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实题材影片创作的薄弱所造成的银幕与社会现实的距离和电影创作者对社会现实观照的缺失,以及电影创作中过度的商业化和娱乐化追求,已成为当下国产故事片创作中存在的明显问题。由于主流电影体现了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在电影创作生产和电影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它引领着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是推动国产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主角,所以其创作理应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民众生活,理应更好地表现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和民众诉求,显示出更加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因此,在主流电影的倡导和实践中,就需要大力弘扬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强化现实主义精神,使主流电影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并努力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电影被誉为"第七艺术",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将电影资源引入课堂教学,需要深挖电影艺术的教育魅力,掌握运用电影资源的教学策略,做到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经典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生成性与生本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贺岁片经过长期发展和艺术积累,确立中国电影的商业美学任务凸显出来。要建立成熟而独特的中国电影的商业美学,应该经过中国观众的认可和市场的检验,它将是主流价值和娱乐价值、商业性和艺术性、本土性和全球性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电影来说,第五代导演正在越过他们创作的高峰,第六代导演不得不采取与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相妥协的姿态,后殖民语境的批评紧守着民族保护主义的立场,好莱坞电影作为强势文化更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之后期待着大举入侵.而在电影市场上,电影票房急遽跌落,电影产量大幅度下降,电影信誉更是出现严重的危机.跨入新世纪的中国电影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更多的问题.而对如此内外交困的处境,电影人还是缺少一种猛醒的意识,缺少紧迫感和振奋精神.一些更年轻的导演适时地提出"新主流电影"的口号,但似乎还没有更具说服力的作品来为中国电影的重新崛起开路.  相似文献   

5.
电影产业只有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才能出现繁荣的景象。在科学发展观语境下,中国电影产业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表现在:国产电影创作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引进影片在数量上逐年增加;票房收入逐年攀升;院线建设日渐合理。因此,要进一步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电影艺术创作中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电影艺术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电影创新。  相似文献   

6.
对于电影艺术,好坏优劣自有评价,作为电影人应从前辈失败与成功的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要重视电影艺术的寓教于乐作用,而观赏者又能从电影中体味到人性的悲喜交加。优秀电影作品大都是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著称,同时也要不断地提升与加强电影的文学性。100年的电影历程,我们对电影的希冀太多,人类探索人性心灵之旅的脚步却从不停息。  相似文献   

7.
传媒文化的负面效应威胁着儿童的身心健康,而服务于儿童的中国儿童电影在市场中遭遇冷落。本文以中国儿童电影的历史为参照,探讨了中国儿童电影的"教育性"及出路。提出榜样是中国儿童电影教育的母题,但教育性的过度追求影响了中国儿童电影的艺术生命力,"教育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结合才是中国儿童电影努力的方向,中国儿童电影呼唤艺术大师的关怀。  相似文献   

8.
电影《庭院里的女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合作的电影《庭院里的女人》是继《大地》之后改编赛珍珠小说的第二部成功之作.此片问世的艰难过程反映跨文化创作之不易,强大阵容体现伟大作家的成功之作对艺术家的感召力.这部中国产的好莱坞电影精品其情节、主题与原作有所不同,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却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9.
黑白默片《艺术家》从矛盾设置、声音运用、画面拍摄、演员表演四个方面凸显其电影主题,呈现出1927年电影从无声片过渡到有声片期间,新旧两个时代真实的碰撞,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  相似文献   

10.
<正>主持人语:今天的中国,在电影票房节节攀升、电影产业高歌猛进的背后,伴随的是批评的旁落与理论的式微。在这样一个理论"不景气"的年代里谈论电影理论问题,别有一番意义。在中外电影学术史上,"电影理论的现代转型"都是一个重大的学术命题,是全世界电影学者都极其关  相似文献   

11.
杜廷茹  钟平 《海外英语》2012,(1):133-135
近年来,学说汉语和欣赏中文电影成为了一股无法阻挡的潮流。越来越多的优秀国产影视作品开始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然而大多数外国观众并不具备直接欣赏中文电影的能力,因此,字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冯小刚是我国优秀的影视导演之一,其作品语言具有独特的"冯氏幽默",令人回味无穷。该文将以目的论为视角,以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字幕翻译为素材,研究译者在该影片字幕翻译中所选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迪斯尼拍摄的《花木兰》是以中国形象为背景的美国动画片,充分展现了中国的民俗文化。然而,迪斯尼影片《花木兰》中到处充斥着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严重背离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试析这部作品所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在核心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并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3.
“凝视”的概念描述了一种与眼睛或视觉有关的权力形式。在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的视野里,以影片和观众的凝视为中心,电影实际上满足了男性-父权世界一种相互认同的“窥淫”的快感。香港电影《功夫》与《霍元甲》中,两位美丽善良的女性(阿芳和月慈),同样摆脱不了作为“花瓶”而被看、被凝视的宿命。不仅如此,透过影片对其“残缺美”(一哑、一瞎)的着意渲染,凝视似乎还格外承载着回归后的香港电影人一种原道、归宗的“自发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4.
陆羽在《茶经》中实施了意指概念和接合实践两种修辞策略,他提出了"经""嘉""精""俭""洁"等意指概念,并通过接合实践,搭造了儒学话语阐释框架,赋予意指概念丰富的儒学内涵。《茶经》通过话语修辞建构的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很快就得到了中国主流社会和各阶层的普遍认同,并一跃成为流行中国茶界的主流话语,历经千年而不衰。在今天呼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语境下,《茶经》所传递的茶文化理念仍然得到人们的尊奉与认可,这不能不归功于陆羽卓有成效的修辞实践。  相似文献   

15.
英国学派是一支独立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流派,它与占据话语霸权的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不同,有着其独特的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与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也有着相似点和不同点。英国学派坚守学派意识,不盲从主流理论,这对形成中的"中国学派"有着良好的借鉴作用。近年来,国内对英国学派的研究不断深入,从最初的对该学派的引进和介绍,逐渐发展到批判和比较研究等,反映出国内国际关系理论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居于中国学理论传统主流的儒家学,倡导“以理驭情”,这一主流观念在其承继,发展与流变中走向了“以理灭情”歧路,在与道学传统和拟古主义的颉颃中成长起来的晚明尚情思潮,力求摆脱封建伦理道德的过分束缚,争取个性的自由发展,它重“本心”,“童心”,倡“真情”,“至情”给晚期坛带来了一股勃勃生机,这是对传统学观的一次有力匡正,对此,我们应给于足够的重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断想:欲求中国电影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哲学层面上彻底摒 弃非此即彼,是此非彼的二元对立的单向思维方式,代之以全面辩证发展的多向思维方式。在电 影与政治、政策的关系上,电影不能简单地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以政治方式取代审 美方式把握世界,但也不能又走向从属于经济,附属于市场的另一极端;在处理电影的认识、教 育、娱乐、审美等社会功能的关系上,过去有片面重教育、轻娱乐的教训,但现在也不能又走向以 娱乐为电影创作“本体”的轻教育、重娱乐的另一极端;在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上,我们是题材 重点论和有差别论者,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提倡创作主题题材风格样式的多样化,而关键在于 创作主体,对题材有无独到的思想发现和审美发现。 反思:电影批评方法应坚持美学评析与历史评析的辩证统一,而将观赏性与思想性艺术性并 列的提法并不科学。 辨析:电影应尊重满足和服务群众,但目的是提高群众而不是媚俗,“观众是上帝”论应慎用; 电影应关注市场,赢得“票房价值”,但不应“票房至上”;电影应讲究宣传,无须炒作,“炒作”可赢 得利润,却提高不了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叶落归根”这一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它影响着早期美国华人对故乡故土的心态。同时早期华人在美国的悲惨境遇,客观上又促使了他们强化这一心理。但在“二战”后,这一传统观念已变得十分淡薄,这里既有政治因素,又有经济因素,还有家庭结构因素等。今天美国华人已有胆略和勇气作为世界公民了。但他们要从“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的转变,还须冲破“唐人街”特殊的樊离,进入美国主流社会,因此必须具备一种新的意识──从政、参政意识。  相似文献   

19.
室町幕府时期,禅宗在日本迅速发展,禅文化成为了这一时代的主流文化。以"五山文学"为代表的禅林文学所提倡的"诗禅一味"的创作理论,成为了当时日本汉诗创作的主要审美理论导向。生活在室町时代的禅僧一休宗纯,似乎成了禅林的"另类"。他的诗歌作品中既有静穆空寂的禅诗,又有狂放狷介的"狂诗",更有热烈地追求爱情的"爱情诗"。这种矛盾的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禅文化在日本的发展,有着必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苏菲·玛索和章子怡在影片角色创作初期,中法不同风格的爱情片的青春浪漫角色成为她们不约而同的选择。苏菲·玛索塑造的银幕形象,一直以青春自然、率真奔放为主要特点,她在早期爱情片的重要代表作《芳芳》中,展现了一个青春年华的少女所有的吸引力。章子怡在爱情片《我的父亲母亲》中所塑造的村姑形象,清纯害羞而毫不扭捏做作,自然地展现出情窦初开时东方少女情愫萌动的含蓄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