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音韵知识的运用第九章解读反切一、反切的产生 (一)反切以前的注音法: 1.读若法: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注音的方法。“读若”、“读如”、“读似”、“读近”、“音如”、“音若”、“音相近”、“读为”、“读日”等均属此类。“读为”、“读曰”有兼注义的作用。这种注音法并不准确。 2.直音法:用同音字相注的方法。注音虽较准确但局限性也较大。 3.描述法:用“长言”、“短言”、“缓言”、“急言”等对难字的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作描述性说明。由于描述含混,难以确读。  相似文献   

2.
反切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所创制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注音方法,在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内,反切一直起着对汉字标音的重要作用,反切作为一种重要的注间方法虽已成为历史,但历史掌握一些反切方法对于阅读古籍和从事汉语史的研究工作来说仍然是有必要的,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要想通过古切语切出今音,必须根据音变规律对反切上下字作一定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即没有音标,也没有拼音字母,只能选取汉字作注音工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这些注音方法,不仅对古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现代的语音等方面的研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华书局印行的大徐本《说文解字》是目前流行范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个版本,由于许慎时代采用的是“读若”“直音”之类的注音方法,因而不能正确地反映《说文解字》各字的正确读音,所以,宋代徐铉在校勘整理《说文解字》时,依据当时的韵书,①给《说文解字》的每个字加注了反切,这样,就使人们在阅读《说文解字》时,能够根据反切  相似文献   

5.
“干”姓,读若“甘”,不读千部的“干”。 “行”姓,读若“形”,不读银行的“行” “应”姓,读若“英”,不读应酬的“应” “黑”姓,读若“贺”,不读黑白的“黑”。 “仇”性,读若“求”,不读仇恨的“仇” “区”姓,读若“欧”,不读地区的“区”。 “任”性,读若“人”,不读任务的“任”。 “朴”姓,读若“瓢”,不读朴素的“朴” “折”性,读若“舌”,不读折旧的“折”。“单”姓,读若“善”,不读单位的“单”。 “舍”姓,读若“设”,不读舍己的“舍”。 “查”姓,读若“扎”,不读查找的“查”。 “解”姓,读若“谢”,不读解放的“解”。 “…  相似文献   

6.
《南通方言疏证》为孙锦标著述四种之一,计四卷五十类,大致以“人事”、“自然”、“生物”为序;释义主要针对《光绪通州志·方言》辨正、溯源、订补;注音包括直音、读若、反切三类;引证广泛,例证丰富;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史料价值,在南通方言史研究方面有语料价值,在语词归类、本字考订、音理分析方面有一定的瑕疵。  相似文献   

7.
对《说文解字》所用“读若”的体例进行简要评述; 指出《说文》的“读若”除了用来注明字音外, 还有不同于一般经传注释中“读若”的其它四种作用; 分析了《说文》用“读若”拟音的四种形式。  相似文献   

8.
“亦声”和“读若”是《说解字》的两个条例,用“亦声”标音的会意字可叫做“亦声字”。则甲读若乙,则可把甲称为原字,乙称为读若字。本对11组原字是亦声字的“读若”进行了,信为:许慎作“读若”的主要意图虽然是标明字的读音,但是通过“读若”却揭示了古汉语的音变现象,展示了经传用字的实际情况,并且还体现了词与词之间的意义关联。  相似文献   

9.
本文除了用反切、异读、读若、声训等传统的论证方法,进一步论证了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这一古音学说外,更用大量的方言材料对此著名论断予以补证,使此论断的实证更为丰富、充实。  相似文献   

10.
古人给汉字注音,经历了譬况、直音、读若、反切等几个发展阶段,但标音均有局限.本世纪初公布实行的注音字母,虽标音准确,但仍失之音素分析.滥觞于三百多年前的汉语拼音拉丁化运动,几经周折,在“国语罗马字”和“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的基础上,经过解放后党和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终以1958年2月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为标志宣告功成业遂.该方案不仅在国内广泛普及,并且已大步跨出了国门,从国家标准变成了国际标准.  相似文献   

11.
“读若”作为《说解字》中的一个重要条例,历来《说》专家们对它的作用说法不一,该肯定了现代学陆宗达与王宁先生关于“读若”主要是明音的观点,并通过分析了《说》中的几个“读若”例后,认为“读若”在帮助我们探求本字本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即没有音标,也没有拼音字母,只能选取汉字作注音工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这些注音方法,不仅对古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现代的语音等方面的研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反切浅说     
壹、反切是怎么回事反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这种方法是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例如“东,德红切”就是用“德”和“红”这两个字给“东”字注音。这种方法有点象是拼音,但又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拼音。用来注音的两个字,前一个叫它做反切上字,后一个叫它做反切下字,而被注音的那个字叫它做“被切字”或“所切字”。反切注音的方法是把反切上字的声母同反切下字的韵母拼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音节,便是“被切字”的念音。“反切”本来是指这种注音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最初是称“××”,唐代以后一般均称为“××切”,后人因而把用这种方法所表示的音值也叫做“反切”了。如有人问:“东的反切是什么?”回答说:“是德红切。”其实“德红切”是反切这种方法在“东”字上的具体运用,说确切一些,它是“东”字的反切读音。  相似文献   

14.
反切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反切的方法是用两个字给一个字注音。这个方法大约兴起于汉末,开始的时候叫做“反”,又叫做“翻”。唐人忌讳“反”字,所以改为“切”字。“反”和“切”只是称名的不同,其实同义。在制定国语注音字母和汉语拼音方案以前,我国使用反切注音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许多古书传往和旧辞书都用反切注音,因此对于反切有必要作一番探讨。反切注音有个根本原则:“上字定声,下字定韵”。也就是,反切上字要用跟被反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国传统音韵学一向被认为是艰深的学问,甚至被称为是“绝学”。在大学古反切教学中,教师教得艰难,学生学得艰难。为了克服这一困难,笔者根据古反切的“音和”、“类隔”与现代普通话字音的关系,归纳出比较简便的拼读、熟记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反切的结构,从其构成的紧密程度看,有“音和”、“类隔”两大类型,因此,拼读古反切,主要掌握“音和”反切  相似文献   

16.
李海英 《学语文》2008,(1):45-45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即取反切上字的声母作为被切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及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及调,切出被切字的读音。如“海”。用反切注音是“呼改切”,其中 “海”是被切字,“呼”是反切上字,“改”是反切下字。目然,这个反切所注的音与今音hai仍然相合。然而由于语音的历史演变.本来依据反切下字可以得到被切字正确读音的一些反切。现在却难以拼出与被切字相同的读音,因此一些老师在利用反切注音字典的时候常常会感到不好把握。  相似文献   

17.
一、什么是反切反切是我国传统使用的一种注音方法。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用汉字来注音。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唐代以前称作“××反”(或“××翻”),宋代以后称作“××切”。“反”和“切”虽称名有不同,其实是同义词,都是注音的意思。反切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公元二世纪),汉魏以后才盛行,后来经过不断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一、等韵图产生的文化背景众所周知,汉字的读音,由声、韵、调三者合成。《诗经》以来,诗人和民间歌手除了注重押韵外,还常用双声、迭韵来增强诗歌语言的音乐美[1]。因此,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人们初步掌握了把一个音节分为声、韵两部分的方法。及至东汉末,安世高等僧人在洛阳翻译佛经,把梵文的拼音法传入了中国,于是在本土经验和外来经验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了“反切”这种新型的汉语拼音法。它同以前用一个字给另一个字注音的“读若”不同,是用两个字来拼切一个字的读音,即“上字”表声,“下字”表韵和调[2]…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先秦两汉反切语三十余例,以证明黄侃关于“反切直出于反语,而反语则间生于双声、迭韵”的论断,认为反切语是上古汉语固有的人为合音的语言现象,是反切的直接基础,反切及反切语的产生与梵文或西域文字拼音原理并无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反切与音变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切是东汉末年产生的一种汉字注音法,“反”和“切”都是拼合注意的间思,反切注音的基本原量为:反切上字代表切字声母,反切下字代表切字的韵母和声调,反切产生的时代距今已1800多年了,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汉字读音也在发生变化,而被切字,反切上字,反切下字义各有自己的音变条件,因此,用古反切来拼现代音,许多切语就拼不出被切字的准确读音,甚至切出来的音在今天汉语语音本系中根本就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