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揖同志去世了,近五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友就这样匆匆离开我们了。大约在他去世的两个星期之前,他曾经两次到我家里来,和我谈到他最近工作的情况。一次谈到他负责筹备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就是纪念延安时期同在延安城东清凉山工作的《解放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和出版局等单位的一个纪念馆。他说这个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快好了,10月就叫以开馆了。他还拿来了他最近写成的两篇文章给我看。一篇是讲延安《新中华报》的创办经过,一篇是讲延安《解放日报》在1942年是怎样进行改革的。他很高兴地告诉我,总算把他在延安工作期间这两件大事写出来了。还有一次是同我谈到筹建新闻中心大楼的问题。他当时很乐观地告诉我,新闻大楼的修建方案已经经国务院和书记处的同志批准了,已经送到北京市政府去了,很快北京市政府就要开会把这个事情敲定了。这两次谈话他心情很愉快、很开朗,回想起来,情景宛如昨日。想不到这竟是我们的诀别谈话,而他的两篇文章竟是最后遗作,那个新闻中心大楼也成了他未竟的遗愿!我知道他犯病人医院是在他入院以后的第二天,  相似文献   

2.
今年四月初,我去延安调查研究陕北老区经济发展近况时,一天午前,我漫步登上清凉山,那里的一屋一洞都引起我的怀念。当扶栏拾级而上时,迎面映入眼帘的正是十年前《解放日报》原总编辑陆定一同志在开馆时题写的“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横幅馆牌,虽因风雨侵蚀,金色已剥脱,但字迹依然苍劲、雄健。当我返回西安,参加“重塑延安形象”座谈会时,得悉江泽民总书记的“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与保护革命纪念地的关系”的批示,在座谈会上还聘请陆定一等“老延安”为“重塑延安形象”委员会顾问。返京后正拟转告定一并请示如何重整清凉山纪念馆时,不料传来陆定一逝世的噩耗,激起我对他的深情怀念和难忘的遗憾。 我是在延安时代新闻“摇篮”——《解放日报》社成长的。每当我回想起延安时代时,总是把当年清凉山的生活和《解放日报》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更难以忘怀的是近年我离休后三上清凉山的情景。 1985年9月,我随同原全国记协书记王揖同志等重返故地,登上  相似文献   

3.
重返清凉山     
今年10月12日,我回到了曾经长期战斗和生活过的延安,参加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的筹建,内心的喜悦和对往事的回忆,使我按捺不住写这一篇短文。延安,是革命战争年代人们向往的革命圣地,如今又是人们怀念的历史名城。许多兄弟党代表团访华,也常带着崇敬的心情来这里参观。人们一见到宝塔山,就知道这是延安的象征。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隔延河相望的凤凰山和清凉山。延安旧城就处于这三山的环抱之中。凤凰山是党中央进驻延安时,  相似文献   

4.
重返清凉山     
今年10月12日,我回到了曾经长期战斗和生活过的延安,参加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的筹建,内心的喜悦和对往事的回忆,使我按捺不住写这一篇短文。延安,是革命战争年代人们向往的革命圣地,如今又是人们怀念的历史名城。许多兄弟党代表团访华,也常带着崇敬的心情来这里参观。人们一见到宝塔山,就知道这是延安的象征。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隔延河相望的凤凰山和清凉山。延安旧城就处于这三山的环抱之中。凤凰山是党中央进驻延安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同志最早的住地。毛主席著名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  相似文献   

5.
我党第一个新闻出版专业纪念馆耸立在延安清凉山腰。我随当年一批清凉山的老新闻出版工作者拾级而上,迎面是红色的馆牌,由陆定一书写的“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十四个金色大字。馆  相似文献   

6.
1986年10月24日下午,我国第一个新闻出版专业纪念馆——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落成开馆典礼在清凉山上隆重举行。近百名当年在延安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老同志,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参加这一盛典。我望着在落日余辉  相似文献   

7.
2004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一条《延安新闻纪念馆开馆》消息称:“由中宣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单位共同筹资八百八十万元建造的延安新闻纪念馆今天在延安清凉山麓开馆,成为我国第一个新闻事业专题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1986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个新闻出版纪念馆在延安清凉山开馆。记者随当年一批清凉山的老新闻出版工作者沿着山坡拾级而上,展览大厅就展现在面前。红色的馆牌上是陆定一书写的“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十四个金色大字。馆前,是一座汉白玉雕象,再  相似文献   

9.
当我国第一个新闻出版纪念馆耸立在延安清凉山山腰的时候,立即引起千万人的注目。我随当年一批清凉山的老新闻出版工作者拾级而上,迎面是雄伟的展览大厅。红色的馆牌上刻着陆定一书写的“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十四个金色大字。馆前,是一座汉白玉雕象,再现了当  相似文献   

10.
王揖匆匆走了,清凉山的老战友又一个凋谢了! 听到王揖病危,我同范敬宜同志赶到医院病房时,他已不认识我们,也不认识他的亲人了。他的女儿肖梅告诉我们,他爸爸还有些知觉时,要了一枝笔,一张纸,在纸上歪歪扭扭画了一串认不清的字,能比较清楚辨认出的只有两个字:“中心”。记协的同志和他的亲人都知道是指“新闻中心”。这是王揖发病以前,一直奔波忙碌想为新闻界办的一件好事,这也是他离开人间以前最后的工作交代。故人远去,往事涌来。 1942年春天,陕甘宁边区最困难的时期尚未过去,我从绥德《抗战报》调到刚刚改版的延安《解放日报》,同王揖住在清凉山的一个窑洞里。我们躺在木板床上,常赏谈到深夜。象许多四川人一样,王揖爽直健谈,相处不久,他的身世、情趣和追求,就统统倾露出来了。  相似文献   

11.
1986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个新闻出版纪念馆在延安清凉山开馆。记者随当年一批清凉山的老新闻出版工作者沿着山坡拾级而上,展览大厅就展现在面前。红色的馆牌上是陆定一书写的“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十四个金色大字。馆前,是一座汉白玉雕象,再现了当年新闻出版工作者的风貌。雕象旁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毛泽东“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的题词。沿着扶梯进入展室,映入眼帘的是陈毅的诗:“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向九洲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随着  相似文献   

12.
从1942年8月走进清凉山《解放日报》的大门,到1945年10月受命离开延安,可以说,是我新闻生涯中的起步阶段。 三年的时间,在人生中也许是短短的一瞬,但在延安清凉山上的这三年,却是我终身难以忘怀的岁月。 除了前面所回忆的采访赵占魁、写作雁翎队、报道第一篇社会新闻以及和毛主席的一次谈话等几件事之外,还有一些事件和经历也使我念念不忘。  相似文献   

13.
今年6月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新闻工作座谈会,座谈继续推进新闻改革、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纠正新闻行业不正之风等问题。我在会上发言,谈到新闻工作者应当记住毛主席的教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日报报道了这次座谈会,中宣部新闻局的内部刊物登出了我的发言摘要,引起新闻界一些同志的注意。《新闻战线》编辑部同志打电话给我,约我写一篇回忆毛主席讲话的文章。我想,当年毛主席讲的话,今天对我们仍是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我是1943年初,在延安,从中央研究院调到解放日报社的。解放日报社和新华通讯社、解放出版社、中央印刷厂都在清凉山上。  相似文献   

14.
1943年1月,在延安,我从中央研究院调到了解放日报社。这是我做新闻工作的开始。解放日报社在延安有名的清凉山上。清凉山靠近延安城,在城的东北角,中间隔着延河,它就在延河之滨。在这座山头上还有新华社。我一到清凉山,就听说新华社每天除了发文字广播,还有口头广播,口头广播的电台叫做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延安台是在1940年底建成的。当时延安遭到日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初期,新华社在延安就创办了一本新闻业务刊物。这就是1939年12月1日诞生的,由毛泽东同志题写刊名的《通讯》杂志。 最近,笔者访问了新华社原副社长缪海棱同志,他回顾了《通讯》创办的前前后后。 1939年3月,新华社由清凉山迁到杨家岭,与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前身》)的同志一起分住在杨家岭后山沟的两排窑洞里。杨家岭是当时党中央、毛主席的所在地。在工作之余,新华社和《新中华报》的同志  相似文献   

16.
据《陕西日报》报道:去午十月二十四日,清凉山喜逐颜开,欢迎来自北京和全国各地的三十六年前曾在这里工作过的近百位老新闻山版工作者,欢迎他们回来参加‘延安清凉山新闻山版革命纪念馆’的落成典礼。这些同志在延安时期,还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如今都已两鬓花白,回想过去的艰难岁月,看看今天新闻出版事业的壮大,此景此情,怎能不激情满怀。  相似文献   

17.
“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这是陈毅同志《七大开幕》一诗中的后两句,前两句是:“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清凉山屹立于延安城东,隔延河与风凰山、宝塔山鼎立相望。山上草葱木秀,文物众多,风景宜人,为历代游览胜地,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新华广播电台都驻此地,每天由此发出的正义之声传遍环宇,就更不能不被“万众瞩目”了。由于笔者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关系,就“瞩目”又加“敬仰”,产生寻踪觅源的兴趣。实在感谢《延安报》的同行,由副总编苏若望同志陪同前往。《解放日报》旧址在清凉山的东  相似文献   

18.
清凉山来了个英国人 1944年5月,一位英国人来到正筹备打破新闻封锁,让世界听到自己声音的延安。他和他的中国妻子是在晋察冀根据地工作了两年多之后,经聂荣臻司令员同意,穿过日军三道封锁线,历经艰险,来到延安的。他到延安的主要目的之一,正是希望能为让世界了解延安领导的抗日斗争的确切消息尽一份力。这位英国人由朱德总司令亲笔签署聘书,聘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无线电通讯顾问”。不久,他便出现在清凉山,参与开创了新华社向国外发稿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前年我写了一篇《书太多了》,登在《读书》1988年第7期上,里边摘录两位英国作家的文章,其中第二人是G.C.Squire。最近在旧书堆里翻出他的一本随笔选集《美人鱼酒店里的生活》,重读了一遍,里边有不少篇谈到与书有关的事情,现在挑出三篇来给《读书》的读者做个介绍。[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1986年10月24日,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落成开幕。这是我国第一个专业性的新闻与出版纪念馆。它对于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扬党的革命出版工作的光荣传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出版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党中央对出版事业十分重视。各个革命历史时期,党的出版工作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都作出过光辉的贡献。党中央到了延安,党的出版事业也在延安艰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