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识与趣味     
第一本介绍延安的书在一般读者的印象中,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下的中国》)是抗日战争期间第一本向“国统区”介绍革命圣地延安的书,其实不然。据目前已发现的资料所知,第一本介绍延安的书是《活跃的肤施》(延安又名肤施),作者是赵荣声,署名为“任天马”,1937年12月出版于武汉,比《西行漫记》要早一个月发行。赵荣声于1937年春参加了北平燕京大学十几名进步同学组成的远征队。他们突破重重险阻千里迢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去延安干部学院学习,收获很大.感想最多的,是党在延安时期对“左”的“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扭转.这一点,在今天仍不乏启示.延安时期,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作为思想原则确立下来,在当时是现实而紧迫的:一是对此前的“左”倾路线错误,急须反思;二是当时大量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分子入党,并占了党员的大多数.对党内各色各样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急须扭转.  相似文献   

3.
荷兰籍世界纪录片大师尹文思,晚年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记述了这样一段往事: 在离开汉口前,我也想,既然我不能亲去延安,我完全可以把我的摄影机交给中国同志,让他们带到延安去工作.这样,经过中共同志的帮助,决定在某晚,将摄影机交给一辆出租汽车内的中国同志.那是深夜,在汉口的一条街上,我看到了那辆出租汽车.当时,我未能看清这个中国同志的模样.我见到他后,急忙把摄影机交给他,同时,激动地低声对他说:“延安!延安!”这位同志点了点头就走了.  相似文献   

4.
王梨花 《大观周刊》2012,(46):398-398,386
延安时期党的干部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史上具有历史性的辉煌的一页。抗日战争爆发后,延安作为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所在地和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和总后方,特殊的历史背景赋予了办学者和学校特殊的使命。成仿吾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按着党中央的指示,把肤北公学办得有声有色。陕北公学为党的革命和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干部,作为党的第一所高级干部学校,它为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5.
前几天,一个中国女孩来找我.她在我的办公室里东瞧西看,忽然乐得跳了起来.原来她看见了一张我身着红军军装的彩照.这是去年冬天我去延安采访时,特意站在“中央大礼堂”前留的影.我,身为加拿大《环球邮报》驻北京分社社长,摇身一变,变成为30年代中国的女红军,这种时空交错的念头使我十分激动,当时我忘记了许多规矩、纪律,换了衣服,像模像样地当了一回“革命者”.  相似文献   

6.
在江苏淮安周恩来遗物陈列馆(仿西花厅)《披肝沥胆》这一专题展室内,展出有周恩来1936年4月15日写给杨立三的一封信。当时,中国工农红军刚刚长征到陕北,周恩来既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又兼任西北军委后方办事处主任,同时还兼任中共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等职。鉴于几天前已经在肤施(延安)实现了跟张学良的谈判,所以红军为了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采取主动出击的办法,以主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队东渡黄河,入晋作战,既打跟蒋介石较紧的阎锡山,又使红军主力接近抗日前线,同时也避开了与东北军张学良部和西北…  相似文献   

7.
知识与趣味     
1938年3月30日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刊登了“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社成立启事》。《启事》中提出电影社的两个任务是:“用抗战中的血的经验来教训我们全国的人民”和“告诉全世界人民,中华民族是怎样英勇地在为着正义而抗战”。《新中华报》又在4月10日对“边区抗敌电影社”的筹组经过作了报道,披露了由高朗山、沙可夫、曹菊如、朱光、王若飞、赵品三、谢翰文7人组成筹委会,随后派员赴西安、汉口购买机件,以期开展放映活动。因囿于当时的条件,未能投入摄制影片。 大约两个月后,上海的电影演员袁牧之和摄影师吴印咸经武汉到延安,和先期到延安的徐肖冰等人,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成立了“电影团”。这是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正式组建的电影制片机构,  相似文献   

8.
邹韬奋同志对我国革命出版事业的发展曾作出卓越的贡献,早在1944年10月,在延安筹备韬奋逝世纪念会时,周恩来同志就曾经提出要“以韬奋为出版事业模范”并建议设立“韬奋出版奖”。当时因条件限制,未能实现。1983年8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团第六次会议上,作出  相似文献   

9.
1947年3月中旬,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蒋介石、胡宗南纠集十五个旅二十多万兵力向陕甘宁解放区发动了猖狂进攻,妄图攻占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打击我中央首脑机关和消灭西北解放军,以便进一步实现其“全部解除”人民解放军武装的梦想。当时,陕甘宁解放区的武装部队只有两万多人。为了歼灭  相似文献   

10.
冯林龄这个人,延安大多数平民百姓是不认识的。但知道内情的人都十分怀念他。因为在延安人民最困难的时期,冯老说了延安人民想说的话,给了延安人民巨大的支持。 1977年,虽说“四人帮”已被打倒,但极左思想的流毒还远远没有肃清。延安的“革命”气氛仍然很浓,人民群众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上,“糠菜半年粮”仍是大多数农民的真实生活水平。当时的地委、行署给省上、中央的报告中说:延安农民年平均口粮在三百市斤原粮以下的,占到三分之二。恰巧这时,冯森龄同志从新华社广西分社调到陕西分社任社长。他从1936年到1946年在延安生活战斗了10年,对延安人民感情很  相似文献   

11.
对于“群众路线”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其内涵、逻辑、演进等本质问题的讨论,行文大同小异,缺少创新性,但为其他相关“群众路线”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将从延安时期的文化角度切入,探析文化界在延安时期的“群众路线”实践以及文化界这种变革的深层次原因,以期对“群众路线”以及延安当时的文化氛围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正>在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保存有周恩来1936年4月15日写给杨立三的一封信。当时,中国工农红军刚刚长征到陕北,周恩来既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又兼任西北军委后方办事处主任,同时还兼任中共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等职。鉴于几天前已经在肤施(延安)实现了和张学良的秘密谈判,所以红军为了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采取主动出击的办法,以主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队东渡黄河,入晋作战,既打跟着蒋介石较紧的阎锡山,又使红军主力接近抗日前线,从而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召开过十七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其中,民主革命时期,在上海、广州、武汉、莫斯科和延安等地召开过七次党代会,这七次党代会中,就有三次党代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分别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二大”和“四大”。此外,这里还设立过中共三大后、六大后等中央办公机构。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中共中央早期在上海发展壮大,这座城市记录着中共一路走来的身影……  相似文献   

14.
《红摇篮》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辽宁省新闻出版局和辽宁人民出版社于9月27日召开这一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等出席了座谈会。本书以纪实性手法,记述了在革命战争年代,当时的中央办公厅在延安设立的以美国著名城市命名的托儿所——洛杉矶托儿所的光荣历程。 新闻出版署贯彻落实“两办”关于增收节支支援抗洪救灾的通知 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出这一通知后,新闻出版署党组书记、署长于友先  相似文献   

15.
我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斗争,首先是军事的、政治的,同时有“抗战经济”、“抗战文化”等战线。宣传、新闻工作是整个抗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和军事、政治等汇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党的新闻工作自始至终都是服从与服务干民族革命战争,并且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1937年11月12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分析了当时的形  相似文献   

16.
在延安,主要是参观工厂、变工队,看戏剧,看秧歌,还参观参议会,听介绍“三三制”。我得到许多朋友的帮助,单独访问了一些文化人,如丁玲。重庆很关心延安文化人的生活,所以我访问文化人较多。 毛主席和周副主席接见我们,吴老、徐老,都见过面。朱总司令还招待我们吃了一顿饭。 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苦,但招待我们很好,吃的很丰富。 此行,孔昭凯写的报道比较客观;谢爽秋没有写;金东平写了小册子,观点反动;张文伯可能写,要写就是反动的;艾泼斯坦、福尔曼、斯坦因等外国记者写了。我回到重庆发表文章,出版《延安一月》,靠新华日报,靠党的帮助,发行两三万份。那时发行两三万份,就不得了。后来,《延安一月》日本人翻译了。  相似文献   

17.
今年四月初,我去延安调查研究陕北老区经济发展近况时,一天午前,我漫步登上清凉山,那里的一屋一洞都引起我的怀念。当扶栏拾级而上时,迎面映入眼帘的正是十年前《解放日报》原总编辑陆定一同志在开馆时题写的“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横幅馆牌,虽因风雨侵蚀,金色已剥脱,但字迹依然苍劲、雄健。当我返回西安,参加“重塑延安形象”座谈会时,得悉江泽民总书记的“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与保护革命纪念地的关系”的批示,在座谈会上还聘请陆定一等“老延安”为“重塑延安形象”委员会顾问。返京后正拟转告定一并请示如何重整清凉山纪念馆时,不料传来陆定一逝世的噩耗,激起我对他的深情怀念和难忘的遗憾。 我是在延安时代新闻“摇篮”——《解放日报》社成长的。每当我回想起延安时代时,总是把当年清凉山的生活和《解放日报》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更难以忘怀的是近年我离休后三上清凉山的情景。 1985年9月,我随同原全国记协书记王揖同志等重返故地,登上  相似文献   

18.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迅速壮大的“黄金发展期”。当时,党群关系密切,党的领袖、广大干部身体力行,处处想着人民、为着人民。朱德为此曾作诗赞道:“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笔者依据陕西省档案馆藏陕甘宁边区档案,整理了毛泽东在延安时的几个感人故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我年少时,曾听祖父臧伯庸提及,他当年赴广州为熊克武治病,行李被广州当局所扣,几经追讨,后是由川人吴永珊陪同祖父所委托者共赴广州领回的.待到我青年时,始知吴永珊即著名的"延安五老"(延安五老指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和吴玉章)之一的吴玉章.我怕当时听错,或后来记错,反而不敢再提及此事了.  相似文献   

20.
有人在《编采业务》(人民日报编)上撰文,呼吁人民日报“尽早改变‘窑洞报纸’的形象”。这个呼吁,不仅对人民日报,对其它报纸以及电台、电视台都是适宜的。何为“窑洞报纸”,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1942年4月,由于当时的主观原因,我党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时,对国际新闻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