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出版物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它的编辑出版是科技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四十多年来,我国的科技出版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科技编辑队伍正在迅速发展壮大,我国的科技出版事业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要建立新的出版体制,加速出版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科技工作,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出版部门,实现新闻出版事业的现代化。只有用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现代化新闻出版事业,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才能去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因此,发展科学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新闻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是新闻出版科技工作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3.
问题的由来现代化技术为出版事业优质高效发展提供了必要保证。近年来编辑工作现代化领域中发展得最快、最具影响力的是排版手段现代化。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排版工作由印刷厂向编辑部转移,以及越来越多的科技论文作者掌握了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鼓励投稿时递交打印稿...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出版事业异军突破,发展尤为迅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既促进了云南出版事业的飞速发展,也为中国出版文化事业提供了环境和文化基础。云南出版事业不仅出现了许多较之以前不同的特点特征,更重要的是其在抗战特殊年代所形成的出版文化,对宣扬战时先进思想和文化,呼吁抗日救亡、争取民主思想的运动,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促进抗战取得胜利获得了强大的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作为出版事业的一个重要领域——科技出版,十多年来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出版主体已由80年代初的30多家发展到目前的160来家,年出书品种已达20000多种。但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科技出版依然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为此,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将在最近联合召开全国科技出版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将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  相似文献   

6.
发刊词     
《出版与发行》今天和读者见面了。这是一个学术性和资料性的内部刊物,由中国出版发行科学研究所主办。《出版与发行》的创刊,是我国出版体制改革的需要,是总结我国出版工作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需要,是开展出版科学的理论研究、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探索出版工作客观规律的需要,是实现我国出版事业现代化、科学化的需要,是寻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事业道路的需要。我国出版事业历史悠久。我们党历来重视出版工作,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直接参加过革命书刊的编印工作。建国以后,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出版事业,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出版事业的面貌,在我国出版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版事业又有了重大的发展,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兴旺景象。目前,我国已有出版社四百多家,杂志四  相似文献   

7.
记者从不久前结束的全国科技出版工作会议上获悉,国务委员宋健就如何加强对科技出版事业的投入,为繁荣科技出版提供优惠政策等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科技出版是推动科学发展,普及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人民素质和培养科技队伍必不可少的重要事业,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负有重要的历史性责任。为此他提出,对少数主要出版高层次学术著作的出版单位要加强支持,增加投入,以保障全力以赴出好基础科学和高技术专著等书刊,大多数出版单位可按国家规定的出版方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求发展。  相似文献   

8.
创办中外合作科技期刊要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技期刊走中外合作办刊之路是推动我国科技出版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扩大刊物的国际影响,促使其迅速成长为国际性期刊,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①.  相似文献   

9.
军事出版工作,是党的整个出版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党外的志士仁人,为创建和发展军事出版事业,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军事出版工作,对于整个革命战争胜利和人民军队建设,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全国军民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今天,进一步推进军事出版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国防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的国防现代化进程,正随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加速前进。与此同时,部队指战员学习科学文化和钻研军事科学的热潮方兴未艾,广大读者求知若渴,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军事图书。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收到部队干部、军校学员、边防战士的来信。在一篇篇热情洋溢的文字里,反映了他们渴求军事图书的强烈愿望。另外,随着军事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和学校军训工作的广泛开展,许多有志青年对军事图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版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图书出版量1979年为一万七千种、四十亿七千万册,1984年预计可达到四万多种、六十三亿一千多万册。出版事业为四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使出版工作更好地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当前必须进一步端正出版工作的业务指导思想,厉行改革,锐意开拓,以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新局面。党的出版工作方针是明确的。现在的问题是要研究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贯彻党的出版方针,发展出版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  相似文献   

11.
伍杰 《编辑之友》1991,(4):8-14
中国出版事业的发展有久远的历史,但是现代化的出版社是近代才有的。编辑室的出现比出版社要晚。所谓出版,是指一定的物质载体。出版机构用物质生产手段把著作物有目的地接受和传播活动。出版社则是专门从事将作品编印成为图书刊物,或制作成为音像读物和缩微胶片的出版单位。实际上,出版是科学技术文化事业发展的晴雨表,随着科学技术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出版活动必然增加,出版事业必然繁荣。这就促使出版社内部机构也要变化。编辑室就是在这种变化中产生的,在这种变化中发展的。古代就有出版事业,有文字就有编辑出版,  相似文献   

12.
论科技编辑的人文素质内涵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科技编辑加强人文素质,既是出版事业本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科学技术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人文素质的内涵入手,讨论人文素质在科技编辑工作中的体现.认为科技编辑尤应从自身做起,注重培养自己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3.
加强策划,关键在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年改革开放,带来了出版事业的空前繁荣,出版事业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科技出版界深感任重道远。为此,加强出版策划,进一步提高出版的水平和实力,已成为广大出版工作者的共识。去年1...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诞生到现在,已经度过40个寒暑。新中国的出版事业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而迅速发展,和其他事业一样,出版事业40年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如何看待这40年,出版事业在发展道路上有些什么主要的经验和成绩,有些什么波折和问题,这是值得大家探讨的。  相似文献   

15.
十年动乱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把出版工作推到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出版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是,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深入进行,人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出书难,买书难”的问题随之产生了。为了缓解这种供需矛盾,出版社尤其是大学出版社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迅速成为我国出版行业中一支重要的方面军,并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国的出版队伍迅速壮大,出书品种急骤增加,出版改革逐步展开。然而,时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文献分析与举隅并行互证的方法,分析抗日战争前夕云南出版事业的发展轨迹,概要性地阐述了抗日战争爆发以前云南出版事业的现代化起源,然后又从云南报刊、图书、印刷发行三个方面分别总结了这一时期出版事业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7.
大学出版事业是我国整个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出版社是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大学出版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大学出版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年来,大学出版社从2家,发展到现在的100家,出版实力大为增强;20年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反映我国科研、教学水平的高质量图书,推动了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出版事业的繁荣;20年来,大学出版社成长了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出版人才。这一切为我国大学出版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已站在21世纪的门槛边,面对党和国家实施科教…  相似文献   

18.
科技出版物的生产与传播,对于科技事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程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出版工作也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支柱。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对科技图书出版工作一直十分重视,从1950年7月1日科学技术出版社(现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前身)正式成立,拉开了新中国科技出版事业的帷幕。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科技出版之源.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为我国科技出版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丰富的资源.科技出版事业为了适应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要求而做强做大,需要立即行动起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图书出版工作越来越显示出它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而图书发行工作,作为出版上作的一个流通环节,对于传播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又起着桥梁式的作用。因此,积极推动、进一步探讨图书发行体制的改革,对于促进整个出版事业的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我国的出版事业,有别于资本主义的出版事业的主要之点,在于它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