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报纸的头条成了众多通讯员追求的目标。有些通讯员一说稿子,开口闭口便是“上头条”。有些通讯员甚至到报社蹲下来等头条、争头条。头条,当然都是分量较重的稿件,但哪个稿子上头条,那要根据当前的宣传重点,看稿件本身抓的问题准不准,稿件提供的材料是否充实、写作上有无特色,有时,还要看当天有无中央、军委领导的重要活动和其他党和国家的大事,等等。一句话,具体哪篇稿件上头条,那是报社的事。而作为通讯员,为了让编辑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稿件,向报社说明稿件以外的情况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该说的都说清楚之后,还一…  相似文献   

2.
我们不少通讯员为什么写了很多稿件不能见报,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没抓准问题。新闻稿件是配合党的中心任务,指导现实工作的,抓不住问题,就失去了指导作用。问题是什么呢?问题就是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遇到的矛盾,通过一篇稿子的主题思想把它体现出来。问题抓紧了,指导性强了,稿子就不会一般化。在改革的年代,针对改革、开放、搞活中出现的一些重要问题或公开披露问题的现状或分析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建议和设想,无疑都会受到读者听众的喜爱。那么,怎样才能抓准问题呢?我的体会是: 一、要抓对工作有指导性的问题。新闻的指导性是无产阶级报纸、电台的根本特点。检验你抓的问题新鲜不新鲜,首要的一  相似文献   

3.
上海某系统有一个干部,一人身兼十家报纸的通讯员。他写的稿子,好似“新华社”的统发稿,几乎每一家报纸都送。这样“一稿多投”,群众对此意见颇多。通讯员兼职过多,不利于提高稿件质量。各报都有自己的特色,都希望通讯员写出符合本报需要的新闻报道。但通讯员兼职一多,为了同时顾及各报,往往很难在报道特色上下功夫,而且认为写出的稿子总有报纸会用,结果稿件容易一般化。要克服通讯员兼职过多的现象,关键在于报社要  相似文献   

4.
军报扩版后,广大通讯员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提高采写艺术,多写好新闻。俗话说“水涨船高”。报纸版面多了,稿件质量要求高了,通讯员只有提高采写水平才能适应,这是不言而喻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通讯员为扩版后的军报提供了许多高质量的稿件,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但也有相当多的通讯员,采写水平还不能适应军报扩版的需要,稿件质量不高,尤其是思想性和可读性俱佳的精品更是少见。不少通讯员的稿子还停留在写一般好人好事的水平上,不会选典型,不能抓问题,不善选角度,内容干巴,语言粗糙,甚至错别字、病句屡见不鲜。有…  相似文献   

5.
要办好一张报纸,从新闻来源而言,既要靠专业的记者,又要靠业余的通讯员,两者缺一不可。要做一个称职的记者,就要有一支通讯员队伍活跃在自己周围。但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少数通讯员是得心应手,写来的稿件就能见报以外,较多的通讯员则是有很高的热情,但往往写来的稿件与见报要求有距离。这就需要记者经常地、满腔热情地去帮他们。不仅要听他们反映情况,要他们写稿子,给他们改稿子,还要开阔他们的的思路,同他们一起分析稿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要注意通讯员认为是无关紧要的,而恰恰是重要的新闻或重要的线索,要具体分析道理给他听,使他从中得到启发和提高。一句话,要帮助通讯员掌握进入新闻大门的钥匙。上海港客运总站的吴兆才同志,是上海几家报纸  相似文献   

6.
报纸要闻版来稿包括记者稿件和通讯员稿件,从上稿率看,记者稿件通常高于通讯员稿件。任何有责任心的编辑无不希望报纸版面能够出彩儿,作为经营报纸门户版面的要闻版编辑更是如此。然而,除了一些来自时政性的会议、工作报道任务的压力之外,要闻版编辑还时常受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惑,这种困惑可以说是直接来自稿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编辑工作实践,概括来稿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谢顾问:我是个民兵通讯员,在稿件采写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领导审阅通讯员的稿子时,总要通讯员加进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如果通讯员不同意加,他就不让发稿,可实践证明,他加的这些内容并不利于提高稿件质量。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对待这种情况呢?洛阳机车厂张为过张为激同志:你提的问题,不少通讯员都遇到过。处理这种事情,一定要头脑冷静,不要感情用事。首先,要冷静地想一想,领导之所以硬让这样写(包括增加或删掉一些内容)是否有道理。一般来讲,领导是站在全局和党的原则的立场上来看问题的,他之所以要这么写,往往是有其…  相似文献   

8.
抓问题讲了不少个年头,但总有讲不完的话题,足以说明问题新闻所占有的位置,它是一个生命力极强的新闻品种,诸多的新闻行家对此有过不少论述或论著。本文仅就军报来稿、看稿、编稿中遇到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通讯员参考。抓问题不是揭露问题编辑都希望编好稿。不少通讯员经常打电话给编辑要题目、催稿子,编辑大都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多抓些带问题的报道。一提起抓问题,不少通讯员又颇感为难:你们编辑记者跟我们不一样,到一个单位写好写歹无顾虑,我们常年处在一个单位,揭露自家的短处,恐怕领导就难通过,自己也很难站住脚。其…  相似文献   

9.
办了多年报纸,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   比如,报纸该登什么稿 ?   有时,记者发来一篇稿子,编辑看了说,这稿子,没啥意思,不登了 !有时,报纸登了一些稿子,记者看了说,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 ?没劲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 ?   从读者心理出发,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 标准一: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   报纸该登什么稿 ?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 ?  …  相似文献   

10.
工作中常常有通讯员拿些稿件同你磋商:"你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稿子?"在纷纭杂乱的报道线索中,怎么挑选报纸需要的新闻呢?面对通讯员的问题,又该怎样给他个明确的答复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编辑对约稿应注意把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社的编辑同志有时会通过给通讯员写信或打电话等形式,约写某方面内容的稿件。这种报社编辑按照宣传需要,让通讯员(或特约撰稿人)提供某一方面内容稿件的过程,就叫约稿。约稿具有可以增强新闻时效、满足报纸宣传需要的优势,但有时也潜伏着某些隐患。去年下半年,根据宣传需要,笔者曾向某单位的一名新闻干事约写了一篇关于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方面的稿件。可稿子在报纸登出后不久,有的读者就打来电话或写信给报社,说稿子与事实不符。后经查实,主要是由于这名干事在接到编辑约稿的电话后,未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凭个人感觉和所了…  相似文献   

12.
今年中秋佳节,我带着自己近年来见报稿件剪贴本回到了农村老家。在节日的气氛中,一些亲戚朋友不解地问我,你每年怎么发这么多稿子?面对这种询问,我只说了句:跟着宣传动向写。报纸是党的喉舌,那么基层通讯员写什么样的稿件才能与喉舌共振呢?跟着宣传动向写。1994年初,全国上下掀起学习徐洪刚的高潮,大力宣扬见义勇为、不畏强暴的精神。当时由于我刚参加新闻报道的行列,写了好多篇爱岗敬业。清正廉洁方面的稿件,但无一篇发表出来。后来《前卫报》社的李编辑告诉我,要想多发稿子,发好稿子,一定要跟着宣传动向写。1995年初,全国…  相似文献   

13.
我长期在林区工作,是个写稿已40年的老通讯员。近几年来,在我们通讯员中给报纸、刊物、电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了。最近我对本地和外地的一些通讯员做了调查,发现不少人很苦恼。苦恼什么呢? 比较普遍的是感到写的稿子常常不被新闻单位重视。满腔热情地写了一篇又一篇稿子,寄出去大多石沉大海,很少有回音。有位通讯员一连给一家报纸写了10多篇稿子,每次都附上一封信,请编辑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指导。稿子一篇未发,“老师”也一字不回。后来他想出个办法,投稿时除再三恳求编辑指导  相似文献   

14.
如何提高新闻稿件的“采用率”?一些通讯员常提出这个问题.我当过业余报道员、专职新闻干事、记者、编辑,同样有过上述的苦恼和经历.怎样解决稿件“采用率”低的问题呢?我认为,除认真分析“采用率”低的原因以外,还应该找出克服的办法. 一、主题一般化所写的稿件没有捐导意义,缺少针对性.抓的主题平平淡淡,在全局引不起什么震动,只是一般化的报道。所以,这类稿件编辑难以选用. 一篇稿件的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选好主题是很重要的。在写稿时如何选好主题呢?一方面,要通过看报纸,听广播,学文件,摘调查研究,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心中有底,另一方面,动笔时要考虑稿子的主题能不能给人们以启发?见报后效果怎  相似文献   

15.
我和其他通讯员一样,每次向报社投稿后都希望稿件能被尽快采用。几年来我当中央和地方5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深深感到,一篇稿件的成功,各方面的因素都不可忽视,善于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抓问题十分重要。为什么要抓问题1982年我开始写稿的时候,曾片面的认为,只要勤写多发,还怕报纸不登。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我每两天至少发稿一篇以上,为了凑数,对新闻报道所反映的问题却很少分析和考虑,信手拈来,仓促成篇,写好即发。结果,发出的一篇篇稿件都石  相似文献   

16.
编辑对通讯凤的大量来稿有个筛选问题;在一稿不多投的情况下,通讯员把稿件投给哪家报刊,也有个筛选问题。 一般来说,通讯员钟情的因素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喜欢把稿件投给能及时给通讯员寄样报样刊或剪稿的报刊。这是因为,95%以上的通讯员都制作了“被采用稿件剪贴本”,这是通讯员的写作成果。一旦遇有日后调动单位、重新安排工作或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是用得着的。二是喜欢把稿件投向稿费发放及时的报刊。稿费是通讯员劳动成果的价值体现,这是对通讯员劳动成果的尊重。再说,如今寄稿件要贴邮票,信封信纸要自己购买,写篇稿子费用也不少。稿费发放及时,可以贴补再投入。三是喜欢把稿件投给编辑处理稿件相对较快的报刊。编辑部不压稿,做到好稿优先上,这自然是通讯员的共同愿望。四是喜欢把稿子投给通联工作好的报刊。通联部门能与通讯员广泛联系,广交朋友,能经常就通讯员写作方面的问题给予指导,对通讯员提出的适当要求,能尽可能给予满足。这些都能增强通讯员给报刊投稿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我和其他通讯员一样,每次向报社投稿后都希望报纸能尽快采用。几年的实践使我体会到,一篇稿件的成功,各方面的因素都不可忽视,但是,抓问题至为重要。为什么要抓问题开始,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不够,总以为,只要勤写多发,还怕报纸不登。我给自己硬性规定,每两天至少写一篇,为了凑这个数,对自己要报道所抓的问题很少分析和考虑,有闻必录,见啥写啥,信手拈来,仓促成篇,写好即发。结果,一个月下来所发出的10多篇稿件,都放了空炮。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请教了老新闻干事,他翻阅了我写的部分底稿以后说,你功夫花了不少,可惜没有花到点子上,稿件大都没有抓准问题。我明白了,新闻稿件是紧跟形势,配合中心任务,指导现实工作的,抓不住问题,就失去了  相似文献   

18.
詹国枢 《新闻界》2000,(4):19-20
办了多年报纸 ,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比如 ,报纸该登什么稿?有时 ,记者发来一篇稿子 ,编辑看了说 ,这稿子 ,没啥意思 ,不登了!有时 ,报纸登了一些稿子 ,记者看了说 ,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没劲!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从读者心理出发 ,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 ,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标准一 :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报纸该登什么稿?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 ,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 ,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这还得从新闻的定义说起。什么叫…  相似文献   

19.
成守芳 《新闻界》2000,(4):61-61
在与通讯员的接触中 ,常常问得最多的是 :我的某稿子用不用?现在最缺什么稿?而很少有人提及报纸版面方面的问题。这里我从版面意识的角度来帮助通讯员寻找这一答案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稿件的质量 ,增加见报率。众多的通讯员虽然认识了这样一个道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谁违背市场规律谁就吃亏。那么 ,借用市场的观点 ,可以这么说 ,新闻媒体中同样存在两个市场 ,即报纸的市场和稿件的市场 ,对此 ,一些通讯员因认识不足而吃了亏。报纸在读者市场的竞争 ,靠质量和好的版面 ,而稿件在版面上的竞争 ,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读者市场 ,能满足不同层次读…  相似文献   

20.
在编辑的位子上坐了多年,经常听到通讯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编辑最不欢迎什么样的稿件?”我说,这个问题没有问到点子上,应该问“读者最不喜欢什么样的稿子”。因为,归根结底,稿子是写给读者看的,稿子必须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其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通讯员不要琢磨编辑的好恶,而应该面对读者,考虑我要告诉读者些什么事?读者对这些事有没有兴趣?编辑对通讯员稿件的取舍,在一定的程度上,其实是在替读者作选择,读者不喜欢的稿子,编辑是不想用的。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提出写稿的十条忌讳,供通讯员们参考。一忌作工作总结。有些通讯员在报道一个单位、一个阶段的工作情况时,既写各方面的成绩,又总结经验教训,甚至加上今后的打算,把消息写成了工作总结。一般来说,这类稿件新闻性大多不强,很难写的生动活泼。何况这种文章的内容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