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教育评价具有多重功能,其根本目的是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价往往是以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手段,以学生的分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这样的教育评价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相去甚远。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思考和定位我们的教育评价方向——教育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发展;教育评价应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评价应以积极性评价为主;教育评价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育评价要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教育评价具有多重功能,根本目的是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价大多以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手段,以学生的分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这样的教育评价与教育的根本目的相去甚远。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思考和定位我们的教育评价方向——教育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发展,教育评价应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评价应以积极性评价为主,教育评价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育评价要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尤志钢 《课外阅读》2011,(12):72-72
课堂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一直是教师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可是在我们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遗憾。教师评价中工于设计,灵活性不够;多于表扬,诊断性不够;追求热闹,实效性不够。所以我们首先要掌握一些课堂教学评价的技能,来真正落实课堂教学评价的目标。要掌握以激励为主的主导性评价;掌握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自主性评价;掌握扬长避短,施以人性化的艺术性评价;掌握扩大评价范围的多元性评价。  相似文献   

4.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培养并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并采用多种活动途径,倡导学生积极体验和参与,拓展学用渠道。在教学评价中要采用灵活多变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通过评价使学生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田梓 《文教资料》2008,(4):101-102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在评价主体上重教师、轻学生,在评价客体上重教法、轻学法,在评价目的上重奖励、轻发展等.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以评价促进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相似文献   

6.
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应强调能力的多元性建构,使评价重视知行统一,指向学生的自由、和谐和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幸福力和生命质量。评价目标应关注全面化,德智体美劳并重;评价结果应试行等级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重心应重视形成性,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评价标准应重视发展性,横向与纵向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课标中明确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小学数学课程评价应当遵循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有助于教师反思与提高,有助于实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的评价模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新课程标准鲜明地指出要把"创造适宜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作为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要求基础教学阶段,教师需要进一步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一改过去的教学评价只注重学生分数而忽视学生能力、仅仅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教学和学习过成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需要更加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化学  相似文献   

9.
黄梅发  崔萍 《教育导刊》2004,(13):59-61
发展性评价不同于水平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它是一种重在过程、重视评价对象主体性、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评价。它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了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了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了评价中心的转移。发展评价具有激励、  相似文献   

10.
评价改革及其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五方面反思我国评价改革,指出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评价者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学生主要是教学评价的对象,作为被评价者接受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口号是正确的,却并不必须通过让学生成为评价者来实现;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是最根本的,但并不是反对提倡和重视发挥评价的教育等其它功能;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不可缺少,但简单地将其与学生发展对立起来则是错误的;评价标准应当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针对具体的评价对象和目标有所区别,而不是非此即彼;评价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整个教育事业一样,受到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制约,这是教育的根本规律。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提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而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即关注学生怎么学,以“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行为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标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改变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仅仅是教育的对象和客体的传统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其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高职英语课程评价现状及改革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职英语课程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过程和学习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应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要注意评价的启发性、灵活性、积极性、全面性和整体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应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要实现这一评价目标,必须改变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目标的全面性、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正>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新的教育评价观应该凸显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强调评价主体的互动参与、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发展等等。但是,从新课程实施的现状来看,实践操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过分地强调甄别与选择,过多地关注对书本知识掌握的评价,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过于注重纸笔测验与自上而下的评价等等。  相似文献   

15.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性。"新课标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只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做法,提倡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尤其鼓励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既关注学生学习英语的结果,更关注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过程。本文主要从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构成、方式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16.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所以评价时要有理有据,做到实时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并存,激趣性奖励与促进性惩戒同步,实现真正意义的立体评价。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之一是评价过程的动态,评价实施的日常化,即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要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学生多次评价机会,将评价贯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促进评价对象不断转变与发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评价这种理念,中学数学教学评价与学生评价是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教育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和中心。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三种属性的独立的教育类型,必然需要坚持"教育性"这个根本属性。因此,在高职课堂教学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具体到高职课堂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即课堂教学评价是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人为本理念下高职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是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是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在实践中,需要从总体、小组和个体形式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中具体实践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  相似文献   

19.
谈新课程下体育学习的评价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育学习评价中,教师要淡化甄别,强调反馈,既重结果,又重过程,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从而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提高他们的体育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20.
高颖  杨叶芳 《江苏教育》2023,(12):14-17
劳动素养是指经过生活和教育活动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人的素养,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新时代劳动素养评价应以劳动教育目标为基础,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劳动中的发展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