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机何时赴洛,赴洛的原因是什么?历代学者的看法似乎没有分歧。《晋书·陆机传》载:“(机)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至太康末,与弟云同入洛。”其它如臧荣绪《晋书》。以及《机、云别传》等记载大致相同,后人遂沿袭此说而不加怀疑。姜亮夫先生《陆平原年谱》亦据此排比史料。可是对此终不免有两个疑问: 一、据《晋书·武帝纪》,太康元年平吴后,宣布“吴之旧望,随才擢叙。孙氏大将阵亡之家,徙于寿阳”。陆机三世为将,其父抗死,诸兄弟分领父兵。陆抗死于吴凤凰三年(公元二七四年),至天纪四年(公元二八○年)吴亡,陆机领兵已达七年之久。在吴、晋最后一场战争中,其兄陆晏、陆景皆战死,按理,陆机应徙于寿阳,为何得以“退居旧里,闭门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课文人物: 1、陆机陆机,即陆平原。晋吴郡人。逊孙,字士衡,少有异人,服膺儒术。继父抗领兵为牙门将。吴亡,闭门勤学十年,作《辩亡论》二篇,述吴之兴亡,及其祖若父之功绩。太康末与弟  相似文献   

3.
“爆竹声中—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转眼春节又近了。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逢春节,出门在外的游子都应该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而那些无法回家的人自然格外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本期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几则古人思乡的典故。先来说两个最著名的思乡典故,这两则典故都与西晋大文学家陆机有关。陆机字士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吴国名将陆抗之子。西晋灭吴,陆机与兄弟陆云一起到京城洛阳为官。当时的著名文人张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次我们灭吴,最大的收益便是得到了陆氏兄弟。”可见其文名之盛。有一次,陆机去拜访他的朋友王济。王济是北方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他见好友采访,便拿出家乡的美  相似文献   

4.
张华对陆机甚为知赏,对其文学创作亦多批评,其中有句“才多”之评。张华“才多”之评切合陆机文学创作实际和文学理论主张,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张华自身的文学风格背景,且此评对后世陆机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赋》撰年疑案新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赋》的撰作年代问题是陆机生平研究的一个关节点。从创作意图、创作心境等方面因素推断,陆机的《文赋》当撰成于永康元年(300)之春月。事实上,陆机的文学活动与他的出处行藏密切相关,解读陆机的“诗缘情”主张,亦可由此把握其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张恺 《现代语文》2006,(11):36-37
一、儒家思想 论到陆机的儒家思想要从他的家学渊源说起。〈晋书》本传记载陆机“少有异才,章冠世,伏膺儒术,非礼不动”。这一定跟他从小所受到的熏陶有关,陆机的祖父陆逊、父亲陆抗的言行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陆逊认为礼长于刑,提倡“遵仁义以彰德音”,以民为本(“国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夫民殷国弱,民瘠国强,未之有也。故为国,得民则治,失之则乱,若不受利,而令尽用立效,亦为难也。”),陆抗提出的以德守国,罢黜小人(“臣闻开国承家,小人勿用,靖谮庸回,唐书攸戒,是以雅人所以怨刺,仲尼所以叹息也。春秋已来,爰及秦、  相似文献   

7.
《钟嵘〈诗品〉陆士衡条疏证》颇有误漏。对"晋平原相陆机"、"其源出于陈思"二句的《疏证》补正如后:1.《疏证》所引"曹旭《诗品集注》校云"以下文字,不是曹旭校文,而是张锡瑜《钟记室诗平三卷》之校语。2.陆机任职有作"平原相"者,有作"平原太守"者,有作"平原内史"者,《疏证》谓"不能确定何者为是"。按三者是互称,可通作。3.《疏证》谓"陆机诗今存104首,其中五言诗60余首"。按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陆机诗120余首(含残句),其中五言诗80余首(含残句)。但逯氏还漏辑《答潘尼诗》(四言)一首。4.《疏证》赞同曹道衡说:陆机是"吴郡吴(县)人(即今苏州人)"。按陆机是华亭人,但未见历代《地理志》说华亭属吴县。5.《疏证》述陆机诗之体源节,还有两处"硬伤";同时,此节可补者尚有不少。  相似文献   

8.
刘勰《文心雕龙》全书中直接论述陆机的文字,达二十则之多(《隐秀》篇补文一则未计),在其所论到的163位作家中,堪称首屈一指,可见其对陆机的高度重视。二十则中,有对陆机《文赋》的评价,有对陆机才气的评说,有对陆机文学渊源的窥测,有对陆机用事、制韵得失的评判,而更多的是对陆机作品风格的具体评论。通过对刘勰论陆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陆机这一号为“太康之英”的著名作家,而且还可以窥见刘勰所持的文艺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9.
陆机是太康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家,钟嵘在《诗品》中推许他为“太康之英”,代表了太康时期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今天看来,钟嵘的评价过高。陆机不但是太康体的集大成者,也是晋宋诗风和齐梁新体的开启者,历史的风云际会造就了陆机在诗史上承前启后、无可替代的地位。相形之下,陆机诗歌的艺术成就与他在诗史上的地位不太相称,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首诗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历代论者,包括钟嵘在内,对陆机都不免有抑扬过实之处,但陆机一代“大家”的品位是不会动摇的。  相似文献   

10.
陆机字士衡,三国时吴人,吴亡入晋,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文学理论大都见于他所作的《文赋》。《文赋》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是第一篇全面而系统地谈创作的文章,在文学理论的发展上有很大贡献。后来刘勰写《文心雕龙》,从《文赋》中得到了很多启发。陆机之论修辞是从广义方面说的,把文章作法都看成修辞。《文赋》可以说既是创作论,也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中的陆机人物形象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陆机的文学才华,对于这一方面《世说新语》中都是从文学风格出发来展现的。其次是陆机本人的人物形象,可以从形象、性格、情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是关于陆机政治生活内容,例如陆机的政治素养、政治经历以及政治结局。在对于陆机人物研究时观照《晋书》中对陆机的描写,可以发现《世说新语》在描写人物形象时所具备的小说人物描写的元素。  相似文献   

12.
对“产生《孙子兵法》的土壤是吴文化”的论点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求证。《孙子兵法》十三篇,撰著在吴国,问世在吴国,离不开吴国的国情和吴地文化特征。孙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十三篇”,“以书干阖闾……庶必见用”,显示吴文化属性的特征。为适合吴国的强国称霸需要提出“进攻战略”、“攻心战术”、“诡诈战法”等新的战略思想,体现吴国军事文化特征。在兵法各篇中较多反映吴国地形地貌,充分显示江南自然环境特色。吴国军队编制以及寿梦时“吴始益大,称王”和“专诸之勇”都翔实应用在孙子战略谋语中。研究《孙子兵法》与吴文化,就能深入了解孙子著述原意及《孙子兵法》的精髓和真谛。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文论史上,继第一篇文论——曹丕的《典论·论文》之后大约五十年光景,又出现了一篇文论名作,这就是陆机的《文赋》。这篇两千字左右的光辉论文,曾为日本的遍照金刚录入《文镜秘府》。它和《典论·论文》不同,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纯粹的创作论。《文赋》的作者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今江苏省松江县境)人。生于吴晋帝孙皓永安四年(公元二六一年),卒于晋惠帝泰安二年(公元三○三年)。在他四十三岁的那一年,为成都王司马颖的大将,封为平原内史,兵败被杀。他原是孙吴的贵族,他父亲陆抗,祖父陆逊,均系孙吴名将,并与孙氏联姻。  相似文献   

14.
陆机提出"缘情"说,认为诗歌因为情感波动而作,但是陆机的诗歌却往往缺少真情。陆机理论主张与其创作实践相脱节之原因有二:其一是玄学思想的影响,其二是陆机的功名欲念也让陆机写出了大量缺乏真情实感的应酬之作。  相似文献   

15.
一、从“陆机作赋”说起女词人李照清在《金石录后序》里概述她的生平际遇时说: 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 在这段话里,她用了两个典故:陆机作赋和蘧瑗知非。  相似文献   

16.
对于陆机这样一位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我们以前则重视不够,对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缺乏具体而真实的描述,因而对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能作出比较合乎实际的评价。本文拟就此作一点尝试。陆机诗歌的特色,以钟嵘《诗品》所评最为确切。他说机诗“其源出于陈思,才高词赡,举体华美,气少于公干,文劣于仲宣,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玫之奇。然其咀嚼英华,厌饫膏泽,文章之渊源也。”这段话首先指出陆机创作渊源于曹植,说明陆机与建安文学的紧密关系;其次从篇章字词和文气两方面客观分析了他的创作特色。关于陆机是否继承了建  相似文献   

17.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原回目是: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为止,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着重写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它虽取材于历史(史书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但它又是一部小说,是在民间传说、讲唱和戏曲基础上写成的,有人说作者罗贯中写这本书是“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的确符合实际情况。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代是元末明初,作者推崇“忠义”,主张以“王道”“仁政”治  相似文献   

18.
蒋捷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县)人。宋恭帝时进上,宋亡后隐居竹山不仕。这是一曲流浪者的哀歌。也是作者的自叙。“兵后寓吴”,点明写词的背景和地点。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元兵攻陷南宋京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作者深怀亡国之痛,离乡背井。漂泊东南一带。这首词是他羁旅栖居苏州时写的。时下作者深受离乱之苦,词情十分哀切。  相似文献   

19.
正说到西晋的陆机,喜欢文学的人想到的是文辞华美无双的《文赋》,而学书之人想到的则是声名显赫的《平复帖》。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曾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人称"陆平原"。陆机擅长行书、章草,不仅书法了得,更是文章冠世。《晋书》中评  相似文献   

20.
屈原《涉江》:“乘船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这句中的“吴”字,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南宋人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说:“吴谓吴国;榜,棹也,盖效吴人所为之棹如云越龄、蜀艇也。”二、东汉人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吴,大也。言已始去乘窗舲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