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马丽娟 《记者摇篮》2010,(5):37-37,36
网络中的新闻跟帖是网民个人情绪的发布台,一旦碰到某些容易触发网民消极情绪的敏感新闻(如腐败问题、贫富悬殊、股市震荡等).网民的情绪宣泄很容易通过新闻跟帖大量汇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舆论发生偏离,相对集中的偏颇观点容易带来群体的盲从和冲动。此外,由于网络的隐蔽性,使得这种力量很容易被人利用。因此,在新闻跟帖的管理中,加强日常舆论引导力度,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网民会通过各种形式来对其所获知的新闻信息进行意见表达,原本客观的新闻信息逐渐被这种主观信息所附载,而呈现出一种"众议"特征,它承载着这种"众议"特征继续进行传播,并增添着新的跟帖,直到被新的议题取代,可以看作为一种"新闻舆化现象".这种舆化现象对于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具有一定的消解作用,并带来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播》2008,(2):32-33
新闻跟帖,又称新闻留言板或网民新闻评论,它是网络媒体针对某一新闻报道而设立的可供网民自由发表看法和意见的功能,是实现网络互动的重要方式。这一互动功能现已成为扩大网络宣传报道影响力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4.
杨林涛 《新闻实践》2012,(11):63-63
“无跟帖,不新闻”,如今这句话已成为绝大多数新闻门户网站的真实写照。以笔者习惯浏览的网易新闻来说,与其说是看新闻,倒不如说是看新闻跟帖更为切实。因为,新闻有时只看个题,而通过只有几句话的跟帖,大多就能掌握新闻的主题内容和网友对该新闻的价值取向;同时,跟帖中不乏新闻背后的故事和各类评论。然而近段时间,感觉这跟帖开始有些走样了。随着网民人数的增加,言论秩序似乎已经开始失控。现在浏览新闻网页时,发现越来越多的网站只得采取关闭评论的方式,来防止恶意的、低俗的、对国家和社会有破坏性的言论泛滥。惜哉!  相似文献   

5.
陶阳谷 《今传媒》2016,(2):52-53
霍尔提出了三种解码立场:主导-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对抗立场.对抗立场作为网络时代受众的一种突出表现,影响着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澎湃新闻"、"人民日报"、"网易新闻"APP 中的用户跟帖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网民的对抗式解读表现极其特征进行概括:对权威的对抗性心理强烈;对新闻的准确性、真实性深表怀疑;对煽情式报道的麻木不仁.遭遇抵抗式解读的原因有:媒介技术提供的平台是基础;大众在对抗性解读中产生的快感是动力;新闻文本固有的问题是诱因.  相似文献   

6.
许海滨 《传媒》2017,(16):51-53
网络新闻跟帖是指网民根据网络媒介提供的新闻发表自己观点和见解的网络表达方式,其最早是作为网络新闻的副产品出现的,目的是增强网络媒介和网民的互动,使网民不仅能够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阅读,还能进行即时点评。发展至今,网络新闻跟帖已经成为一款重要的媒介产品,很多网民也把关注的重点从网络新闻本身转移到冗长而充满争议的跟帖上。阅读网络新闻跟帖并通过发布跟帖表达自己的观点成为网民新的舆论参与行为,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7.
网络新闻跟帖是指网民根据网络媒介提供的新闻发表自己观点和见解的网络表达方式,其最早是作为网络新闻的副产品出现的,目的是增强网络媒介和网民的互动,使网民不仅能够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阅读,还能进行即时点评.发展至今,网络新闻跟帖已经成为一款重要的媒介产品,很多网民也把关注的重点从网络新闻本身转移到冗长而充满争议的跟帖上.阅读网络新闻跟帖并通过发布跟帖表达自己的观点成为网民新的舆论参与行为,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8.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及时地发现新闻线索,收集新闻素材,挖掘新闻价值的职业基本素质。本文拟对新闻敏感概念的认知、缺失的原因和能力的培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娱乐新闻已成为网民阅读最多的新闻内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网民上网阅读最多的是娱乐新闻,占到65%,其次才是国内时事、社会生活和国际时事新闻。在阅读娱乐新闻的网民中,年龄层次在16-24岁之间的网民最多。由此可见,网络娱乐新闻已经拥有了庞大的受众,并且受众大多是青少年。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四本新闻学SSCI期刊论文的分析,本报告提炼出2023年西方新闻学研究的十大议题,分别是意识形态、创新实践、受众参与、新闻文化、伦理规范、职业风险、新闻的未来、新兴行动者、情感体验、媒体信任,通过描述十大议题在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层面的特征,勾勒出2023年西方新闻学研究的整体图景。从这十大议题可以看出,无论研究指向何种社会现象,解释何类社会问题,其重点始终离不开对该议题之下关键行动者的关注与讨论。在此基础上,本报告还从社会客体、理论资源、研究方法三方面反思了中国新闻业研究应有何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孙云龙 《网络传播》2006,(11):46-47
网络评论作为网站编辑的声音和闪光点,是最能体现立场和观点的,也是网站在打擦边球的夹缝中的呐喊。做好评论版有利于引导受众和网民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讨论。这能充分体现网络的互动性特点,利用好网络互动的特性,调动网络舆论氛围,扩充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2.
调查表明,就新闻编辑环境而言,目前监管最严格的新闻类别为时事、政治新闻。大多数网站制定有较为规范的新闻编发程序,能够比较严格的执行。网民跟帖和评论的编发,一般由编辑把关。敏感、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大部分网站会以正面报道为职责。在网络新闻制作过程中,大多数网络新闻工作者的首要考量的是"受众需求",网络新闻工作岗位的合理设置,基本保证了满足受众需求和实现媒体正确导向之间的平衡;就受众及其规范而言,网络新闻工作者认为受众对于网络新闻的信任度在"一般"的层级。受众对"娱乐、体育新闻"的相信程度最低,其次是"时事、政治新闻"。网站对于受众的言论与意见发布采取负责任的把关态度。网络受众比较不理性。受众的反馈对编辑风格的影响在不同的网站程度各异;就网络新闻业务现状而言,娱乐、体育新闻发展最为成熟,时事、政治新闻真实性、客观性最强,娱乐、体育新闻编辑自由度最高。目前网络向受众提供的新闻内容大同小异,同质性强,传统媒体给网站提供的新闻质量"一般"。  相似文献   

13.
跟帖是网络用语,与纸媒本来是不沾边的。而且由于网络的特殊性,跟帖的内容也非常自由。在网络上,是否有人跟帖,有多少人跟帖,是评价一个事件或一个话题是否有人气的标志。跟帖之火,有时很让人嫉妒;跟帖的形式,同样也因为自由活泼,而引起网友的普遍青睐。那么,在跟帖中,在看帖中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论的发展态势和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论的发达,在自上而下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格局中,引入了自下而上的舆论监督,成为现行公共管理机制的一种补充。进入2009年,微博客成为最新锐的舆论载体,但新闻跟帖的功能有所弱化。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继续虎虎生威,政府网络发言人进入网络社区,网民参政议政的渠道也在继续拓宽。  相似文献   

15.
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往往成为最先爆料新闻事件的主角。本文以微博中讨论的"光山小学事件"为例,观察微博舆论场是如何设置新闻议题的,议题的设置是如何演变的,并剖析演变的原因,最后讨论微博舆论场的演变模式给我们政府和传统媒体在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工作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对法制新闻报道影响的表现在:网络聚焦法制议题,使个别问题变成全局性问题;网络上的二级传播影响网民认知;网络极群化现象致使法制信息在特定网络群体中传播。因而,网络法制新闻报道面临新闻源可信度降低、泛娱乐化、侵害隐私权和干扰司法独立等问题的挑战。对此必须坚持新闻价值与法制价值的统一,以正面报道为主依据我国现行法律,严格保护公民隐私权不受侵害;坚守新闻职业伦理道德,不干扰司法独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会化传播形态和途径兴起,人们突破现实社会中的局限,跨越时间和空间,加入到虚拟社会中构建群体,互联网也因此拥有了社会密度,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联。越来越多的新闻不是从专业的新闻机构发出,而是出自网民之手。网民通过网络进行即时的新闻发布,突破了新闻机构所面临的现场困境。任何新闻机构都不可能在任何新闻现场出现,而事件的亲历者却可以凭借互联网进行即时的新闻发布,再通过不断的分享和传播,达到新闻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不仅改变了以往的新闻和信息传播格局,而且为公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讨论公共事务的空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舆论正逐渐成为舆论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的网络舆论就是指,众多网民以互联网为载体对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中的某些现象、问题所表达出来的倾向性相对一致的信念、愿望、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相似文献   

19.
颜莉 《东南传播》2011,(2):46-48
当今"地球村"的网民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获取信息,有相当一部分上网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在发布信息、发表言论,这些人以建设性的态度在网络空间里进行公共议题的讨论与辩论.网络空间中的公共意见表达有其自身的特质和发展态势,并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灵异新闻指报道自然界中的异常或巧合现象,将它和现实中的重大社会议题相联系,并附会以某种意义的新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祥瑞灾异和谶纬思想观念的反映,是非科学的,同时,它又是民族心理的表现,应该科学对待.灵异新闻具有正面传播效应和负面传播效应.对于灵异新闻在实践中应坚持客观叙事原则、解释原则和从严控制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