。如果正面报道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长期如此,那我们又怎能奢谈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相似文献   

19.
冯越 《今传媒》2003,(6):33
随着假新闻不断被揭露,在严格打压的声势下,某些报刊上又出现了一类假新闻的变种,我姑且将其命名为“疑似假新闻”。它写了很生动的故事,但故事中到底是何人何事,一概如云如雾一样模模糊糊,不可捉摸;故事之离奇令人咋舌,超出人们的正常想象,根本不可相信!而要细考此新闻到底何人、何地、何时、何事、何故,从文字中却又没留下一点儿可以查考的线索。你说它假,你没有根据——难道你有精力  相似文献   

20.
本刊启事     
相对于其他载体的档案而言,照片档案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能够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摄影技术也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照片档案形成的数量也越来越大。但是在社会公务活动中形成的照片的归档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具有保存价值的珍贵照片,成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和珍藏品。这种把公务活动中形成的照片据为己有的现象,就是公务照片档案的“私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