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戏曲是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也是艺术,两者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借鉴》一文中(见《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1期),笔者着重从情境创设、角色意识以及悬念设置、虚实相生等几个方面简略地阐述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借鉴和汲取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可以使戏曲艺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相融起来,迸发出璀璨的火花。近年来,笔者在所承担的“古诗词诵读”校本课程中,进一步引进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并邀请戏曲演员走进课堂,以传统戏曲艺术来指导学生提高古诗词的诵读鉴赏水平,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戏曲是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也是艺术,两者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借鉴》一文中(见《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1期),笔者着重从情境创设、角色意识以及悬念设置、虚实相生等几个方面简略地阐述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借鉴和汲取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可以使戏曲艺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相融起来,迸发出璀璨的火花。近年来,笔者在所承担的"古诗词诵读"校本课程中,进一步引进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并邀请戏曲演员走进课堂,以传统戏曲艺术来指导学生提高古诗词的诵读鉴赏水平,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情境创设 视频循环播放王力宏《盖世英雄》、周杰伦《霍元甲》以及《北京欢迎你》等借鉴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流行歌曲的MV和中国传统戏曲片段.让学生直观感知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一、情境创设 视频循环播放王力宏《盖世英雄》、周杰伦《霍元甲》以及《北京欢迎你》等借鉴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流行歌曲的MV和中国传统戏曲片段.让学生直观感知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歌剧自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从艰苦摸索到逐渐成熟,再到变革创新,至今已走过80年的曲折历程,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中国歌剧以其极大的感召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观众,中国歌剧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与其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吸收与借鉴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主要是从中国歌剧音乐创作中对戏曲的吸收与借鉴和在歌剧的演绎过程中对戏曲声腔借鉴两个方面着手,并结合大量具体实例论述了中国歌剧对戏曲的吸收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戏曲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瑰宝,我国文化艺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被众多文化熏陶,其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艺术学科亦极具民族特性。民族声乐是基于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汲取了西方声乐艺术的优势,并将其演唱技巧合理融入,历经不断创新与完善,已发展形成了完善的歌唱艺术形式。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与中国传统戏曲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源远流长,其于各自发展中互相借鉴与融合,促使两者共同发展。本文探讨了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运用,并对其相关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民族声乐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戏曲已经有着千年的发展历史,并在这个过程之中形成了大量演唱技巧和艺术形式,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不断发展中,其与我国传统戏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在演唱技巧方面,两者可以相互借鉴和促进,更好地实现共同发展。本文对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现状、传统戏曲演唱与民族声乐演唱的关系进行概述,重点探讨了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经济、政治、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尤其对于艺术教育来说,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产生了诸多变革,在中国民族声乐中积极对传统戏曲演唱方法进行借鉴和运用,可以让整体音乐风格更上一层楼,让其更具备民族声乐特色和传统戏曲特色,从而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正因如此,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戏曲中的演唱方法,进行借鉴。本文以孝义碗碗腔为例就中国民族声乐对传统戏曲演唱方法的借鉴运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历程,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演唱技巧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艺术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声乐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与传统戏曲植根于同一民族土壤,在演唱方面与传统戏曲实现了相互借鉴和糅合,促进了二者的共同发展。为此,本文首先对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述,并对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重点探讨了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动画学派"作品风格多样,有传统二维动画,也有偶动画、剪纸动画等,还有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水墨动画,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屹立于世界动画艺术之林。其动画角色的动作表演或借鉴民族传统舞蹈,或来源于传统戏曲表演,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动作相糅合,形成写实、夸张、戏曲等诸多风格,具有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从小说的叙事性到戏剧的小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的叙事性是小说的主要性质。小说的叙事性使其成为正宗的叙事文学或说是叙事文学的主体。戏剧有无小说性的问题实际上是戏剧有无叙事性的问题。戏剧客观上有许多叙事性。小说的叙事性与戏剧的叙事性在时间、空间、叙述、效果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点。二者的契合,就产生了戏剧的小说性。中国戏剧的小说性,是在它长期发展过程中溶化、综合叙事艺术而生成的。如将一些经典戏剧改编成小说是一定不乏读者的。戏剧的小说性这种现象,不是戏剧对本体的背叛与变质,而是对周边艺术的浸润与互动。  相似文献   

12.
余上沅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戏剧,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产生、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针对"五四""问题剧"只见问题不见戏剧的缺憾,余上沅极力强调戏剧的审美本质是艺术,戏剧应该艺术化地表现人生。在20世纪初期戏剧界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片否定声中,余上沅通过中西戏剧的比较研究,辨析出传统戏曲"写意化"、"程式化"的审美特征,充分肯定"旧剧"的审美价值。余上沅首倡并积极推动"国剧运动",为建设中西戏剧艺术交融的现代民族剧做出了巨大努力。以国立剧专为舞台,余上沅倾心于戏剧教育事业,为现代戏剧的发展聚集、培养了大批人才。  相似文献   

13.
国立剧专以提高戏剧艺术、辅助社会教育为目标,以戏剧理论、舞台实践和社会教育万三维,逐步形成了“三维一体”的戏剧教育模式,为我国现代戏剧教育探索出了一条有益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当代意识的崛起和强化必然引起文学艺术自身发生嬗变。新时期以来,实验话剧在表现手法上勇于探索、敢于借鉴、立足实验的精神即是这种当代性渗透的结果。新时期实验话剧的创作与演出中出现的荒诞的艺术手段,不仅丰富了实验话剧的表达空间和艺术表现,也有力地拓展了实验话剧的开放意识、生命意识、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
艺术综合课程中戏曲内容的学习为我国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应注重多角度、分层次、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传统艺术形式,将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模仿学习与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学习京剧与学习地方戏曲、课堂教学和课外兴趣小组相结合,多渠道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学生戏剧表演综合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阐述戏曲故事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生的广播节目形式,其作用是让更多的人来欣赏传统戏曲。以创作莆仙戏《叶李娘》为例,探讨广播戏曲故事在选择剧目、写作、制作方面的一些规律。从文艺编辑角度分析了戏曲故事节目的创作过程及其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当代剧作家按照传统戏曲自身的创作规律和现代意识,创作了一批有思想深度和艺术创新、同时体现现代化品格的戏曲新作,成为中国戏曲振兴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生当中国鸦片战争发生后至清朝覆灭时期的重庆文人钟云舫,以深挚的爱国感情与切肤感受,用犀利的文笔,创作了揭露鸦片之毒害的《招隐居》剧本,无情鞭挞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中国人民带来的鸦片灾难,显示了高超的嘲讽艺术和卓越的语言能力,给后世留下了一部兼具思想和艺术双重价值的戏剧作品。  相似文献   

19.
新月派虽以新诗闻名,但其戏剧创作成果也不乏精品之作,其独特的知识背景和艺术追求使得它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其戏剧创作在意蕴、结构、语言三方面表现出了相同或类似的审美情趣,即温情与孤独并存的戏剧情绪,线段式的戏剧结构和生命跳跃的戏剧语言。  相似文献   

20.
Continuing emphasis given to computer technology resourcing in schools presents potential for web-based initiatives which focus on quality arts teaching and learning, as ways to improve arts outcomes for all students. An arts e-learning collaborative research project between specialist on-line teacher/researchers and generalist primary teachers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student learning, quality teaching, and implementation factors. Constructionist-based teaching activities using on-line technology were designed to engage students in a learner-centred e-learning environment where students and teachers collaborated to produce a media and learning artefact. A case study highlights the outcomes for four students who transferred learnt drama skills to other classroom contexts. This model has potential to provide drama learning for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primary generalist teachers, contingent on the availability of rigorously planned and well-resourced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