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9 毫秒
1.
陈克宏 《天津教育》2022,(8):120-122
<正>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促使小学阶段的教育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随之发生变化的是美术、体育以及音乐等学科的教育。美术教学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而色彩是美术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设计科学的色彩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色彩运用能力,提升其美术能力,提升美术教学质量。色彩作为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通过色彩教学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力。在色彩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的方法较多,具体要考虑实际教学需求和学生学习美术的需求,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使其能灵活运用色彩,提高色彩搭配的合理性,从而提高学生美术创作能力,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目标,推动美术教学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
小学美术教学当中的色彩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色彩感知和应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美术课堂中,通过对色彩相关知识,如理论、对比、搭配等的学习,能够实现学生美术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的提高。教师可结合多种游戏,应用自然写生,借助实际生活和文化情境来丰富美术色彩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色彩写生中融入静物配置教学,将提升中学生对审美感知力和审美创造力的感知和创新。中学色彩写生基础教学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重视静物配置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黄武全 《考试周刊》2014,(29):169-169
为提高美术色彩教学效率,使学生掌握色彩知识,作者通过抓住色彩共同性心理属性和区别色彩个体性心理属性,使学生对自然与生活中的相关事物产生联想,产生共鸣,体验色彩情感,提高审美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素描教学作为美术教学的主干课程始终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而色彩教学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忽视。本文从色彩教学的现状出发,简明阐述了美术教学环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色彩能力、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不断提高综合艺术素养,学生才能深刻地体会到色彩造型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剑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美术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善学,激活美术课堂,是教学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9,(98):151-152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对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目标,都做了明确规定。尤其在核心素质教育背景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对于学生美术素养形成发展以及良好道德品质提高都具有重要促进意义。为此本文深入研究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内容实质,结合美术课堂教学实践展开了对于小学生审美能力的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8.
汤明明 《课外阅读》2011,(10):322-32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人、培养人,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的。我们必须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中,逐渐使他们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造就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语文课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学生识别美丑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要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李杏萍 《考试周刊》2012,(12):177-178
色彩是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是提高学生美术色彩感知能力的重要课程,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基于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美术教师应从认识基础色开始,激发学生对于色彩的探索欲望,辨别冷暖色可以增强对色彩的感受能力,而学习对比色则可以掌握鉴别力,到了最高阶段则能够恰当调整色彩配置,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王莉秋 《江西教育》2024,(19):76-7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美术教学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以美育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般来说,学生的审美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要想让小学生具备认识美、爱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就要重构教学理念,将美育教学贯穿于美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是美术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术素养形成的重要支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感知美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它是人的各种感官对事物美的因素直接、迅速的感应,并形成愉悦的心理体验。只有具备敏锐的感知美的能力,才能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产生一种感受和感动,人的审美情趣、审美思维、审美想象以及美的创造活动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12.
郑会锦 《课外阅读》2011,(4):197-197
学生通过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效果如何,不仅受美术学科冷暖特征的影响,还与师生在教学时感情投入程度有关。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传统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模式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将共同营造新的课堂.而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下面就新课程下的高中美术教学谈谈自己的浅显看法。  相似文献   

14.
美术教学不仅仅是绘画,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将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审美教育中实现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大幅提高,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着重讨论审美教育给美术课程带来的改变,以及如何在美术课程中有效开展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5.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新课程的根本要求。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要以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提升审美效果为目的组织教学。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提高美术欣赏课教学效果的策略,以期能为进一步提高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质量提供教学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6.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那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美术产生较浓厚的兴趣并做到乐学、善学,我认为激活美术课堂是教学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美术教学愈发受到重视。色彩教学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结合小学美术教学现状,对色彩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重要性、作用和应用策略等进行研究,以期提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美术教学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因而,在美术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使学生能在艺术的熏陶中活化思维,提高审美能力是所有美术教师的共同困惑。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尝试过许许多多方法,觉得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手工折纸融入美术课堂。通过折纸,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它使美术课堂真正有了生命的活力,美术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美术的艺术表现形式由线条、图案、颜色这些基本的要素构成,通过这些基本要素给人带来视觉的享受。颜色作为艺术构成的重要因素,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课程的培养时要重视起对此方面的培养。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对颜色有了基本认识,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才能够掌握好对色彩搭配的规律。本文将研究教师应该如何在小学美术课程中进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及搭配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张君 《考试周刊》2012,(34):186-186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涵养美感。可以看出,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是高中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本文以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现状分析为基础,就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提高高中生审美能力等问题作探讨。一、目前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缺失1.教材在内容编排和选择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新课程标准将高中美术学习归纳为美术鉴赏、绘画雕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