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汉语中“主-动-宾”结构具有多义性,它是否表示使动意义必须由三个结构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来确定。通过比较和转换分析,认为古代汉语用“主-动-宾”结构表示使动意义时,在主谓之间隐含了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使动意义是由主谓语义关系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一般都采用“主-谓-宾”结构式,两者的区别在于句式的变换不同,动宾结构所表示的语义关系不同.动宾关系是否具有动态变化的意义是区别使动与意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试论"状--动--宾"结构的层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断“状-动-宾”结构是不是多切分结构,应该从结构,功能,意义三方面来衡量。对多切分的“状-动-宾”结构进行层次分析时,应该根据“状”,“动”,“宾”这三者之间的语义疏密关系来确定。  相似文献   

4.
由自动词构成的动形名结构是动补宾短语,但其内部的动形、动名及形名之间的关系和意义又互有差别。文章分四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同“动┽补┵宾”结构相比较,从动词的限定、补语的语义类型、宾语的语义类型、整个结构的句法位置等方面,分析了动补结构带宾语的格式“(动 补) 宾”的构成及其内部关系,总结了它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动·之·名”结构是一种歧义结构,语法界向有分歧,我们支持一分法,即“动·之·名”就是一种双宾语结构。汉语无论古今,都有一个特点,即结构关系简单,而语义关系复杂,“动·之·名一就充分反应了这一点,从结构关系看,它只有一种,即“动·宾1·宾2”而它的语义关系则多达十种。  相似文献   

7.
对《金瓶梅词话》中动结式述语的特点、补语的特点、动结式中“动+宾+补”(VOC)式、动结式带宾语(“动+补+宾”(VCO))的特点、动结式的否定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并辅助计量进行相关的考察。  相似文献   

8.
“定+(所+动)”不能准确地反映“名+所+动”的结构关系;名词不可以做“所+动”的定语,“所+动”亦不可以独立为“所”字词组,更不可以为名词所修饰。“名+所+动”应是一个主谓结构加入“所”字的“主+所+谓(动)”式的“所”字词组;“主+所+谓(动)”是先秦书面语中“所”字词组的两种基本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定+(所+动)”不能准确地反映“名+所+动”的结构关系;名词不可以做“所+动”的定语,“所+动”亦不可以独立为“所”字词组,更不可以为名词所修饰。“名+所+动”应是一个主谓结构加入“所”字的“主+所+谓(动)”式的“所”字词组;“主+所+谓(动)”是先秦书面语中“所”字词组的两种基本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名词和名量词的搭配研究得多,但对动词和动量词的搭配则关注得少。认知上的“有界”与“无界”对立反映在动词与动量词搭配上使得能与动量词搭配的动词总是“有界动词”。本文先从“有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占据的时间段是否重复的角度归纳了“动 数 动量”这一动词和动量词最常见组合形式中的动词与动量词的搭配规律;然后进一步考察了动词和动量词共现时其过程结构三要素(起点、终点、续断)的强度,发现动词过程结构三要素强度差异决定了其后能否带动量词形成“动 数 动量”组合,能带动量词的动词一定是双限动词并且其续段强度必须达到4。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讨论的是动·补·宾结构。通过句法分析、变换句式等方法,深入剖析动·补·宾结构中的粘合性补语的语义指向。根据补语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分为三类进行句法、语义的综合分析,探讨了动·补·宾结构复杂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同"动+补+宾"结构相比较,从动词的限定、补语的语义类型、宾语的语义类型、整个结构的句法位置等方面,分析了动补结构带宾语的格式"(动+补)+宾"的构成及其内部关系,总结了它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介词“以”及其语法格式为出发点,以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为基本资料,对其中的介词“以”及“以”字介宾结构按意义和用法进行分类,并对“以”字介宾结构在动词谓语前后出现的情况进行数量上的统计、归纳、分析,从中得出如下结论:1.“以”字介宾结构在先秦以后趋向前置,《搜神记》中动词谓语带宾语的,“以”字介宾结构98%前置在动词谓语前。2.表时间的“以”字介宾结构在《搜神记》中出现新特点。3.《搜神记》中出现数量较多的“把”字句的萌芽形式,即由“以”构成的固定语法格式表示处置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表判断“是”字句的语义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专论能出现在“S——O”框架中的表判断的“是”字句,指出这种句式的句法结构非常简单:“是”连系S和O组成“主——谓(动是十宾。)”的基本句型,而语义结构却比较复杂:“是”把S和O连系起来,用以判断两者之间的种种关系,包括认同、归类、描写、说明等表明S和O之间关系的种种含义,构成了“是”字句句法结构与语义结构之间的某种一对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动 将”式是近代汉语中一种极有特点的结构,它始于魏晋,晚唐五代统一为“动 将 趋向补语”这一形式,于元为盛,明中后期逐渐衰落,最终为“动 了 趋向补语”所取代。《二刻拍案惊奇》中“动 将”结构的两类,也大体统一为“动 将 趋向补语”形式,出现在多种句式之中。“动 了 趋向补语”结构亦在该书中频繁出现,并已开始了取代“动 将 趋向补语”结构的步伐,但尚未成为主导。  相似文献   

16.
运用重新分析的理论,认为“动+个+形”结构中的“个”是非典型的量词,也是非典型的助词;这一结构凸显的是“点”;表示一种未然态;“个”除了使“形”体词化的作用外,还表示一种强的肯定语气。  相似文献   

17.
施动名词和受动名词的语序变化及其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 语序,一般是指词同词相组合的排列次序;也可以指词同词组或词组同词组相组合的排列次序;在分析句子时,还可以指句子成分同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句子成分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词组本身就是由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排列起来的,因此,语序常常又称为词序。汉语的语序有很大的固定性。它表现着语句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例如“我读书”这个句子,它在语法上体现着“主—动—宾”的结构关系,逻辑上则属于“施—动—受”的语  相似文献   

18.
中动结构是介于主动结构和被动结构中的一种独特结构,因其涉及复杂的句法、语义关系而受到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从本质上说,中动结构具有主动的形式,被动的意义,这也是被许多学者所认可的中动结构的基本特征。基于此,从语义—句法界面对中动结构进行了深入的认知分析,详细阐述中动结构的语义、句法特点。在句法方面,分析对中动句的主语、谓语和修饰语的限制,从而使得英语学习者对中动语态有了更全面彻底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定+(所+动)”不能准确地反映“名+所+动”的结构关系;名词不可以做“所+动”的定语,“所+动”亦不可以独立为“所”字词组,更不可以为名词所修饰。“名+所+动”应是一个主谓结构加入“所”字的“主+所+谓(动)”式的“所”字词组;“主+所+谓(动)”是先秦书面语中“所”字词组的两种基本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的特殊动宾关系,在语译的时候,往往要通过某种媒介的帮助,才能显示其特殊性,由“使”充当语译媒介的功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叫使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有使令意义,由“认为”充当语译媒介的动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叫意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有意谓意义.而由介词“把”充当语译媒介的动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当可比照使动、意动的称谓,称为把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含有“把宾语怎么样”的处置意义。在中学文言教材里,这种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