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床快婿     
《红领巾》2009,(6):20-20
太尉郗鉴想为自己的女儿找个女婿。他同丞相王导交情不错,又听说他家里子弟众多、才貌俱佳,于是,把想选女婿的想法告诉了王导。  相似文献   

2.
词语小故事     
麦城相传楚昭王所筑,故址在今湖北当阳东南。又相传东有驴城,西有磨城,是伍子胥为攻麦城而筑,谚语:“东驴西磨,麦城自破”,蜀汉关羽为吴将吕蒙击败,退走麦城。东床女婿的代称。东晋时,某太尉郗鉴让门人到姓王的人家去物色女婿,门人回来说,王家少年都不错,但听到消息时,一个个都装出矜持的样子,只有一个年轻人,坦腹东床,只顾吃东西,好像没有听到我们说话一样。郗鉴一听忙说,这个人正是我物色的好女婿。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糟糠指与自己生死相依、同甘共苦的妻子。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丈夫死…  相似文献   

3.
2014年高考海南卷历史第3题,原题如下: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该题答案为B。这道题目看似简单,但是在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感觉答案的设置有不妥之处,现将困惑及思考呈现于此,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东晋四大家族(王、谢、庾、桓)中最为显赫一时便是王家,当时民间有句谚语“司马与王共天下。”这里的“王”就是指著名政治家王导。王导有个侄子,名叫王羲之,后人把他尊称为“书圣”。王羲之字逸少,当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世人喜欢称其为“王右军”。而他的书法正如其人,潇洒飘逸,人们喜欢用“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来形容他的笔势,可见其书法具有独特的秀丽的美感。王羲之在练习写毛笔字时,常有入迷的时候。有一次,他照例一拿起笔来,就忘了周围的一切,兴致越写越高。从早上写到晚上,又从晚上写到深夜,夫人端来了饭食,凉了又  相似文献   

5.
<正>东晋苏峻之乱后,王导居扬以辅政。时成帝幼冲,大权一归于导。这颇为荆州刺史陶侃、庾亮所忌恨。《晋书·庾亮传》云:“陶侃尝欲起兵废导,而郗鉴不从,乃止。至是,亮又欲率众黜导,又以咨鉴,……鉴又不许,故其事得息。”按,东晋荆州处上流形胜,地广兵强,实力在扬州之上。郗鉴时为徐兖刺史,驻京口。陶、庾欲废王导、却因郗鉴阻拦而  相似文献   

6.
《学语文》2002,(4)
毛遂是坚持“酒好不怕巷子深”这一坚实信条的,即使是在平原君不怎么看重他时。话又说回来,毛遂也就是因为坚信这一信条才被平原君收为门客的。  相似文献   

7.
从前,有一位青年书生,一次到他老丈人家去。傍晚突然下雨。他的岳父拿张纸写了四个古人名字放在桌上:“夏大禹、姬旦、杜甫、刘禹锡”。于是,女婿就不再提要走了。岳父笑着问他为什么不走了呢。女婿乐呵呵地说:“您不是留我吗?“下大雨,鸡蛋、豆腐,留女婿。’”原来老丈人把夏、周、唐三个朝代相距三千多年的四个人名,联缀起来,  相似文献   

8.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人,世居会稽山阴,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青年时期颇有美誉,朝廷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的一生写下了无数精美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则是他最成功的杰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等41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吟成许多妙诗,结集为《兰亭集》。51岁的王羲之于酒酣之时,用蚕茧纸、鼠须笔趁兴疾书,为此诗集作了序,这…  相似文献   

9.
东床,本指东边方向供人睡卧的用具,我们往往喜欢用它来直代“女婿”。为什么东床可以指称“女婿”?这与东晋名流书法大家王羲之有关。  相似文献   

10.
“书成换白鹅”说的是“书圣”王羲之的故事.据说,在山阴地方有一位道士,很想求王羲之给写一本“黄庭经”。他早已把帛纸准备好,只是担心王羲之不肯答应。后来他了解到王平素最喜欢鹅。就特地养了一群十分逗人喜爱的白鹅,以便见机而动。有一天,王果然坐船路过那里,当他看见河里游着一群白鹅,两掌拔水,昂首前进,羽毛白净,形态优美。心里有说不出的喜爱,他停船看了又看,一直舍不得离开。于是就去要求道士把鹅卖给他。这时道士故作姿态地说,这么好的鹅是不卖的.不过你能给我写一本经来换,倒可以商量.王  相似文献   

11.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一次路过一集市。看到一个烙饼的姑娘,烙饼手法娴熟,又快又好又美。目睹此景,王羲之不胜惋惜地说:“此女如果学书,定可成为一代宗师,竟专此小技矣!”一位老太太听了。不以为然,对他说:“先生,天下之大,千品万类,六行八道,各有所  相似文献   

12.
“有的小人物有时看来完全缺乏意志力,一事无成,可是一旦时机来到,他突然建树了大的功绩。这就是他的翅膀的作用,翅膀的力量。”一天,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女婿去看望岳父,只见托尔斯泰全神贯注地望着窗外,便问岳父在看什么。托尔斯泰回答说:“我在看大树枝上的乌鸦,现在这只乌鸦就是我的老师。”女婿听了,感到不甚理解。托尔斯泰解释说:“因为它教会我如何生活。”托尔斯泰顿了顿,接着说:“今天早晨,我心情特别沉重,我为我们家庭的不和睦而难过。我觉得生活中的一切都不理想,处境困难,连出路都没有了。我来到窗边,开始思考: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3.
山阳书院     
《中国教师》2013,(17):F0002-F0002
先秦时期,孔孟儒学泽被金乡,人杰地灵的金乡从此儒风长存。两汉时期金乡地区贤达辈出,魏晋南北朝盛行私人讲学。范式、丁恭、仲长统等一大批士人走出金乡,对中国文化、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汉魏两晋南北时期的文化、政治显族山阳王氏、高平鄱氏和檀氏,更是代有英才,王导、王羲之、王粲、王弼、郗鉴、郗超、檀道济等对当时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金乡县志》载,儒学"唐开元时在县治西".这就是山阳书院的前身。研究认为,金乡儒学可能最初建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  相似文献   

14.
一天,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女婿去看望岳父,只见托尔斯泰全神贯注地望着窗外,便问岳父在看什么。托尔斯泰回答说:“我在看大树枝上的乌鸦,现在这只乌鸦就是我的老师。”女婿听了,感到不甚理解。托尔斯泰解释说:“因为它教会我如何生活。”  相似文献   

15.
傻女婿拜寿     
传说有一个傻女婿到岳父家拜寿。出发前,他的父亲一再叮嘱,一定要说吉利的话,不管看见什么,都要加个“寿”字。傻女婿认真地记着父亲的话。到了岳父家,见了蜡烛就叫“寿烛”,见了点心就叫“寿糕”,见了面条就叫“寿面”,见了水果就叫“寿桃”。岳父见女婿言谈得体,心里非常高兴。可是,正当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面条时,傻女婿发现有一只苍蝇停在岳父头上,就对岳父说:“不要动,我不会拍痛寿头,打伤寿脑的。”岳父听了,气得全身发抖,不小心把面条泼到新衣服上了。傻女婿吓得赶紧掏出手帕去擦,边擦边说:“好好一件寿衣,被面汤弄脏了,真可惜!”岳父听…  相似文献   

16.
写字的秘诀     
王献之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他七八岁时就能写出一手好字,大家都十分喜爱他。有的说:“献之,你真了不起!”有的说:“他简直是神童!”他被夸奖得骄傲起来,练字也没有以前那样认真了。  相似文献   

17.
乾隆看对联     
清代乾隆皇帝南巡路过一户人家,看见这户人家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家存万金不算富”。下联“人有五子还独孤”。横批“南北”。乾隆略思一下,明白了,心里难过。他轻轻敲开门,亲自拜访了住在这里的一位老人,安慰他一番,并给他一些银两,又差人把老人的十个闺女和十个女婿找来,训斥了一顿,规定他们按月交给老人赡养费,然后离去。随行的官员懵里懵懂,便问乾隆怎么看那副对联就知道老人一家的情况。乾隆回答:“人称一个小姐一千金,一个女婿顶上半个儿子。这老人有十个闺女和十个女婿,这不等于‘家存万金’、‘人有五子’吗?为什么老人感到…  相似文献   

18.
诗的开头就显得气势磅礴。“金粉东南十五州”,说明早有“六朝金粉”之称的长江下游一带,本是繁华富庶之区。然而在这样的大好河山中,人情世俗又怎样呢?作者首先点出上层人物之间就惯于钩心斗角,翻云覆雨,造成了多少恩恩怨怨。“万重恩怨”,可以说一语破的了。他们的丑态极多,根本原因是由于“士不知耻”。但如果细加分析,也还有不同类型,那就是颈腹二联所指的四句。“牢盆狎客”指封建大官僚门下的宠犬式门客;“团扇才人”指那些像东晋重臣王导之孙王珉一类的贵族子弟,整天手摇白团扇,谈玄说佛,对国政茫然无知。一个是惯于兴风作浪,一个是阻塞贤路。尸位素餐。  相似文献   

19.
秘诀何在学习也有秘诀吗? 有的人总希望它是应该有的。古埃及皇帝波多芬梅问几何的发明者欧几里得,能不能把几何给他解释得简单点,欧几里得回答道:“几何里面没有为皇帝准备这种办法。”欧几里得难为情地说出了一句老实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向父亲询问学习书法的秘诀,王羲之指着家里的十八只水缸说:“写字的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你把十八缸的水写完,就知道了。”王羲之讲得似乎太具体了,这算得上什么秘诀呢? 可是,也有把自己的“秘诀”出诸于世的。俄罗斯天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说:“全部秘诀在于我每天准确地工作,我给自己订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一百二十七页在叙述王羲之的书法时说:“东晋的王羲之吸取魏晋诸家书法的精华,创立了独立的风格。他写的楷书,进一步摆脱隶书的形迹,达到独立完美的境地。他还善写行书、草书。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意思是说王羲之的字象浮云那样在天空飘荡,象受惊的龙那样矫键地舞动。如果仅从字面来看,似乎很贴切。其实,“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并不是赞美王羲之的字。因为: 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一语出自《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云:“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从“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出处就可以看出,它是作者用来赞美王羲之的笔势,而不是用来赞美他的字的。在中国书法理论中,笔势和字是有根本区别的。“笔势”一词中的“笔”是指用笔;“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