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照片上的人叫陈同生。看过电影《东进序曲》的人一定都对影片中新四军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黄秉光只身入虎穴的场景留下深刻印象。面对国民党地方势力和顽固派,他大义凛然,舌战群顽,为新四军东进抗日奏响了一首辉煌的序曲。影片中  相似文献   

2.
正史沫特莱档案说起外国记者与红色中国的历史,史沫特莱是个绕不开的名字。她与另两位记者——斯诺、斯特朗共同被誉为"三S",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的前身"三S研究会"即是由此而缘起。史沫特莱的藏品是由她的遗嘱执行人于1974年捐赠给其母校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2012年春夏之交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上海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这里收集到了不少珍贵档案:史沫特莱的《中国在反击》原稿,对朱德、彭德怀等人的采访记录,史沫特莱与宋美龄的书信,以及史沫特莱拍摄的大量八路军与新  相似文献   

3.
照片上的人叫陈同生。看过电影《东进序曲》的人一定都对影片中新四军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黄秉光只身入虎欠的场景留下深刻印象。面对国民党地方势力和顽固派,他大义凛然.舌战群顽,为新四军东进抗日奏响了一首辉煌的序曲。影片中黄秉义的原形就是解放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的陈同生。电影剧本也是根据他的原著《郭村战斗时的谈判》改编的。  相似文献   

4.
安娥是中国女作家,写过许多家喻户晓的歌词,如《渔光曲》、《卖报歌》等;史沫特莱是美国女作家,1928年以《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华,1938年活跃于中国红十字部队,任《曼彻斯特卫报》特别通讯员,参加中国进步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前往延安,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相似文献   

5.
烸铂 《档案天地》2015,(10):27-30
提起田汉,都知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有一位女性,她在田汉身后,是田汉的精神导师、灵感之源。连田汉自己都承认更加关注现实社会的思想转变与她紧密相连;她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戏剧家和词曲作者,参与填词的《渔光曲》、《卖报歌》、《打回老家去》至今口口相传;她还是一位睿智机敏的女特工,年仅二十四岁就潜伏在国统区内,从事情报工作;她更是一位勇敢坚毅的战地记者,抗日战争期间曾和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共赴前线战区采访。今年,是这位女性110岁的诞辰,在国庆节来临之际,我们再次回顾她的经历、怀念她的音容。她,就是安娥。  相似文献   

6.
新四军东进泰州谈判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泰州中学校园内,原为泰州西山白云寺。西山白云寺始建于南宋,明崇祯五年重建。清咸丰年间扩建,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39年,新四军挺进纵队进驻苏北,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贯彻中共中央指示来到泰州,开展对国民党苏北地区最大的地方实力派、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的统战工作,曾在西山白云寺与李明扬谈判  相似文献   

7.
正卡尔曼在延安的日子1939年5月14日晚,延安军民齐聚北门外组织部大礼堂,正急切盼望着鲁迅艺术学院编排的三幕话剧《冀东起义》开始演出。突然,一个外国"大鼻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尽管在当时,这里已有不少人接受过斯诺、史沫特莱、贝特兰、博斯哈德等外国记者的采访,八路军军医院驻地也有柯棣华、安得华、巴斯华等印度医生,但是这位风尘仆仆的不速之客还是给好奇的人群带来了一阵小小的纷乱。在众人嗡嗡的议论声中,外国人快步走到前排,很快找到了熟人。  相似文献   

8.
李先念,湖北黄安(今红安1人,192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他曾领导家乡人民参加黄麻起义.1931年后,李先念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团政委、师政委、军政委,为创建中国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他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第五师师长兼政委,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书记,创建了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9.
冀鲁豫军区主办的《战友报》,其前身是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干1937年在河北省平山县郭苏镇油印的《战友报》。 1939年春,杨得志同志率三四四旅一部挺进冀鲁豫,成立了冀鲁豫支队,三四四旅分割为东西两个集团,油印的《战友报》也分为东西两个版样。后来,三四四旅及冀鲁豫支队和另一支部队整编为二纵队,1940年春挺进到冀鲁豫,兼任冀鲁豫  相似文献   

10.
1940年8月,中原局执行中央指示,由少奇同志当面交代任务,由黄克诚同志率领八路军五纵队迅速开进淮海、盐阜,支援北上的新四军。黄克诚同志接受任务后,在一支队彭明治同志开进淮海不久,亲自率领二支队的主力向淮海挺进。同年10月初,五纵队进入盐阜区。就在这个时候,赖传珠、刘彬等同志和我随少奇同志率领的“乌江大队”(代号),从半塔大  相似文献   

11.
朱煜 《贵州档案》2003,(2):33-34
作者前言:2001年11月5日我被叫到杨冬权副局馆长家,见到了大型文献电视片《新四军》的制片人王卫民、总编导郭西昌,杨冬权副局馆长是总撰稿。为了纪念新四军成立六十五周年,为宣传在党中央和毛主席领导下的新四军改编、发展、壮大的历史,再现新四军抗击日本侵略军、依靠人民群众、建立统一战线等生动的故事,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与湖北经济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合作,摄制十集大型文献电视片《新四军》,2002年10月将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电视台播出。2002年春节前,我参加了摄制组在北京、湖北、安徽、江西、河南、山东的采访、拍摄,采访了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新四军》顾问彭冲在内的20多名新四军老战士,近百名专家、学者或亲历者、知情者,到了包括云岭、茂林等新四军当年生活、战斗的地方拍摄,行程30000公里左右。在拍摄、采访过程中,我不仅被新四军当年可歌可泣的战斗生活故事所感动,也遇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就随笔记了下来。  相似文献   

12.
在中外新闻史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鲜为人知的谜:1939年深冬,美国著名记者、进步作家,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史沫特莱女士,千里迢迢专程由上海到偏僻的河南泌阳县采访。当时,她为啥要到泌阳采访?采访了哪些内容?她的泌阳之行在当时引起了哪些反响!?为解开这一连串的“谜”,笔者走访了至今仍健在的89岁高龄的原国民党政府的泌阳县县长陈浴春,和当年协助史沫特莱女士采访的《泌阳民报》编辑、记者焦园甫,以及当时的地方知名人士,国民党县党部的干  相似文献   

13.
每当我们阅读“三S”遗作的时候,随时都为这三颗伟大的心灵感动着。三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求享受,甘冒生命危险,与苦难的中国人民共同奋斗,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啊!“三S”是杰出的新闻记者,也是多产的作家。斯诺一生写了11本书,斯特朗一生写了86本书,史沫特莱已知所著的书就有7本。它们之中,《西行漫记》、《大河彼岸》、《伟大的道路》、《中国红军在前进》等著作,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所记述的,只是“三S”在采访写作中的几个小故事。  相似文献   

14.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随红军总部进驻延安.同月底,美国人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就以<法兰克福日报>记者的身份,到延安作为期七个多月的采访.史沫特莱是到中国革命队伍里采访的第二位记者,并且事先通过宋庆龄、斯诺的介绍,所以她的到来受到了特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论人民的报纸-1946年初在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的讲话》是范长江1946年在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的新闻讲义.抗战胜利后不久,范长江带领一批新闻工作者从原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驻地——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向苏北重镇淮阴进军.9月,淮阴解放后的第二天,范长江等人进入这座古城接收敌伪印刷厂,重建新华社华中分社,筹备《新华日报》(华中版)的出版和筹建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新专的筹划工作由谢冰岩具体负责.  相似文献   

16.
这里刊登了美国著名记者、进步作家、中国人民的亲密战友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的两张珍贵照片。史沫特莱一八九四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一九一九年以后,侨居柏林八年。一九二八年作为《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来我国,在上海参加中国进步文化运动,与鲁迅先生等关系密切。一九三七年春天前往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她换上八路军粗布灰军装,精神抖擞地参加了战斗的生活。在陕北、在山西抗日前线、在新四军,以及在国统区的武汉等地,她写了许多著名的通讯,  相似文献   

17.
象白求恩、斯诺、斯特朗一样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名字 ,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 192 9年初 ,史沫特莱作为德国《法兰克福日报》记者 ,从苏联进入中国 ,开始她报道和参与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的历程。她曾协助宋庆龄成立中国人权保障同盟 ,为国外报刊介绍苏区革命斗争的情况 ,在现场报道西安事变 ,去延安采访朱德总司令并写出不朽杰作《伟大的道路 :朱德的生平和时代》。她的《中国的战歌》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战地通讯。1933年初 ,史沫特莱因身体原因赴苏联休养 ,同时在那里写作《中国红军在前进》一书 ,之后前往美国 ,于 1934年 10…  相似文献   

18.
书评琐语     
评析廖盖隆《评史沫特莱著〈伟大的道路〉》(《读书》1979年5期) 《评史沫特莱著〈伟大的道路〉》是一篇以介绍原书内容为主的书评。史沫特莱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1937年到达延安,1941年回到美国。她用几年时间,采访了朱德同志,回国后仍然从报章、广播中了解朱德的情况,将朱德从出生到1946年12月1日止60岁的生平,写成《伟大的道路》一书。评论着重介绍了《伟大的道路》的重要内容,介绍时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抽出主要情节,再现朱德的伟大品格与不朽功  相似文献   

19.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2-1950)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28年来华后开始从事中国题材的写作.作为支持中国红色革命的驻华外国记者,史沫特莱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文学意义.从文学角度来研究"政治人物",显然并不讨巧.刘小莉的《史沫特莱与中国左翼文化》是国内第一本研究史沫特莱的专著.该书以史沫特莱的中国写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史沫特莱写作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尽考察,不仅厘清了史沫特莱书写中国、中国人的阶段性特点,而且阐述了史沫特莱在中、美左翼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历程及其作品的复杂风貌.  相似文献   

20.
早年我在浙江西部的一家县级党报当记者,2008年成为《中国环境报》一名驻地记者。作为一名国家级专业媒体记者,我总想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恰巧这一年开始,《中国环境报》开展风格年活动,鼓励驻地记者采写提问式深度报道,我就将此作为主攻重点,相关报道近几年来获得一定好评。回顾几年来采写提问报道的体会,我大致经历了"提不了问题、问不到点上和向善于提问努力"三个过程。提不了问题开始采写提问式报道,还真的一下让我迷惘了——不会提问!因为没有这方面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在县级党报当记者的时候,跑的是领导会议线,到了现场就有领导讲话稿、背景资料、新闻通稿等,几乎不用采访,就可做成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