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秀春 《文教资料》2011,(27):11-12
陈染作为一个女作家,创造了女性欲望书写的独特话语文本。她站在女人的角度,将对于男权神话的颠覆和拆解作为一种日常的文本策略,具体表现为“恋父”与“审父”情结;对姐妹情谊的书写。  相似文献   

2.
论张爱玲的女性写作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站在女性的立场上,作为一个与男性一样平等,一样具有人的权利与欲望的女性,她拒绝接受男性视觉下的女性神话:美女神话,贞洁神话,母爱神话;张爱玲作为一个对女人这一性别有着清醒体察的女作家,她打破了同时代女作家女权视觉下的叛逆神话、知识神话、革命神话。她的写作立场是女人而女性的。  相似文献   

3.
男性文本中女性常常被异化为“天使”与“妖妇”两个极端。在中国,女人祸水论是妖妇形象产生的心理基础。蝴蝶、猫、狐狸是妖女形象常见的几种喻体。动物比拟是为了表明女人所具有的恶魔力量植根于女人的天性。但在施济美等女作家的文本中,男性意义世界中的“妖妇”,却是一个善良的“天使”。戏拟手法既拆解了男性眼光中的女性神话,又消解了男性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4.
男性文本中女性常常被异化为“天使”与“妖妇”两个极端。在中国,女人祸水论是妖妇形象产生的心理基础。男性对妖妇的恐惧是男人心中的阉割焦虑使然。蝴蝶、猫、狐狸是妖女形象常见的几种喻体。动物比拟是为了表明女人所具有的恶魔力量植根于女人的天性。在施济美等女作家的文本中,男性意义世界中的“妖妇”,实际上是一个善良的“天使”。戏拟手法既拆解了男性眼光中的女性神话,又消解了男性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郭娜 《阳光搜索》2005,(4):32-32
80年代又出了一个创作型女歌手,眼下的风头已然盖过郭敬明、张悦然还有田园,连“80后”名写手桃之妖妖也把她列入“我最喜欢的女人之最喜欢的女歌星”,理由是“她唱得比一般女歌手好听”。  相似文献   

6.
丁玲的《梦珂》讲述一个破落封建家庭的女儿梦珂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最终沦落的故事,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被欲望化的生存图景:即“女人的社会位置始终由男人来指定,她从未实施过自己的法律,唯一适合她们的就是做个纯粹的肉体,作为一个被欣赏的对象”。在此基础上,作者借表嫂之口表达了对男性欲望的蔑视,揭示出封建婚姻制度使人堕落的实质,同时以梦珂的“隐忍”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对男权社会实行反拨,启示生命主体应积聚自身的力量突破历史必然性的制约,从而创造一个性别平等的合理社会。  相似文献   

7.
林白以其尖锐而执著的女性主义立场与姿态使其小说呈现鲜明的反男权传统的叛逆性。她塑造了一个个充满女性欲望并难以被男权传统规范所界定的“妖女”形象投入到那场女性的“一个人的战争”。然而 ,异常强大的“菲勒斯中心”却设置了一座无所不在的“镜城” ,林白也难免身陷其中 ,于是其笔下的一些女性也就如同“镜中的花朵”般凄凉地开放、枯萎 ,延续着红颜薄命的宿命  相似文献   

8.
八十年代以降,女作家从性别角度来反对“男性霸权”,书写女性心理、女性主体意识,以及试图建立女性话语的“女性主义”小说有不断深化的趋势。最初有张洁、张辛欣小说体现的对男性压抑的反抗及对女性自身价值的呼唤;八十年代中期铁凝、王安忆小说中出现了女性的性意识、性心理,女主人公开始以一个女人的面目亮相;九十年代至今则出现了一大批更典型的“女性写作”的本,如陈染、林白、海男、徐坤等的作品与前两个阶段大异其趣,这些女作家力图颠覆男性话语及权力,夺取应该属于女性的一切权利,所以小说中常书写女性的心理体验、意识、欲望及女性的生命状态等,书写话语也区别于男性话语的理性与条理化,有很强的情绪化、感官化、零散化特征,有评论家称之为“躯体修辞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十七年”革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话语呈现出权力化、去性别化、去欲望化、浪漫主义化、符号化的特征,该类电影的叙事话语有女英雄模式、革命+爱情模式等。一定意义上的英雄叙事造就了男性话语,一定意义上的男性话语造就了英雄叙事。“女英雄”成为一种在性别和英雄特征上都难于辨认或自相矛盾的人物。  相似文献   

10.
爱上比约克     
比约克从来都在天真与娇艳、轻微阵痛与灿烂明媚间摇摆。因为她是时尚的精灵,她又经常用尖声嘶哑撑破时尚的臃肿。她有做丑女的欲望,上帝使她的缺陷与她的天分一样富有。自从有了《黑暗中的舞者》,她又从乖戾的少女痴情进化到“悲情女人”。  相似文献   

11.
章琼 《凯里学院学报》2012,30(1):102-104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张爱玲是一位具有独特女性意识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不是男性,而是女性.如白流苏、葛薇龙、曹七巧、曼桢、许小寒等.这些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寄寓了张爱玲作为女性本身的生命思考.从这些女性形象中,可以看出,张爱玲书写都市女性被奴役的命运并不是简单地传递女性的悲剧,而是借女性世界的声泪事实来向男权社会控诉与挑战,颠覆与解构传统的男权文化.从中,我们可以探寻张爱玲对女性世界的体认与感悟,解读她特殊的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中,“做”“干”“搞”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三个动词,它们都具有表达动作和行为的意义,在汉译日的过程中,常常译为日语中的动词「する 」或「やる」.以中国作家莫言小说《蛙》中的例句为例,从中日语言对比的角度,考察现代汉语“做”“干”“搞”对应的日语表达方式,并讨论译为日语动词「する」和「やる」的两种情况,以期通过考察现代汉语“做”“干”“搞”的日语译法,更加准确地掌握日语动词「す为」「やる」的区别与用法.  相似文献   

13.
滕肖澜是当代知名女作家,她的作品努力描写上海平民的日常生活,她作品中的上海并非是"大上海",而是"小上海",她作品中的人物并非是"大人物",而是"小人物",正是对生活在"小"上海中的"小"人物及其日常生活的关注,使得滕肖澜的作品充满了现实关怀的脉脉温情。  相似文献   

14.
明清妒妇小说大量出现,既有着现实基础,同时也与作家的创作心态密不可分。通过对文学文本的仔细研读,认为明清妒妇小说分别反映了作家的困惑心态、虚弱心态及力求维护男权秩序的无奈心态。  相似文献   

15.
周喜俊作为女性作家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乡村女性形象。她的作品是对当代中国乡村妇女生存境遇的书写,透露出浓郁的女性意识内涵。她笔下的乡村女性坚忍不拔,自强自立,精神独立,表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这种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与周喜俊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也确定了其在当下文学创作中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6.
美国现代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在女性主义的语境下勾勒出一幅意义播撒的生动图示。解构主义批评先驱雅克·德里达的“异延”和“播撒”理论则为解读这部小说提供了贴切的视角。书中的女性专注于构筑一个封闭的异质性世界。性别权力话语的独奏被多声部重奏所取代,男权中心的缺失使性别话语意义在无限异延中趋于多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性别意识出发,对张憬《蠢动》与老舍《离婚》进行对比阅读,相似的情节结构及人物设置,却由于不同的性别视角,表现出男女两性作家不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荆棘鸟》中朱丝婷和《呼唤》中内尔·金罗斯都是由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林·麦卡洛在她的家世小说中塑造的人物。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了她们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她们都是属于生活在父权制的社会里颠覆传统女性形象的女藏,不管是在性格、人生价值现及爱情与婚姻现都与传统女性的形象大相径庭。由此可以看出作家考林·麦卡洛的创作意图:呼吁女性冲出男权文化的樊篱,做一个超越传统,超越自我,追求个性独立的新一代女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角度来解读南非作家J.M.库切的小说《耻》,通过"白人话语的丧失"、"黑人话语的重现"这两个主要层面,深刻揭示了南非后殖民时代白人与黑人社会角色的转换,展示了南非黑人的逐步崛起与各色人种趋向和谐的社会倾向。  相似文献   

20.
诗化小说《红楼梦》写了许多质量上乘的诗歌,作者通过代人物所作诗与写人物论诗,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诗学思想。从人物诗的个性化特征、人物论诗表达的诗学观念以及作者诗学观念形成渊源三方面进行论述,可以揭示出人物诗与人物个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人物论诗体现出作者的诗学观念,进而找到作者诗学观念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