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对技术转移效果的提高起关键作用的是技术成果研发过程中隐性技术知识的转化程度。从知识管理角度,对技术转移中技术成果所隐含的知识进行了分类挖掘并尽力将其显性化,对技术成果中隐性知识的有效转化进行了探讨,期望对技术转移效果的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技术转移能够迅速提升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但在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具有粘滞性,是难以转化的.以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为研究对象,从企业层面探讨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影响因素,并进一步从技术原体、技术受体、关系因素和转移行为四个方面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技术转移效果的关键在于隐性知识的转化程度,由于隐性知识特性、技术转移方式、技术转移双方主客观等因素的存在,为隐性知识转化造成了障碍。本文针对这些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克服这些障碍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摘要:技术转移能够实现企业间技术能力的传递,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追赶的有效途径。在技术转移中,由于技术能力的主体是内含于其中的隐性知识体系,因而对隐性知识的系统转化能够有效促进转移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造。在系统识别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技术转移中的转化过程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技术转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过程蕴涵着大量隐性知识转化的问题.在隐性知识日益成为企业战略性资源的今天.企业技术转移活动的绩效与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企业隐性知识有效转化的程度.由于隐性知识本身的默会性、依赖性、动态性和价值难以评估性等特殊性质,加之双方企业客观背景及主观认知能力和吸收能力等因素的差异,使隐性知识的有效转化受到了一定制约.文章考察了企业隐性知识的分布情况及特性,分析并探讨了企业技术转移过程中隐性知识有效转化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问题,力求实现隐性知识在企业技术转移中最大化共享.  相似文献   

6.
韦楠华 《现代情报》2012,32(3):54-58
首先探讨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内涵,根据个体、群体和图书馆整体3个层次划分法把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归纳为五种途径,然后从主体、内容、情境和媒介等方面构建了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障碍的分析框架,最后从完善组织管理制度、塑造新型组织文化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3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选取OLED产业2007—2016年专利数据,构建40家组织的显、隐性知识转移网络,采用QAP分析法探究地理、技术和社会邻近性对组织间不同类型知识转移的影响。3种邻近性对其作用效果存在差异,且多维邻近性间存在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技术、社会邻近性均正向影响组织间显、隐性知识转移;地理邻近性对组织间显、隐性知识转移无显著影响,但能正向调节技术、社会邻近性对组织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公平互惠的高等院校隐性知识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知识是高校核心能力的源泉.隐性知识管理是实现隐性知识的资本性功能的途径,隐性知识转化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而隐性知识转化激励机制的设计是隐性知识转化的核心问题.隐性知识转化模型与委托--代理模型具有天然的拟合性,通过基于经济人假设和互惠性假设的隐性知识转化的激励模型的均衡解的对比分析可知,传统模型下的知识转移均衡不是帕累托有效的,知识转入方可以充分利用知识转出方的非理性的互惠性偏好来获取更大的知识转移价值,从而提高了高校的隐性知识转移效率.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条件下,跨国合资企业成为知识获取和技术转移的一种重要方式,特别是它通过强化技术和管理人员之间的深度互动和经验学习,促进了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首先分析了隐性知识转移和跨国舍资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其次,分别从知识寻求者和知识所有者角度分析了学习意愿、学习能力、伙伴协助和知识保护对跨国合资企业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合资双方文化距离对跨国合资企业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ITKT)是组织内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方式,直接关系到组织核心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依据知识特性和转移具体方式两个维度,将知识转移划分为正式显性知识转移、非正式显性知识转移、正式隐性知识转移和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4种类型,比较了它们的特征。分别从个体间、个体与团队间、个体与组织间、团队间、团队与组织间5个视角,分真隐性知识和伪隐性知识两种情况,考察了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的过程机理,建立了过程模型,提出了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1.
苏屹  郭稳  张傲然 《科研管理》2022,43(9):48-57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有效促进企业对隐性知识的识别与提取,提高创新效率。基于隐性知识本身固有特征和并购双方“有限理性”特征所引发的双方关于隐性知识逆向转移策略的多重选择问题,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企业并购中并购双方隐性知识逆向转移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因素影响下并购双方在隐性知识逆向转移中策略选择的演化路径。研究表明:大数据知识整合技术能力、大数据预测分析技术水平、目标企业隐性知识的敏感程度、转移成本与预期收益的比率等是影响双方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处于一定范围内的大数据技术分析水平对隐性知识逆向转移有促进作用;对目标企业的补偿率存在最优区间;成本与预期收益比率的变化将导致并购双方的博弈策略向不同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12.
郑智  李加胜 《科技广场》2012,(7):188-191
知识转移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本质和关键因素,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移方式决定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不同模式。本文按照知识转移的方式,将其划分为显性知识主导下的技术转让与协作服务模式、显隐知识共同协作下的共建实体模式、隐性知识主导下的联盟一体化集成模式,并对每种模式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隐性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为人们参与竞争的重要资源,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以及合理转化为能被人们掌握、利用的有用知识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到隐性知识转化中,分析其在隐性知识转化中的技术优势,从创建学习环境、构建技术平台、提供实现技术、模拟自主行为等四个方面详细地论证了虚拟现实技术在隐性知识转化中的重要作用,设计出一种有利于隐性知识转化的虚拟现实系统,试图以一个新视角探求原有隐性知识转化中的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田庆锋  杨清  刘辉 《科研管理》2006,41(1):119-129
本文以控制理论、资源交换理论以及组织学习理论为基础,研究了非正式控制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探讨了知识转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组织学习能力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174家IJVs的有效问卷。通过逐步层次回归法、验证性因素分析和被调节的中介模型等方法,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模型。研究表明,非正式控制对隐性知识转移以及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隐性知识转移在非正式控制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组织学习能力在非正式控制与隐性知识转移以及隐性知识转移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企业智力资本对渐进式和根本性技术创新影响的路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研究与企业调研访谈探究企业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之间的路径关系.研究表明:企业智力资本对渐进式和根本性技术创新均具有显著正效应,组织资本通过内部隐性知识转移对渐进式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内部隐性知识转移受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影响显著,且组织资本的作用更强,外部隐性知识转移受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影响显著;而内部隐性知识转移仅对渐进式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效应,外部隐性知识转移对根本性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效应,同时,外部隐性知识转移受内部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显著.研究结论为企业实施有效的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有效的知识传递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非正式网络凭借其良好的互动性,快速的传播速度决定了它在隐性知识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当前对于隐形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已有较多的研究,但对于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的具体机制,目前还少有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对高技术企业内部员工的非正式网络进行研究,提出并验证了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三点:首先,网络特征和联系特征对知识传递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次,个体的沟通意愿和沟通频率对于网络特征与知识传递效果之间的关系起到中介作用;最后,知识缄默性对于信任、工作互动程度与知识传递效果的关系存在调节效应,信任、工作互动对知识传递效果的促进作用随着知识缄默程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