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怨恨"是21世纪茅盾研究的新判断,是茅盾小说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茅盾不但反抗与怨恨中国传统的诸多弊端,同时也反抗与怨恨西方现代文化的诸多弊端.  相似文献   

2.
"怨恨"是21世纪巴金研究的新判断,是巴金小说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巴金不但反抗与怨恨中国传统的诸多弊端,同时也反抗与怨恨西方现代文化的诸多弊端;巴金小说的怨恨体验不但表现为反抗中的怨恨,同时体现为建构中的怨恨与回瞥中的怨恨。  相似文献   

3.
由于巴金对以俄国文化与法国文化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人道主义与基督教等现代西方文化的接受使他获得了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视野,从而导致了其怨恨体验的产生。巴金小说的怨恨首先是对旧社会制度尤其传统文化中家族制度的外向怨恨。同时也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在知识分子本身与他自己思想深处存在着极大的积淀与制约,从而又导致了其怨恨的现代性体验由外发转向内省,由怨恨制度转向怨恨知识分子本身,由怨恨他者转为怨恨自我。  相似文献   

4.
重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发现怨恨是其最基本的现代性体验模式。继刘小枫在神学与社会学学科以及王一川在近代中国文学领域的研究之后,笔者将怨恨题域引入和推进到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研究中。怨恨的发明并不在于舍勒,无论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存在有多少,但其深层的核心母题是怨恨,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与外国文化中的怨恨有着很大不同,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怨恨则有着很大的渊源关系,然而自鲁迅开创了现代怨恨主题后,中国文学的怨恨已经具有很多不同于古代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家庭教育实务中,不断出现“传统”不美善的事例。“传统”只是“过去的方式”,而“美德”却是反映人性的普世性与终极性的原则,是人类指向未来的永恒性法则的表达。中华传统文化是超越“传统”的,因为它原本早已拥有了“敬天爱人”的道德内涵,具有“现代性”特征。只有回到“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应用“现代性”的辨析让“传统美德”在人性的终极关切中找到位置,再让它在现代意义上找到起点,“传统美德”的保全与发展过程才对“现代”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使鲁迅研究更加直面现实,有必要倡导“为人生”的鲁迅研究,即充分认识鲁迅的文化资源价值,面向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出的问题,展开鲁迅研究。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我们还处在“五四”时代,还处在鲁迅时代,“民主和科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我们更需要鲁迅。具体地说,鲁迅与大学文化精神,鲁迅的“民魂”思想,鲁迅的知识分子观,鲁迅基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和谐文化资源,鲁迅反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经验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方向。  相似文献   

7.
追求“现代性”是中国20世纪文学的主题,而“五四”新文学所坚持的全盘西化的现代性道路却把传统文学作为现代性的对立物进行彻底摒弃。在当时这样一个文化断裂性交替的关口上,一味坚守传统文化的立场,已明显背离时代潮流。张恨水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对“中”与“西”,“新”与“旧”之间进行了探索和整合,开创了一条过渡式的现代性之路。  相似文献   

8.
“天下主义”作为中国人传统的世界观规定着战略文化的价值基础与发展方向。当代中国战略文化的重塑应继承和发扬其中优秀成分,并充分借鉴与汲取现代性成果,确立新型战略文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是指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价值特征.按照福科的意思,现代性是指与现实关联的时代特征,区别与传统.西方文化中的现代性是指一种在文化传统中内在生成的但又背叛传统的独特价值、意识特征或精神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的现代性重组使得许多现代作家陷落"家道中落"的命运。这种命运构成作家们挥之不去的心理症结,他们的叙述世界隐含着家族破败的结构性图景,作家们甚至由此建立起对于世界、历史、人世、生命等的某种怨恨性理解,这种怨恨与现代启蒙和革命文化相勾连,使得他们的文学叙述充满着来自经验世界的批判性情感力量,形成现代文学的某种悲剧特质。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中国仍具有巨大价值,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的理想人格思想超越传统,成为国人反思自我的"镜子".本文结合鲁迅的个体人格,论述鲁迅心中的理想人格特质,表明鲁迅个体人格思想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2.
孤岛时期对鲁迅的纪念活动和研究促进了鲁迅研究的展开,也激起了群众的抗日热情。文艺界曾就是否继续"鲁迅风"写作形式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论争,但这并不妨碍孤岛作家对鲁迅战斗精神的继承,尤其是在杂文创作上,他们延续了鲁迅爱国主义和国民劣根性批判的传统,勇敢地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戏剧也是抗日宣传的有力武器,改编剧《阿Q正传》作为孤岛文学的亮点,深化了鲁迅作品和精神在群众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一方面,由于"五四"特殊的时代原因,鲁迅从"立人"、"立国"的终极关怀精神出发,采用文化--历史批判视角,对儒家文化的各个层面作了整体性批判;另一方面,本着文化重建的目标,鲁迅对儒家文化又加以批判性继承.正是将颠覆与重构,整体批判和正本清源两相结合,使得其批判更易触及实质与要害,更全面和深刻,也为民族文化的重建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野草》是鲁迅于黑暗年代的彷徨时期创造的文学产物,标志着鲁迅诗化生命哲学的成熟和文学现代性的初步探索。《这样的战士》展示了一个面对无物之阵永不妥协的战士形象,他用前行的步伐追求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孤独战士的超人意志、无物之阵中的悲观心态、历史中间物的绝望反抗,既是鲁迅独特的生命体验,也是其一生战斗精神的真实写照。这样的战士是鲁迅的自我画像,他高举投枪刺向无物之物的姿态,正是鲁迅这位孤独者悲情韧战精神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序跋文本(古籍序跋除外)展示了鲁讯广阅的世界文化视野。从其序跋文本可以解读鲁迅翻译介绍外国作家作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方面的独特贡献。鲁迅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他接受外国文化影响。也在影响着世界文化。鲁迅为介绍外国艺术家及其美术作品所写的序跋,是鲁迅艺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鲁迅引来外国文化艺术火种,点燃现代中国美术之火的见证。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为过渡时代的作家 ,同时受到民族、西方、现实等文化的影响 ,因而 ,我们不能仅仅看到西方文化给鲁迅的文化心理所带来的变化 ,也应看到民族传统文化在鲁迅心理上的积淀。鲁迅在面对自己、时代和文艺时所采取的务实态度 ,就体现着儒家传统中的尚用思想。鲁迅在五四时期对待儒家传统问题上的激进表现 ,实际上只是为了实现某种并不激进的历史目的的务实选择 ;鲁迅在许多问题上都不肯调和 ,与儒家的“好善而恶恶 ,是是而非非”的“中道”思想关系极大 ;鲁迅在文艺上强调社会功能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但这种统一又是认为文艺的历史功能应该在审美的构架中来实现。在文艺自身的这两种因素中 ,历史功能是重心 ,审美价值是手段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心灵深处激荡着一种饱满的自由意志。鲁迅的自由意志是尼采用的“酒神”和首家的 “狂士”性格的集合。杂文是鲁忱自由意志最充分的载体。鲁迅的自由意志决定了鲁迅洞察黑暗、与黑暗进行殊死搏斗的品格。自由意志使鲁迅专断、霸道而缺乏宽容。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残雪被批评者注意到的与鲁迅之间的相似之处,多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毫不妥协的批判、对人性阴暗面的深刻剖析以及由此而呈现出来的阴郁气质。不过不仅如此,残雪以一种鲁迅式的“冷眼”察探一切生存的美与恶,极力探索灵魂内部的风景,表现出强烈的自审意识。在这一点上,她将鲁迅引为了艺术知音。  相似文献   

19.
鲁迅作品中的乌托邦情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迅作品中的乌托邦情结集中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这些人物形象揭示的是人尚未实现的状态或者部分实现的状态,看似描述当下,实则指向未来。这种乌托邦情结构成了鲁迅人格的主要特质,推动他不断走向自我生命的超越,也帮助他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叛逆。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个人对鲁迅的崇敬和战时中国的需要,国统区作家对鲁迅展开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和研究工作,增强了国统区人民的抗日信心,同时也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的发展。通过这些活动和工作,加深了国统区作家对鲁迅精神的认识,并继承了鲁迅坚持真理、善恶分明、敢于抗争、与黑暗社会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人格、“立人”思想和国民性批判传统。在作品写作手法上,国统区作家受到了鲁迅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和讽刺艺术手法的影响,创作了大量揭露日寇野蛮侵略和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作品,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