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不论是中央、省或地市党报,时政报道的版面占有量都较多,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源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力度的加大,政务不断公开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也有领导活动多、领导讲话占用版面的不利影响。这样一来,便使一版及相关新闻版的时政报道较难操作,更不容易出新出彩。如何改革时政报道,如何将时政版办成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版也一直是办报人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时政报道中,党报因为掌握更多新闻资源,投入更大人力、物力、版面,其优势不言而喻。但是党报的时政报道也有天然的局限,即需严格按照领导职级安排报道其稿件的版面位置、字数,与之相比,都市报的限制相对较少。作者结合在都市报采写时政报道的经验,试图阐释都市报在报道该领域时的切入点、侧重点、落脚点。  相似文献   

3.
程波 《新闻实践》2013,(8):56-57
本土时政新闻是省级卫视的独占资源,占据了联播类节目的重要版面。其中,重要时政活动包括主要领导出席重要会议、率党政代表团出访等等,是日常时政报道的重点,主题集中,在一段时间里密集推出,观众关注度高。创新重要时政活动报道,是省级卫视新闻的优势所在,对强化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本文以浙江卫视《浙江新闻联播》推出的相关报道为例,从报道策划,报道手法、报道形态等方面探讨重要时政活动报道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时政报道的现状和走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伊莎 《青年记者》2007,(14):32-33
时政报道无疑是各种新闻题材中的“王者”,是新闻皇冠上的“明珠”,有业界人士预言这是中国新闻界最后一块蛋糕。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起,《南风窗))和《中国新闻周刊》大约在1999年末率先明确地打出了时政牌,随后许多市场化新闻周报、杂志都开始在靠前的版面设“时政”板块,以“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南风窗》、“凤凰周刊》为代表的媒体走在这个潮头的前列。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广东新闻联播》抗击"彩虹"强台风2015年10月5日的版面为例,从时政新闻如何集中优势平台和优势时段全力打造抗台风版面,以及如何多媒体联动全媒体报道台风,提高舆论引导的传播效应等方面,探讨电视新闻时政栏目在导向意识、编排意识、新媒体意识方面,做好灾难性报道。  相似文献   

6.
王丹容 《青年记者》2009,(12):43-44
时政新闻是一座“富矿”,各大媒体均视之为最重要的新闻资源。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很多党报的时政报道成为说空话和套话的程序性报道。时政新闻的创新,往往被称为“带着镣铐跳舞”。如何跳出传统的时政报道思维,以崭新的视角和手法,让时政报道好看、耐看,各地党报一直都在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7.
张国栋 《新闻世界》2013,(8):227-228
本文通过对中央电视台两会期间新推的节目如《夏丹追新闻》、《两会百科》等的梳理,从媒介符号、新闻策划、新闻语态等方面对时政报道的新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今后时政报道要更加注重解读与理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郑小华 《东南传播》2014,(12):81-83
"大数据"一词是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界热议的话题,与之相伴而生的数据新闻正逐渐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2014年两会期间,央视首次使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新闻报道,《两会大数据》以及《据说两会》两档数据新闻节目获得了较高的收视与良好的口碑,成为电视时政报道数据化探索的一次有益尝试。本文试从新闻生产、新闻传播方式以及新闻价值判定三个维度分析此类型节目的创新模式,总结出电视数据新闻在重构新闻生产流程、回归受众本位以及提升传媒公共性这三个方面的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9.
时政新闻在地方电视新闻节目中占有很大比重。在融媒时代,如何创新报道方式,让时政新闻"活"起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是新闻记者的必修课。本文从时政新闻概述、存在问题、创新策略三个方面论述创新时政新闻报道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时政新闻如何增强可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惜分在《新闻学大辞典》中,将“硬新闻”定义为:“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按此定义,毫无疑问,时政新闻属于硬新闻的一个种类。这个定义也表明,时政新闻从内在属性上说,有题材重大、能引起广大受众关注的特点。然而,在我国现实生活当中,时政新闻长期以来并不很是受读欢迎。不少读甚至觉得时政新闻版没看头。原因在什么地方呢?笔以为,主要是因为在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忽视了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胡永辉 《新闻窗》2014,(1):55-55
时政报道是各级电视台《新闻联播》类栏目最重要的新闻品种,也是区别于其他栏目的一个显著特征,但同时,时政报道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却往往是单调、枯燥。其实,单调和枯燥不是时政新闻本身具有的属性,它其实是一个新闻富矿,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印象主要是我们制播理念和制播技巧没能与时俱进造成的。改进和加强时政新闻报道,提高报道质量和水平,是主动适应党委、政府对媒体宣传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新闻联播》类节目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郑菁菁 《青年记者》2012,(12):51-52
都市报自兴起以来发展至今,随着其社会影响力的增强,已不仅仅关注社会新闻、民间趣事、坊间杂谈,而是把越来越多的版面与篇幅留给了时政新闻的报道,因为这是都市报跻身主流媒体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时政新闻缺乏贴近性和生动性,可读性、可看性较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融合媒体报道的出现逐步打破时政报道形式上的规范性,增强了其趣味性、可看性、贴近性。两会报道是每年时政新闻的大事。以2014年,以央视报道两会为例,可以为时政新闻的融合媒体报道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时政报道是党报、党刊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也是党报、党刊增强权威性、指导性和公信力的主打“产品”。然而,时政新闻多属于硬性新闻,时政报道的约束相对较多,难以创新,其老套陈旧的表现手法,枯燥乏味的新闻语言,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削弱了时政报道自有的影响力,一直为许多受众所诟病。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党的喉舌,党报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任,因而各类时政类新闻占据党报较大的版面,长时间以来,党报时政新闻写法套路化、公式化,文字干瘪,空话套话很多,失去了时政新闻应有的深度、广度和信息量,变得"面目可憎",为读者所弃。  相似文献   

16.
尹长东 《新闻窗》2006,(5):34-35
当前都市类报纸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其中对时政新闻的报道已经成为各家报纸的必争之地。然而,时政新闻大多属同一新闻源,得到的原料一样,想要做出各具特色的报道并非易事。而且,时政报道不比社会新闻,稍稍把握不当,就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要想让时政报道既出彩,又不出格,这对大都还年轻的都市类报纸记者而言,可算是个难题。不过,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笔者认为,善用一些方法,都市类报纸的记者其实也能把时政新闻做漂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不少晚报、都市报加大了时政、经济报道的分量,力图达到“报道主流新闻,影响主流读者”的目的。然而,与报道此类新闻历史悠久、驾轻就熟的党报相比,都市类报纸还处于艰难的探索阶段:要么落入党报报道的窠臼,耗用大量版面又彰显不出自身特色;要么蜻蜓点水般抓不到要领,报道远远满足不了读者需求……努力探索时政经济报道的新路子.成为许多都市类报纸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黄胜男 《新闻窗》2007,(4):59-59
新闻从业人员都知道,时政报道一直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头戏,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报道的程式化,时政新闻很难出新出彩。因此,不少电视新闻记者认为,做好时政常规报道已经不容易,而要从中捕捉到闪光点,的确是一件难事。其实不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在全媒时代,如何做到让重大时政报道在地方媒体精彩“落地”?作为市州级媒体的恩施日报,就重大时政新闻创新报道视角,紧扣时代主题、唱响主旋律,抓住重要节点、突出新看点,全媒矩阵传播、拓宽传播力,让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政治活动等时政报道精彩“落地”。一、紧扣时代主题,唱响重大时政报道主旋律在党媒的新闻宣传报道中,重大时政新闻担负着报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重要使命。如何在日益复杂变化的社会发展环境里和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发挥主流媒体的报道优势,弘扬主旋律,报道好重要时政新闻?  相似文献   

20.
一提起时政新闻,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会议新闻、成就报道、政策解读等中规中矩的宏观报道,更因为它们贴着"枯燥"、"单调"、"乏味"、"空洞"的标签而让观众敬而远之。近期,襄阳广播电视台电视时政新闻栏目《襄阳新闻》推出的大型系列报道《春天里》,以其生动鲜活的内容和新颖的表达方式令观众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