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间文学中的关中方言负载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关中方言话语主题的核心即农耕文明,其话语组合展示了汉民族质朴凝重的农耕生活的风俗画卷;它不仅负载了正在流播的风俗文化,而且积淀了大量已消亡的风俗文化。方言的词汇系统蕴涵了关中人民的语言智慧、对群体艰辛生活的记忆与体悟;关中人独特的思想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关中地区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皆渗透于方言的深层结构中。  相似文献   

2.
《渭南地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是方言俗语和独特人文景观融合成的文化载体,它反映了陕西关中方言的面貌和基本特征。关中方言古朴典雅,具有质朴凝重的乡土韵味和丰富的表现力;方言的词语组合和表述方式蕴藏了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其词汇系统在历史发展中留下不同于共同语的词义演化轨迹。关中方言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在汉语史研究、民族文化研究中有极重要的参证价值。  相似文献   

3.
关中作为秦汉等朝代的建都之地,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相比,关中方言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系统,而在这一系统中,词汇系统是展示关中语言独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关中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区别进行研究,力求展示关中词汇的独特魅力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关中方言话语叙述的核心是农业生产活动,农耕经济下的乡村生活是关中人修辞的文化语境。关中方言中的修辞表达积淀了秦人群体对民族历史与艰辛生活的沉重记忆,蕴涵着古朴凝重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民间智慧。关中人的思想性格、生活情趣、价值取向,以及关中地区悠久的文化传统都弥漫于关中人的修辞活动中。  相似文献   

5.
方言是局部地区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传承着该地区的文化血脉。信阳市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丰富独特的文化,使信阳的方言也具有独特的趣味性。本文通过对信阳方言语音和词汇的分析,探索信阳方言和当地文化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本文从词汇的角度出发,通过实例将四川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四川方言词汇蕴含强烈的感情色彩、鲜明的形象色彩、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亲切自然的口语色彩.四川方言词汇的色彩义赋予了四川方言独特的语言魅力和丰富的意义内涵.  相似文献   

7.
在小说《白鹿原》中,陈忠实使用了大量陕西关中地区流行的方言土语,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地域特色,充分展现了陕西关中地区的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就《白鹿原》中的陕西关中方言进行了简要的解读,可以加深读者对整部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四川方言是西南官话中最具代表性的方言,成都话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具有典型性。方言是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内容,两者相辅相成,透过方言词汇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区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文化因素。生活在成都平原上的成都人自古就讲究饮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从成都方言中大量与饮食相关的词汇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9.
关中方言的一项重要参考资料——读《李十三十大本》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清代关中方言的研究材料相对较少,学者或直接从唐宋西北方音下推今关中方言,或以今关中方言直接上接唐宋西北方音。明清时期关中方言的特征大都是缺失的一环。戏曲语言对研究汉语方言具有重要意义。清代碗碗腔剧作家李十三的《李十三十大本》中保留着诸多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是研究关中方言的一项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关中方言古词论稿》序序一钱曾怡春节刚过,朱正义同志将他的书稿《关中方言古语词研究》拿给我看。我读着,觉得他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关中方言古语词研究》收集了在古代文献中可以查到而且通行于现代关中地区的词语212条,逐条按文献的历史顺序引出古代用例...  相似文献   

11.
方言与民俗文化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方言承载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陕北方言以其独特的内涵越来越引起方言研究者的普遍重视。陕北方言中有关婚姻的词汇便蕴含着浓厚的结婚文化、相亲文化、订婚文化和特有的心理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承德语言资源包括承德普通话和承德方言。承德方言资源的开发以方言词汇为主,旨在挖掘承德方言词汇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入认识承德方言的同时,进一步丰富语言资源观,开发拓展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承德旅游事业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昆明方言是较为丰富发达的汉语方言之一,其丰富发达表现在许多方面.语音、词汇自不必说,就语法来看同样如此.如果说词汇在昆明方言中是琳琅满目的珠玑,那么,语法就是把这些珠玑穿缀起来的金丝银线。通过语法规则的“剪裁”、“编织”,就可以使昆明方言妙不可言.本文主要通过对昆明方言构词法的特色和词句构造与传统思维关系的分析,从而揭示昆明方言语法的独特之处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诸多方言中,东北方言以其独特的语音、丰富的词汇成为方言大家族中较有地位的成员之一,其大部分词汇的字形和含义均与普通话词汇相同,但二者的部分差异又是显而易见的。笔者以吉林方言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吉林省十个地区的地方志,通过分析其方言情况,整理了850余条方言词,从中找出了吉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在构词方面的不同以及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5.
合阳地处陕西省关中地区渭北黄土台原东部,黄河中游西侧。合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东府小片(秦语),位于关中东府,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北接陕北黄龙,属于渭北旱原地区,经济的落后使得此地的方言古语得到了较好的保存。文化上的深厚积淀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合阳方言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周秦时代的雅言、西汉时期的通语、隋唐时候的官话,都是以当时都城的所在地关中地区的语音、语汇、语法为标准的。而雅言、通语、官话是当时的共同语。关中方言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几个朝代的准普通话。所以中国古代的许多典籍都是用关中方言撰写的。因此,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保留了大量的关中方言的语音、词语、语法。明代小说《警世通言》也不例外,对《警世通言》里所能够见到的关中方言词语予以解析,以说明关中方言对古代汉语词语的传承特点。  相似文献   

17.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陕西省著名的碗碗腔剧作家李芳桂的《李十三十大本》中保留了许多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是研究清代关中方言的一份十分难得的珍贵材料。《李十三十大本》中关中方言词语数量较多,文章将其逐条记下,举其他白话著作或关中方言用法为例并释义。  相似文献   

18.
《史记》中采用了大量方言,特别是关中方言词语。在前辈时哲的基础上摭拾“禳”、“刳”、“傭”等6个《史记》中所见的关中方言词语,从民俗等角度进行考释,并从共时平面分析关中方言对宁夏南部山区方言的影响,对《史记》词汇的研究和汉语方言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清涧县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南部,当地方言在发音、词汇、功用等方面与普通话有很大不同。方言是文化的载体,清涧方言不仅蕴含着独具特色的陕北文化,而且沉淀着那片黄土地传之已久的习俗人情。对清涧话的方言词汇进行探析,可领略浓厚的陕北民俗,也可对淳厚的陕北人情进行解读。清涧方言体现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关于饮食的方言词汇更能体现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东北方言形成时期,东北地区出现了相当频繁的俄汉语言接触现象。这种语言接触对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所形成的俄源词极大地丰富了东北方言的词汇系统,造就了东北方言的词汇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