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赛前训练节奏对男子柔道运动员控降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柔道运动员赛前训练中对控降体重影响因素的研究,对赛前训练起控制作用的个人得意技、力量练习、耐力跑和实战练习进行训练节奏的合理调控,使4项主要训练手段在赛前不同训练时期达到最高峰,保证赛前降体重安全、准时,提高竞技状态。此项研究对柔道运动员赛前训练的贡献主要为:1)首次提出柔道运动员赛前波浪式降体重模式,1周内体重可以有波动,赛前不苛求运动员每日降体重;2)突破柔道运动员赛前降体重的常规,通过赛前训练节奏的调控,配合节食、控水等措施,达到运动员安全降重。  相似文献   

2.
在备战2009年第11届全运会期间,监测5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赛前训练进入控降体重期后的生理、生化指标,对运动员的机能状态进行监控。结果表明:在训练前期,体重和去脂体重缓慢下降,体脂下降明显,且与训练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训练后期,体重下降明显(P〈0.05);第8周与第1周比较,Hb、RBC、HCT、T逐步下降,BU、C逐渐增加,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古典跤属于按体重分级别双人交手对抗项目。赛前科学降控体重是比赛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山西省古典式优秀摔跤运动员进行降体重监控的研究,以人体成分、生化指标来监控降重过程,给教练员提供科学调控赛前训练负荷,合理运用营养补剂,促进运动员机能恢复提供客观依据,以减小降体重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崔补和 《体育科技》2010,31(2):58-61
通过对自由式摔跤运动员降体重过程中生化指标的研究,了解降重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寻求科学的降重方法,为教练员科学系统地安排训练,提供客观数据。  相似文献   

5.
以国家队重点男子古典式摔跤运动员焦华锋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法,针对焦华锋在2008年奥运会资格赛前,体重、运动能力、血红蛋白(Hb)、血睾酮(T)、皮质醇(C)、T/C、肌酸激酶(CK)、血尿索(BUN)等指标进行研究,通过观察焦华锋降控体重期间各项机能指标的变化,探索针对焦华锋赛前科学调控竞技状态的方法,同时为摔跤项目更好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焦华锋控重计划与科学的饮食、科学的营养补充和训练计划相结合,这种个体化控重方案保证了运动员能够平稳、顺利的降到目标体重。训练后主观感觉良好,未出现过度疲劳的现象,竞技能力未受体重影响,身体机能状态和精神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6.
不少竞技体育项目中,运动员降控体重已经成为影响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按体重级别参赛的重竞技运动项目中,运动员赛前的降控体重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科学的降控体重,以保证运动员在赛前达到最佳的身体机能状态,是国内外竞技体育中的一个难题。本文总结了运动员降控体重的常用方法及对运动员身体产生的不同影响,为教练员和科研工作者在降控体重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重竞技项目中,为了取得较好成绩,需要运动员在长期训练过程中控降制体重或赛前快速降重,对运动员来说,既要坚持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又要控制饮食饮水,这不仅需要运动员自身具有坚强的毅力,也需要随队人员的精心护理。笔者对我省优秀摔跤运动员赛期控、降重护理情况进行了探讨,为摔跤等项目的训练、比赛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评定大强度力量性耐力项目的运动员特别是控(降)体重的运动员的机能水平,是科学地训练运动员的重要依据,本文提出一种测定大强度力量性耐力水平的简易方法,并在100名力量型运动员及普通体育系学生中进行试验,试验证明它很适用于控(降)体重的摔跤运动员及其他力量型运动员机能评定,现将方法和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以广西摔跤队9名参加十运会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实施以降脂为主的控体重。成功的降体重是控制多种因素的过程,主要包括:控制能量摄入、确保能量消耗、让运动员接受并执行控体重方案。评价控重效果的指标:体重、脱水征、运动员的主观感觉、比赛成绩。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赛前训练期机能变化的规律,本文对我省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全国锦标赛赛前训练期每周一的部分生化指标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提示:1、与基础值相比,赛前训练期的CK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2、赛前训练期BUN值总体波动范围不大,但控降体重较多的运动员BUN值有显著上升;3、血清肌酸激酶能有效评定跆拳道训练后肌肉所受刺激及疲劳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重大比赛前减(控)体重过程的个案研究,探索减(控)体重的综合方法与措施,并观察具体的应用效果。结果提示:运动员减(控)体重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训练、机能、心理、营养等诸多因素。在制定运动员的减(控)体重计划时,应从实际出发,并根据多项指标的监测数据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具体包括训练干预、营养干预、心理干预等。合理的减(控)体重计划应是在保证运动员顺利减重的同时,又能使其保持良好的体能与竞技状态,圆满完成参赛任务。  相似文献   

12.
拳击运动员降体重是目前国内拳击水平发展中的一个较大的制约因素,降体重的效果直接决定了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表现。纵观国内近10年有关拳击运动员降体重方面的研究,针对拳击运动员科学降、控体重方法和有关的膳食营养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探讨相关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孙岩 《冰雪运动》2011,33(2):16-19
花样滑冰是技巧与艺术性结合的冰上项目,优美的形体是影响裁判员评分的重要因素,运动员长期面临控体重的任务。在保障训练效果的前提下,以体重、体脂百分比和生理生化指标监控为基础,科学合理控体重。花样滑冰运动员每日膳食摄入较少,通过科学搭配,保障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的合理摄入,帮助运动员科学控制体重。  相似文献   

14.
少儿游泳运动员游泳训练后BUN、UTP和Ur-Gt浓度的动态变化杭州大学王红,王健,楼珍芳近年来血液尿素氮(BUN)和尿液总蛋白(UTP)浓度作为控制训练的简易生化指标,被广泛地运用于不同项目及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训练节奏、训练强度等方面的控制,并取得...  相似文献   

15.
王建明 《冰雪运动》2011,(6):49-51,56
在竞技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的体重对比赛成绩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科学、合理控制运动员体重对训练和竞赛具有重大意义。利用文献资料、训练实践等方法,探索运动员体重的合理控制。认为运动员不合理降体重易产生的负面效应有: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易出现感冒等疾病,降低运动能力,影响肾脏与肾脏的代谢等;提出合理控制体重应遵循以缓慢的能量负平衡为主、建立日常体重控制目标等原则;把握降脂的安全界限和脱水的安全界限等注意事项;采取限制膳食热能摄取、运动员的体重与体脂形成合理配比、控制不同阶段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等方法、手段,使运动员身体机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合理控制运动员体重不仅是重竞技运动项目急需解决的课题,对速度滑冰等体能类项目和花样滑冰等技巧类项目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体重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柔道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刘霞能够在雅典奥运会上勇夺-78kg级的银牌,与赛前科学、系统地控降体重的安排是分不开的。从刘霞备战奥运会的过程入手,分析刘霞赛前控降体重的具体措施:调整膳食结构、增加低强度有氧训练及改变训练结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优秀举重运动员大幅度降低体重导致运动能力大幅度下降后的能力恢复训练的个案进行研究,探索大幅度降低体重对运动员机体的影响和能力恢复期运动员机体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长期跟踪测试优秀举重运动员降体重后的体重控制与运动能力恢复期间的身体成分、血象(红细胞计数、血球压积、血红蛋白等)、肌酸激酶、血尿素、血清睾酮、皮质醇等指标的变化及营养情况调查.结果:运动员体重在降体重后控制良好,运动能力逐步恢复,血清睾酮持续低下.结论:大幅度持续降体重将导致运动能力和血清睾酮大幅度下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恢复;随着能力恢复训练的进程,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逐渐上升,但并未完全恢复;降体重造成的HB等氧运系统指标下降能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营养和训练手段的调节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深入研究摔跤运动员安全控降体重的方法,本文对我省摔跤运动员在赛前安全控降体重的安排和做法,以及运动员的赛前状况和比赛成绩进行了整理、归纳与分析,阐述摔跤运动员能否科学合理地控降体重,对其运动成绩、身体素质和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女子拳击运动员赛前控、降体重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参加2003全国女子拳击锦标赛的114名运动员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进行了赛前控、降体重的调查。赛前两周控、降体重的运动员占全部调查对象的43.86%,平均降体重5.57%。结果显示:运动员赛前两周降体重对运动成绩是有直接影响的,降体重多的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远远低于降体重少的及没降体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20.
散打比赛中运动员要取得好的成绩,除了依靠科学的训练外,赛前合理的控制体重非常重要。文章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南京体育学院2008、2009级女子散打运动员进行了赛前体控的调查,对女子散打运动员体重控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阐述,为女子散打运动员在大赛前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科学合理的调节体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