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晚上9时,医院外科3号病房里新来了一位小病人。小病人是个四五岁的女孩。女孩的胫骨、腓骨骨折,在当地做了简单的固定包扎后连夜送到了市医院,留下来陪着她的是她的母亲。大概因为是夜里,医院又没有空床,孩子就躺在担架上放在病房冰冷的地板上。孩子的小脸煞白,那位母亲一直用自己的大手握着孩子的小手,跪在孩子的身边,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孩子的脸。“妈妈,给我包扎的叔叔说过几天就好了,是不是?”“是!”母亲的脸上竟然挂着慈爱的笑,好像很轻松的样子。“妈妈,那要过几天?”孩子的声音很小。“用不了几天,孩子。”孩子没有说话,闭上眼睛,…  相似文献   

2.
晚上9时,医院外科3号病房里新来了一位小病人。小病人是个四五岁的女孩。女孩的胫骨、腓骨骨折,在当地做了简单的固定包扎后被连夜送到市医院,留下来陪着她的是她的母亲。大概因为是夜里,医院又没有空床,孩子就躺在担架上放在病房冰冷的地板上。孩子的小脸煞白,那位母亲一直用自己的大手握着孩子的小手,跪在孩子的身边,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孩子的脸。“妈妈,给我包扎的叔叔说过几天就好了,是不是?”“是!”母亲的脸上竟然挂着慈爱的笑,好像很轻松的样子。“妈妈,那要过几天?”孩子的声音很小。“用不了几天,孩子。”孩子没有说话,闭上眼睛,…  相似文献   

3.
晚上9时,医院外科3号病房里新来了一位小病人。小病人是个四五岁的女孩。女孩的胫骨、腓骨骨折,在当地做了简单的固定包扎后被连夜送到了市医院,留下来陪她的是她的母亲。大概因为是夜里,医院又没有空床,孩子就躺在担架上放在病房冰冷的地板上。孩子的小脸煞白,那位母亲一直用自己的大手握着孩子的小手,跪在孩子的身边,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孩子的脸。“妈妈,给我包扎的叔叔说过几天就好了,是不是?”“是!”母亲的脸上挂着慈爱的笑,好像很轻松的样子。“妈妈,那要过几天?”孩子的声音很小。“用不了几天,孩子。”孩子没有说话,闭上眼睛,眼泪…  相似文献   

4.
晚上九时,医院外科3号病房里新 来了一位小病人。小病人是个四五岁的 女孩。女孩的胫骨、腓骨骨折,在当地做 了简单的固定包扎后被连夜送到市医 院,留下来陪着她的是她的母亲。 大概因为是夜里,医院又没有空床,  相似文献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病房里的感动张燕梅晚上9时,医院外科3号病房里新来了一位小病人,是个四五岁的女孩。女孩的胫骨、腓骨骨折,在当地做了简单的固定包扎后被连夜送到市医院,留下来陪着她的是她的母亲。大概因为是夜里,医院又没有空床,孩  相似文献   

6.
晚上九点,医院外科三号病房里新来了一位四五岁的女孩。女孩的胫骨、腓骨骨折,留下来陪着她的是她的母亲。医院没有空床,孩子就躺在病房里放在地板上的一个担架上。孩子的小脸煞白。那位母亲一直用自己的大手握着孩子的小手,跪在孩子的身边,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孩子的脸。“妈妈,给我包扎的叔叔说我过几天就好了,是不是?”“是!”母亲的脸上挂着慈爱的笑,好像很轻松的样子。孩子没有说话,闭上眼睛,眼泪流了出来。过了一会儿,孩子说:“妈妈,我疼!”母亲弯下身子,把自己的脸贴在孩子的小脸上,用自己的脸擦干孩子的泪水。当她抬起头的时候,脸上依然挂着那种轻松的慈爱的笑。“妈妈给你讲故事,好吗?”孩子点点头,眼泪还是不停地流下来。文海逍遥游母亲讲的故事很简单:大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来给大象过生日。他们都送给大象珍贵的礼物,只有贫穷的小羊羞怯地讲了一个笑话给大象听,大象却说,小山羊给大家带来了欢乐,他的礼物是最值得珍惜的。不知道母亲为什么选了这样一个故事。孩子的眼睛亮起来,她一边用手抹眼泪,一边用快活的声音说:“妈妈,再讲一遍。”于是,母亲就一遍一遍地轻声讲下去,她的手一直握着孩子的手,脸上挂着轻松的慈爱的笑。女孩终于忍不住了,眼泪再次流下来:...  相似文献   

7.
女孩和铃铛     
静静的病房中,挂着几串小巧玲珑的铃铛。病房中住着一位女孩。她患有晚期白血病,医生无奈地对女孩的母亲说:“这孩子没救了,准备后事吧!”女孩无意中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但她并没有郁郁寡欢,整日以泪洗面,她依然像小鸟一样快活。病友见了都说:“瞧这个女孩,医生肯定是误诊了,要不她怎么……”  相似文献   

8.
柔和的阳光暖洋洋地洒进小小的病房,绿色的藤蔓爬上窗台,探头探脑地打量着病房里的7个孩子。 在伦敦儿童医院,这7个小病人,除伊丽莎白外,全都患了不治之症。  相似文献   

9.
绘丹 《青年教师》2009,(8):64-64
女孩上幼儿圃时,母亲就告诉她:“宝贝,你得学会跟别人分享,你的玩具要舍得给其他小朋友玩,你的零食也要分给别的孩子吃。不能太自私,自私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懂吗?”女孩点头。女孩很听母亲的话,总是跟其他孩子分享自己拥有的东西,因此,得到的小红花也是幼儿园里最多的。母亲为此非常欣慰。  相似文献   

10.
学会尊重     
刘宝玲 《山东教育》2003,(30):25-26
前不久翻阅杂志,看到一则小故事,题为《一个母亲的家长会》。故事的小主人公上幼儿园时,他的母亲参加家长会,老师对母亲说:你家孩子上课时连三分钟都坐不住,你带他去医院看看,是不是多动症?会后,孩子问母亲,老师说了些什么?母亲强忍难过,告诉孩子:老师表扬了你,原来你只能坐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孩子上小学时,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五十名学生,你家孩子成绩排名第四十九,你带孩子上医院查查,脑子是否有问题。母亲紧紧地抱着孩子,安慰着一颗破碎的心。之后,她擦干眼泪对孩子说:老师表扬你有了小进步,只要多努力,进步会更大!孩子上初中时,家…  相似文献   

11.
静静的岷江     
"昨天是母亲节,孩子买的康乃馨还在桌子上开着,但今天,孩子却不在了……"我躺在床上,回想起刚才同宿舍女孩所讲的那位四川母亲的话,泣不成声。在这个微凉的五月的夜里,我的眼前和心中都是一片黑暗。又是地震,而且是8.0级,在我的小地图册上无法找到震源的确切位置,只知道它在  相似文献   

12.
1955年9月10日我在上海市中德医院降生了。由于母亲很晚生育,再加上当时医疗条件落后,在我之前母亲生了6个孩子5个夭折了。姐姐取名为林娣,就是希望后面生个弟弟。想不到,我又是一个女孩,失望的父母把我的名字起为金娣,这个俗气的名字一直伴着我。  相似文献   

13.
想做妈妈     
要当妈妈了。从医院里证实了这一消息时,说不出是喜是忧。我真不知道自己这个自由散慢惯了的野女孩能否担当得起母亲的重任。说起来,快到而立之年的人了,做母亲也并不为时过早。妹妹的孩子都有两岁了。只是自己生性害怕约束,喜欢洒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记得结婚时曾“庄严”地向亲朋好友们宣告过:不要孩子!  相似文献   

14.
孩子曾如何努力地试图护母亲,母亲可能一生都毫知晓。我上小学低年级的时候,邻居小孩曾经每天早上问我要钱。某个时候起,我就不得不把母亲给的回家车票钱交给他们了。大约半年时间,每天都有两个女孩向我千方百计死乞白赖地要钱,说些"昨天给小A,今天总要给我吧"之类的话。  相似文献   

15.
镜头1 一位母亲对女儿说:“妈妈出去一会儿,你自己在家里看书,不许看电视,听见没有?”母亲走后,小女孩拿起书,看不下去,瞧一眼电视,不敢开。过了一会儿,忍不住去打开了,津津有味地看起来。门铃响,小女孩慌忙关上电视,假装看书。母亲进门,问:你看电视了没有?女孩:没,没有。母亲:你甭骗我,我知道,说!不说我打你!女孩:看,看了一小会儿。母亲打孩子两巴掌,孩子大哭起来。镜头2 女孩(进门):妈,我回来了,(眼睛不敢正视母亲)母亲:怎么回来这么晚?女孩:做值日了。母亲:你们组不是星期二值日吗?女孩:大…  相似文献   

16.
无从规避     
Carieen 《成长》2006,(1):16-17
1979年我出生在一个边远小城,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护士。都在小城的医院工作,我家就住在医院里的家属楼。父亲是个脾气温和的人,而母亲却是个急性子,总爱唠唠叨叨。我和比我小两岁的弟弟是在医院里长大的。小时候,我总爱跟着母亲在病房里穿梭,医院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白色的病床和消毒药水浓烈的味道。  相似文献   

17.
回报的方式     
一对法国农民夫妇15岁的儿子得了一种恶性皮肤病,那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夫妇俩借了所有能借到的钱,领着儿子到处去看病。那年冬天,在马塞一家医院里,母亲陪护儿子治疗,儿子睡在病床上,母亲就和衣坐在冰凉的水磨石板上,几十个日日夜夜,她没有安静地睡过一宿觉。母子俩吃的都是从家里带来的面包,大夫们实在看不下去,午餐的时候,总会给他们打来两份牛排,而母亲依旧吃冷面包,把另一份留给儿子晚上吃。后来,儿子的病情不断恶化,医生告诉母亲:“孩子的病治不好了,维持生命需要很多的钱。”母亲回到病房,默默地收拾行李,然后平静地对孩子说:“咱们…  相似文献   

18.
犹如一捧沙     
一个女孩向她的母亲提出了一个问题:"妈妈,我怎样才能把握爱呢?""傻孩子,爱怎么能把握呢?"母亲诧异道。"那爱为什么不能把握呢?"女孩疑惑地追问。母亲听了女孩的问话,温情地笑了笑,然后慢慢地蹲下,从地上捧起一捧沙子,送到女儿面前。女孩发现,那捧沙子在  相似文献   

19.
一位年轻母亲告诉心理医生,自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让她又是学舞蹈又是学钢琴,等孩子上小学时,就花钱把她送到最好的学校,还请了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家教,晚上和周六、周日都排得满满的。结果孩子一上课就打瞌睡,晚上睡觉又翻来覆去睡不着,到医院一检查说是患了神经衰弱症。这位年轻母亲觉得很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神经衰弱呢?  相似文献   

20.
宗尧 《家教指南》2007,(3):19-19
近日在《育儿)报上,看到一篇题为《永远长不大的女孩》的报道,内容是写山东省某市一位中年得女的母亲,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为了全心全意尽到母亲的责任,她“承包”了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的全部生活内容,甚至孩子到了学步的年龄,她也舍不得让孩子使用两条腿,仍然让孩子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致使这个女孩到了37岁其身高、体重、智力、心理等方面,仍停留在4、5岁的幼儿水平,成了永远也长不大的侏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