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许慎《说文解字》曰:“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甲骨文的“孝”字,像一曲背老人手抚幼子之头,表示长辈对晚辈的亲爱之意。西周铭文中,“孝”被定义为“追思”“孝祀”“孝养”。中华天道信仰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民族的组织单元,对于人类社会稳定与发展,举足轻重。人是家庭的元素,“人”的基本要求,在于其最大程度地维系家庭和谐。欲达此目的,“人”首先必须践行“孝道”。  相似文献   

2.
我喜欢这个“孝”字。尤其是用甲骨文和金文写的“孝”字。  相似文献   

3.
以安徽省庐江县白湖镇金湾村为个案,探讨了农村中“孝”文化危机:长幼地位颠倒,子辈“剥削”长辈,养儿不防老,等等。分析了“孝”文化危机的社会和文化根源,指出了“孝”文化合理内核在当代的价值,并且提出了建构新型“孝”文化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喻光良 《辅导员》2010,(14):80-80,126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已为世人所首肯。有此美誉,是因为早在几千年前,我们这个民族就倡导"行孝积善、行善积德"之风。何谓"孝"?"孝"即晚辈必须敬重长辈、奉养长辈——具有孝心。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3个方面解读长篇小说《孟宗的故事》:孝的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并重;孝的践行——孝敬长辈、忠君为民的统一与游离;孝的弘扬——“极端之举”与“回归自然”的选择,认为该书给当代人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之友》2013,(12):38-39
古今人物的符号除了“名”与“字”外,还有一个“号”,又称别号。《辞海》中说:“号,指人的名、字以外的自称。”名与字均是由父母或长辈给取的,往往受长辈理念、宗族辈分等种种因素的限制。而号一般由本人取,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号,自由地抒发感情或表明志向.所以又称“自号”。  相似文献   

7.
《下一代》2008,(Z1):89-90
《论语·为政》篇记述了子夏问孝一事: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问孝。子曰:"色(脸色,指和颜悦色)难(困难,很难)。有事,弟子(年幼者,指晚辈,儿女)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长辈,指父母)馔(吃喝饮食),曾(难道,竟然)是(指代此,这个)以为孝乎?"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孝”字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字面上来看“孝”这个字很有意思,上“老”下“子”就是“孝”。由这个“孝”字可以联想到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我们每个人都是“子”,又都将会是“老”。当我们是“子”的时候,“老”人教育我们,抚养我们,直到我们成人、立业、成家;当我们成长起来的那天,“老”人的后半生就要靠我们去搀扶、去关心、照料,所以“孝”字里的“老”是没有下一半的,那一半里是“子”的关心、搀扶;而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老”,我们也要去教育、抚养我们的下一代人。“老”与“子”就是这样的循环,血脉、情理、道理,民族的文化都在这样的轮回中生生不息。我们常说的家庭教育其实都只不过是生活中的点滴行为的影响,为人“子”的时候也是在为人“老”,我们想自己的“子”如何对待我们这个“老”,就要先对我们的“老”做出我们这个“子”该做的事。道家的“道”是轮回不止、生生不息的,“孝”也是这样的,我们常说的“孝道”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在古人看来,最基本的孝是在物质上奉养父母,再往上是为父母争光,最高境界是尊敬父母,二十四孝便是极致。事实上,在儒家的思想体系里,孝者,不仅仅是对父母的赡养、敬重,还包括对死去先人的祭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文化的滥觞。那么,现代人对孝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发现,养亲、敬亲、悦亲,对孝的这三点基本价值和基本精神的理解,现代和古代是一脉相承的。新的24孝正成为现代人对孝的新诠释。  相似文献   

9.
晓岚 《良师》2004,(17)
“您”字不可乱用,说写应当慎重。“您”字适用长辈,年岁较大要用。身份地位较高,用了表示尊敬。辈分年龄相当,用“您 ”或“你”都行陌生之人用“您”,以上必须记清。不然用了“您”字,敬称成了笑柄。“您”字用法歌@晓岚  相似文献   

10.
受我国最早的一部训诂书《尔雅》的影响,许慎《说文解字》中将“孝”解释为善事父母者。至此之后,“善事”成了“孝”字的本义,“孝”字成了孝道的专用文字。然而,“孝”的原始涵义并非如此。本文从古汉字字型结构的文化蕴涵,以及从两周金文、《诗经》、《仪礼》等较早的上古文献中加以考证“孝”字的本义。  相似文献   

11.
“孝”是儒家伦理学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范畴 ,其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子女、晚辈对父母、长辈的孝养、孝敬、孝谏和尊老的孝行为 ,又有子女珍惜自己生命以慰藉父母的谨言慎行、建功立业以彰显父母的孝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紧密结合当代社会实际 ,批判地继承孝传统 ,努力实施孝教育 ,积极倡导孝行为 ,不论是对于促进人际和睦、社会安定 ,还是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苏轼曾说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孝。”此言虽不无偏颇 ,但也可谓一语中的 :他认为贯穿全文的是一个“孝”字 ,动人心魄的也是一个“孝”字。而在我看来 ,《陈情表》的最成功之处乃是它异乎寻常的语言技巧 ,面对一国之君的屡次征召 ,冒着藐视新朝的巨大嫌疑 ,李密是如何说服晋武帝改变初衷 ,而答应了他奉养祖母的请求的呢 ?一、感皇恩浩荡 ,敬之以词。《陈情表》全文4 75字 ,从“臣密言”到“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谨拜表以闻”共用了 2 9个“臣”字 ,其中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的两个“臣”字是指朝臣外…  相似文献   

13.
匈奴以牧业立国,鄙视农业,但因生活的需要,从汉地引进了粮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匈奴自身的农业也发展起来,这是受汉人影响的结果。匈奴俗本贱老,但自呼韩邪单于后,南单于名号中皆加“若鞮”(意为“孝”)二字,这是受汉帝说“孝”的影响。“相”、“都尉”本为中原官职名,后被匈奴所袭用.也是受了汉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克全 《学语文》2003,(5):10-10
苏轼曾说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孝。”他认为贯穿全文的是一个“孝”字 ,动人心魄的也是一个“孝”字。而在我看来 ,《陈情表》的最成功之处乃是它异乎寻常的语言技巧 ,面对一国之君的屡次征召 ,冒着藐视新朝的巨大嫌疑 ,李密是如何说服晋武帝改变初衷 ,而答应了他奉养祖母的请求的呢?一、感皇恩浩荡 ,敬之以词《陈情表》全文475字 ,从“臣密言”到“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谨拜表以闻”共用了29个“臣”字 ,其中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的两个“臣”字是指朝臣外 ,其余27个“臣”字均是李密自称 ,平均每18…  相似文献   

15.
第二十条不培养乖孩子“乖孩子”这三个字是中国长辈对儿童的“最高奖赏”,用于赞美孩子的服从和满足成人心意的行为。如果我们赞美儿童“乖”,一般都因为他(她)听话,我们一次次赞美,培养了孩子们的乖,他们开始学会放弃,学会依赖。这个词偶尔被用于训斥,当孩子开始不那么服从时,我们严厉地对他(她)说,“乖一点!”这时,“乖”这个词作动词用,而一旦作动词,原来作形容词时的那满腔的亲昵味和眯缝着眼的脉脉温情顿时减去很  相似文献   

16.
孝在心中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浸润在中华儿女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懂得这句话的含义。我的名字中有个"孝"字。在我懵懵懂懂的时候,总记得父母握着我的手,一遍一遍地教我写名字的时候说:"孝由‘老’和‘子’字组成,看上去就像一个儿子背着老子在走。"那时候的我不是很明白这个字的含义,只是一脸傻笑,觉得这个字很神奇,也很好听。上学以后,老师又告诉我,"‘孝’字上面的‘老’字说明老人体衰,需要子女搀扶,  相似文献   

17.
为人师表说“孝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黄山黟县西递胡家祠堂挂着一幅似象形文字的“孝”,据说是理学大师朱熹的手书。这幅“孝”字写得可谓独具匠心:往前看,似乎是一个正在行揖礼的人;往后看,又像是一只正在拳打脚踢的猴。导游介绍说,朱熹写这幅字的意思是告诫人们,要孝敬父母,否则便是畜生不如了: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孝弟也者,为仁之欤?”(《论语·学而》。以下凡引《论语》只举篇名)可见,孝既是仁的基本内容之一,又是实行仁的根本方法之一。“孝”在论语中凡十八见,除“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泰伯》)句同本题无关外,《论语》中涉及孝道而无“孝”字的,又有二十处上下。这些文字,涉及了孝的内容和孝的作用。本文拟从《论语》的这个具体实际出发,对孔子孝道作一初步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就儒学和现代化问题,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9.
程振理老师:您好!在网上看到您是一位高中名师,有个问题想咨询一下您,请您百忙之中帮我分析一下。谢谢!我女儿今天中年放学刚回到家,就很兴奋地对我说:"妈妈,我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您。"我被女儿这种兴奋的心情感染了,就说"请讲"。女儿说,在昨天学校的英语比赛中,她得了三等奖。我听了就夸女儿很不错。我婆婆在边上听到我对女儿用了"请讲"这个词,很不高兴,说当妈妈的不该对女儿用这个词,说以前的老辈们就不允许长辈对小辈这样说"请"字,只有小辈对长辈才能说,长辈如果说了会让小辈受累的,也就是说,有点乱了辈份。我就跟我婆婆说,应该不是这样的吧,平常我要女儿帮我拿个东西什么的,也会加个"请"字。我俩各执己见,我说服不了她,她也说服不了我。我就跟她说,我到网上找  相似文献   

20.
汉字“孝”的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走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孝”的文化传统。天长市城南小学11岁的男孩魏陆篪用实际行动诠释“孝”字,将尊老敬老的德孝精神传承下来。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魏陆篪努力追求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