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动背景银杏树是我园的宝树,孩子们在院子里活动时,发现了被风吹落的银杏叶和银杏果,他们争论着:“这是白果吧。““不对,白果有硬硬的壳,这个果子摸上去很软呀!““这叶子飘下来就像蝴蝶在跳舞。“  相似文献   

2.
杨万萍 《教育导刊》2004,(4X):40-45
春游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活动,去海边春游,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有的说:“我要去玩沙!”有的说:“我想学习照相,把大海拍下来!”“春游”这一话题激发了孩子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春游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活动,去海边春游,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有的说:“我要去玩沙!”有的说:“我想学习照相,把大海拍下来!”“春游”这一话题激发了孩子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乡下见闻     
国庆长假,我和妈妈去了乡下奶奶家。在那里看到了一连串有趣的事儿。1剥白果b o h u a g u o吃过晚饭,天色还早,奶奶就从阳台上取下一盆像枇杷一样的东西。我忙问:“奶奶,这是什么东西?怎么泡在水里?”“这是白果,白果树上摘下来的。明天我们来剥,给你解解馋。”“耶!我还没尝过白果的滋味儿呢!”我一蹦三尺高。听奶奶说,把白果泡在水里,不仅皮软,剥起来也容易些;而且,味道甜咧!第二天吃过早饭,我急不可待地对奶奶说:“奶奶,我要吃白果!”“好,你等着。”我47x i a o x i l i u小溪流高兴极了。可奶奶刚把泡在水里的白果拿出来放到院子里,一…  相似文献   

5.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他们活动中的第一需要和学习的主要形式”。这是我在学校里学到的教育原则,然而,让我真正领悟这句话的内涵的却是与我朝夕相处的孩子们。  相似文献   

6.
捉泥鳅     
张立 《学前教育》2006,(2):54-55
设计意图 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  相似文献   

7.
宋梅 《农村教育》2007,(4):43-43
针对小学生节约勤俭、合作交流、诚实诚信等良好品质的教育常提常新,但是教育方式较为单一,为了寻找一个学生喜欢的兴趣点,给学生发展、锻炼的平台与空间,本人把“跳蚤市场”这一崭新的活动形式引入该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之前我担心:孩子们是否乐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呢?孩子们能否有能力开展好这样的活动呢?孩子们提早从事这样的“商业”活动会不会形成不好的金钱观呢?但是,在后来的活动中,我发现了很多可喜的现象。孩子们的热情与投入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之外。这说明这样的活动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关注的焦点正是‘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哪些真正是学生的问题或课题’。我们的教育目的正好可以借助中队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最近一段时间 ,我班开展“漂亮的幼儿园”的主题活动 ,我和孩子们一起观察幼儿园的建筑设施 ,花草树木 ,并进行了“漂亮的幼儿园”的谈话活动。在让孩子们画“漂亮的幼儿园”时 ,我采取和以往不同的做法 :没有示范 ,也没有范画 ,只是给了孩子们纸和笔 ,就让孩子们自己画“漂亮的幼儿园”。我没有在室内走动 ,怕干扰了孩子们作画。孩子们画好以后 ,我就让孩子们说“画” ,这是我第一次让孩子们说他们自己的“画” ,他们非常踊跃 ,就连平时不爱举手的孩子都争着想说。郑清艺小朋友历来画画都不认真 ,今天的画还是老样子 ,画面乱七八糟 ,颜色也…  相似文献   

9.
“教爸爸妈妈一招”、“和爸爸妈妈共同完成小制作”、“我和爸爸妈妈设计服装”等,都是我班开展的主题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了家长对幼儿的了解和彼此的情感,使家庭和幼儿园教育融为一体。“帮爸爸妈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是我班新的主题活动,内容是让孩子们帮爸爸妈妈洗袜子。孩子们对此活动很感兴趣,有的问:“袜子怎么洗呀?”有的说:“洗袜子就是在袜子上抹点肥皂,再使劲搓呗。”这时候,牛牛(系化名,下同)忽然大声说:“我不洗,爸爸妈妈的袜子太臭了。”我愣了一下,然后问孩子们:“你们都是这么想的吗?”教室里一…  相似文献   

10.
周丽萍 《早期教育》2006,(10):29-29
户外活动时,好多孩子钻进一架“直升飞机”滑梯的“机舱”里玩耍,好久不见他们“哧溜”滑下来。我好奇地走到机舱一端圆形镂空窗口,瞥见郑渲潭正兴致勃勃地对着窗口边“开”汽车边说到上海去,后面的庞依晴也神采飞扬地对着窗口双手转动“方向盘”说到苏州去,其他几个孩子也神情投入地扮演着驾驶员。呵呵,一个原本用来采光透气的窗口竟然被可爱的孩子们想象成了汽车的方向盘,孩子们的创意真让我自叹不如。这架“直升飞机”在我的概念里就是滑梯玩具,它的作用就是让孩子们体验上下滑坡的快乐,除了造型有趣外勾不起我其它的遐想,要不是组织孩子活动的需要,我想我会觉得它腻烦的。可是为什么小朋友经常能乐此不疲地百玩不厌呢?原来孩子们有更高明的智慧发现:“直升飞机”除了是一个好玩的滑梯以外,还是一辆方便的汽车,是一艘乘风破浪的船,也可能是一个温馨的家……正是这一次次开放的思维方式让孩子们能从同样的活动中寻找到不同的快乐。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经常抱怨在社区无事可干。当我刚毕业时,不知道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于是,我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在了解的基础上,我构思了一项“青少年壁画活动计划”,孩子们很支持这项活动。  相似文献   

12.
本学期开学以来,我和孩子们多了一项娱乐节目——才艺表演。增加这一环节,一是我想让孩子们在午餐前的安静时间内能有一段娱乐时间,二是因为孩子们整天在班上谈论电视里的“小勇士”以及他们在节目里的才艺表演。活动中我发现,这种以大集体为主的活动,不仅对于培养孩子耐心倾听别人和欣赏别人的良好品质很有帮助,对克服孩子胆小怯场及培养自信心也是非常好的。因为他听到的是他喜欢听的、有趣的节目,表演的是他非常拿手的、很得意的“绝活”。  相似文献   

13.
时丽亚 《山东教育》2005,(18):39-39
这是一次“感知9以内数”的活动,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数字卡片“9”,问道:“今天,9娃娃不仅邀请了小朋友,还请了一些比它小的数字朋友,它们是谁呢?请你把它们找出来。”孩子们马上分组操作起来。“你找到了几个?它们是……”“我找到了9个。”我的话还没说完,快嘴欢欢的答案就脱口而出,孩子们一个个扭头瞪了他一眼。当伙伴说是8个数字时,欢欢急得站起来大声喊:“老师,不对,还有0呢。”  相似文献   

14.
炸白果     
“啪啪啪”一阵白果的散落声传入了我的耳帘。原来是我家那顽皮的“咪咪”把装白果的袋子抓破了,白果洒了一地,饥肠辘辘的我眼睛一转,一个计划在我脑中油然而生:对了,我不是刚学会炸白果吗?现在何不来露一手?  相似文献   

15.
区域活动前,我对孩子们提出了不乱扔材料的要求。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自由选择区域玩耍。我发现结构区里的孩子有拿着材料敲打的.有拼了又拆的,有拿着材料到处跑的……不一会.材料扔得满地都是。这还了得.怎么能对我的要求置之不理呢?我不满地说:“你们在玩什么?别把材料弄坏了.快把材料收好!”孩子们流露出胆怯的眼神,急忙把材料收进篮子里。虽然没有了刚才的喧闹,但活动也就这样结束了。这时.一直在旁边不愿收材料的皓皓插了一句:“老师,我还要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本学期,我班开展了“各行各业”这一主题活动。活动的最后,我组织孩子们谈话。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我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他们赚钱让我学唱歌,辛苦了。”“我想感谢我的奶奶,她天天送我来幼儿园。”“我想感谢我的姐姐,她帮我扎辫子。”……孩子们都想向给予自己帮助过的人表达谢意。于是,我组织了制作感谢卡活动。活动前,我提出了一系列的制作要求,如要画好后再涂颜料,两种颜料不能混合,等等。在活动中,孩子们的告状声此起彼伏:“老师,珂珂把两种颜料混合在一起了。”“文文没有把颜料涂满画面。”只见珂珂和文文拿着自己做的感谢…  相似文献   

17.
“张老师快看,我抓到一个小毛毛。”随着喊声,孩子们都一齐拥到张雪丰跟前。“什么小毛毛,给我看看。”孩子们都争着抢着去看。我走到孩子们中间。张雪丰把攥紧的小手松开了,原来是一颗蒲公英种子。我问小朋友:“这是什么?”“面包服里的小毛毛。”“天上飘下的棉花。”“鸽子身上的羽毛。”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我告诉他们,这是蒲公英的种子。我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它的形状与颜色,孩子们认真地看着。张雪丰说:“我看它像一把小伞。”“它是白色的。”“对,小朋友说得很好,它是由伞形的白色绒毛组成,每一缕绒毛下附有一粒种子…  相似文献   

18.
点名小前奏     
每天早晨入园后的第一项活动是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活动,这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以至活动结束后要开始点名了,他们仍处在兴奋之中,七嘴八舌的交流个没完没了。所以每当点名前,我总是不自觉地也是不得已地用“命令”的口气来制止这乱糟糟的场面,从而使“请小朋友坐好了,老师要点名了!”成了点名的前奏曲,可时间一长,孩子们把它当成了耳旁风。  相似文献   

19.
难听的声音     
大概是上了大班,长大了的原因,最近小朋友们嗓门特别大,以几个孩子为典型,不管是集体活动还是自选活动,能大声讲的决不小声说。虽然我同孩子们讲了不少道理,但没有起多大作用。一天,教室里正在进行自选活动,到处都是嘈杂声一片。我灵机一动,悄悄地按下了录音机的录音键。自选活动结束时,我请孩子们听“音乐”,当录音机里发出乱糟糟的声音时,小朋友们有捂着耳朵的,有皱着眉头的:“这是什么声音?真难听!”“就是嘛!谁在大声喊?”孩子们讨论得还真起劲,我平静地说:“这不是别人的声音,就是刚才自选活动时小朋友们的声音。”孩子们一听都愣住了,…  相似文献   

20.
活动背景 在“感官总动员”这个主题中,我发现孩子们不再对每天都要面对的这个世界熟视无睹,他们渐渐注意到了自己的眼睛和周围世界的关系:生活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而正是眼睛发现了这一切。为了让孩子们对此有更深刻而美好的感受,于是便有了这个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