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我在执教初中语文第二册时,发现有几幅插图颇多纰漏,与课文内容相悖。例如《一面》中的插图,我看有以下五处不合课文内容:一是文章开始便交代进书店后“我把帆布袋、夹剪、票板放在一个角落的地板上”;后面又说,直到离开时,才背起帆布袋“走出书店的门”。插图上的“我”?..  相似文献   

2.
一、黄河之名的由来黄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大河 ,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史前旧石器考古时代开始 ,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存 ,孕育出了华夏辉煌灿烂的文明。黄河之名由来已久 ,但从历史记载来看 ,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古人在命名河流时习惯称其为“××水”。黄河也是一样 ,本来名为“河水” ,在与其他地名或河流并称时有时也简作“河”。黄河之名的最早出现是在西汉初年。《史记》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有“使黄河如带”的记载。从此以后 ,“黄河”之名在历史文献中时有出现。大约到了唐代 ,黄河的…  相似文献   

3.
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地主阶级结构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取得大小官职。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期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有关地图表明黄河入海口在历史上有重大变迁。“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图(P_2)标明黄河入海口在现今山东境内;“商朝形势”(P_5)、“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P_(15))、“西汉疆域”(P_(30))等图标明从商至西汉,河水(黄河)的入海口在现今河北境内;“东汉疆域”图(P_(32))标明河水(黄河)入海口在现今山东境内,一直延续到三国、隋、唐、五代十国、北宋时期,只是其名称在隋唐时正式标明为“黄河”。“宋金对峙形势示意”图(P_(109))标明,黄河夺淮水下游入海(在今江苏境内),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前期;“太平天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位于祖国西北内陆、地处黄河上游。我们的先祖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这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秦汉时期这一带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开辟了有名的丝绸之路。隋唐时期甘肃河西的武威、敦煌已经成为了经济、文化十分繁荣的国际性贸易城市,史书记载“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相似文献   

6.
身份证并非现今才有,古已有之。我国最早的身份证是隋唐时期朝廷发给官员们的“鱼符”,它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其形为鱼,分左右两片。“鱼符”里面刻有官员的姓名,在何衙门任职,官居几品等。“鱼符”上凿有小孔,以便系佩,同时五品以上的官员还备有盛放“鱼符”的袋,称为“鱼袋”。“鱼符”的主要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以供应召出入宫门验证。宋代,“鱼符”废,仍佩“鱼袋”,它比起隋唐时的“鱼符”来,便捷多了。 明代,身份证的用材和制作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已取消隋唐和宋代时的“鱼符”和“鱼袋”,改用“牙牌”。所谓“牙…  相似文献   

7.
<正>一、教学设计思路“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第四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教科书内容分为“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四个子目,基本涉及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各方面成就。从大的时间段来说,这节课主要分成两大阶段,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是隋唐时期。  相似文献   

8.
我们通常把书籍中给文字配的图画,叫做“插图”。“插图”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照亮文字”。“照亮文字”,说得多好啊!这表明,插图的实际作用就是要为读者点亮一盏心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阅读和理解作品。插图与作品之间既是互补、互存的互文现象,又是相对独立的艺术生命实体。就依存关系而言,好的作品为插图提供了再创作的基础,而好的插图反过来又提升了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品位。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插图和图书出版业一样,在世界各国具有悠久历史。现代西方的插图开始于15世纪,那是西方发明印刷术的时期。有了书,便就有了插图。自从德国的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插图也就应运而生。插图使书  相似文献   

9.
<正>一天傍晚时分,妈妈、妹妹和我一起,去天河路尽头的南裹头广场看黄河。路上,妹妹问我:“黄河很黄吗?为什么叫黄河?”我自然而然地想起曾读到的关于黄河的历史。最初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那时,它的名字还是“河”。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河水浑浊,它被称为“浊河”。西汉时,河水中泥沙含量增多,有了称“黄河”的记载。但当时这个名称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0.
答:新修订的《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材,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做了必要的调整和修订.课本中的插图也做了小量相应的变动.先谈地图插图.原课本从“原始社会”到隋唐时期的文化”共有地图插图24幅.根据这次修改教材内容的几项原则,新修订的教材中适当地删去了和政治课社会发展史课程相变重复的内容;叙述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文献学源远流长,主要的四个发展时期中,隋唐时期的典籍发展在类别的广泛性、思想的丰富性上最为突出,流传下来的典籍数量庞大,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典籍的发展以隋唐时期为代表,因为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个期间文献体裁的发展最为迅速,处于一个文化的交融时代,为典籍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优秀素材。  相似文献   

12.
德国是世界上最重视环保的国家之一。德国人对孩子的环保教育早在幼儿时期就开始了,并卓有成效地渗透到整个儿童时期。友人在德国的房东家里有一个四五岁、还在上幼儿园的男孩,名叫施瓦茨。新学期开始时,他领到了一本深绿色封面的“绿色记事本”。这不是一本学习认字、写字的练习本,也不是一本普通的看图说话的画册,  相似文献   

13.
《捞铁牛》这课我正教得起劲,突然一学生提出了课文有错。虽然这课我教了好几遍,我不相信课本有错,但我不想错过任何一个学生质疑的机会:“课文哪里错啦!”“课文说捞第一只铁牛时,把大船上的泥沙铲到黄河里,但课本插图上画的是大船后面跟着好几只小船,这样捞铁牛时可以连续使用。”细看一下插图,我暗暗责怪自己粗心,课文的插图确实与以前的插图不一样了,大船后面加了好多只装满泥沙的小船,从图上看,那些小船紧随其后,像是大船上的泥沙铲到小船上,可能是编者们的疏忽吧,插图变了,文章的内容却没变。“那些小船是往船上运沙子的,不一定是从船上铲下来的。”我还没说话,有的学生就抢着说,可能他们也不肯相信课文会出现错误。“对,往河里铲沙快,如果往小船上铲沙,那不是浪费时间吗?怀丙和尚不会那么笨吧。”“不对,应该把泥沙铲到小船上,这样捞其他的铁牛时就不用再去铲沙装沙啦,而且又不增加黄河水里的泥沙,保护了黄河,怀丙是工程家,应该想到这些。”大家各抒己见,我心一动,借机让学生展开了“泥沙如何处理”的讨论,没想到争论简直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有不少学生搬出了他们课外收集到的资料。经过一番争论,最后我采取了大家的意见:用小船装载泥沙,再铲到大船上,然后再...  相似文献   

14.
历代文论家对“才”与“法”范畴及其关系的思考,先后大致有三种态度,即魏晋隋唐时期强调天才的作用;宋明时期强调法度对才性的约束;清代论者则强调法度与才性之间的互动作用。这三种观点的提出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学现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讲课也是这样,导入新课这一步非常关键,教师在教学时可结合教材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抓住“好奇”,引起兴趣。 “好奇”是小学生共有的心理特征,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注意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用做演示、设悬念、看实物、提问题等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黄河象》一文时,我先让学生看书中的插图。说说图上画了几只大象?两只大象有什么不同?然后问:这古代黄河象活着时,将有多大呢?”又问:“那么,这样大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史的课程内容,从时间跨度上来说.是从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2011版课标”中国古代史内容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即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7.
黄河文化与宁夏农业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意义上的黄河,奠定了黄河文化在宁夏的表现形态:南部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北部为宁夏平原。南部清水河、泾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也是黄河文化的滋生地。北部平原,黄河孕育了宁夏历代农业文明。秦代,黄河东岸的秦渠诞生;汉代已成为著名的灌区;北魏时黄河水利再兴;隋唐时灌区得到了大力开发,宁夏平原已是一片美丽富饶的绿洲;西夏时开发利用了汉唐以来的重要渠道,农业生产有力支撑着西夏政治生命的延续;元明清时期黄河水利更是得以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呈现出的是阡陌纵横、繁荣富庶的景象。  相似文献   

18.
渔业包括养鱼业和捕鱼业两个方面。历史时期,宁夏渔业以中北部的黄河沿岸最为发达,而宁夏南部基本无渔业可言。早在北周时期,宁夏平原已取得了“塞北江南”的美誉,渔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隋唐至宋元时期,宁夏渔业继续发展,其中西夏对私役士卒捕鱼的官吏进行重罚。明王朝时,不仅发生军官霸占鱼池的现象,而且政府对鱼湖征收赋税。至清王朝时,鱼在宁夏中北部已进入了商品流通领域。  相似文献   

19.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一篇老课文,可是在重新编入新教材时,却换掉了老教材上的那幅插图。改换文字或图片本是件“去陈出新”的好事,可是我却认为这幅插图换得不应该。理由有三:一、图文不符运用插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说课文,因此图文相符是最起码的要求。而新图有一处与课文不符。请先看课文:“(郑屠)从肉案上抢了一把剔骨尖刀”,再看新图,上面画的根本就不是“尖刀”,而老图上的“尖刀”却非常分明。这不能不说是新图最大的败笔。二、画面模糊,人物欠生动新图影印的是《水浒传》原著上的插图,画面模糊,特别是人物形象欠生动,不能起到…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演进论佛教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经魏晋至隋唐始臻极盛。由于佛教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结构与中国不同,要在中国立足,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造和更新,这就是佛教的中国化问题。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魏晋时期,佛学依附于玄学,经南北朝才独立发展,到隋唐才完成了中国化。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仍有讨论的余地。 佛教传入中国,必不可免地与中国固有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相抵触,其中主要是儒家思想及其变种。从秦始皇“以吏为师”确立法家的地位,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经学的兴衰,到魏晋玄学的流行,其间经隋唐佛学,到宋明理学,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运动变化的系列。隋唐之际佛教独步青云,也不是偶然的,只是这运动中的一环。只有这样考虑才能完整说明佛教中国化问题。 一、从兴佛与毁佛看佛教中国化 佛教是否中国化,关键就是看它是否适应中国封建社会发生发展的状况。佛教的兴起,首先是统治阶级提倡的结果,然而佛教的发展,又和统治阶级构成矛盾,因而时常遭到禁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