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17年10月,胡适把他一年来写作的白话诗编成《尝试集》,给钱玄同看,并请他作序。钱玄同和胡适还没见面时,1917年7月,他就对胡适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些新诗提出过意见,说胡适的“白话诗”“犹未能脱尽言的窠臼”。胡适看了钱玄同的批评,给钱玄同复信里说:“此等诤言,最不易得……”所以胡适后来在北京所写的白话诗。就都不用言了。  相似文献   

2.
胡适一生有三多:博士帽多、著作多、笔名多。一、“胡适”一名的来历胡适原名洪骍,这是他的排行名。按“天德锡贞祥,洪恩毓善良”的排行顺序,胡适恰好是“洪”字辈,所以取排行名为洪骍。他以“骍”为笔名于1908年11月24日在《竞业旬报》第34期上发表《对于中国公学风潮之感言》一文。1905年下半年,15岁的胡适在上海私立澄衷学堂读书,国文老师杨千里选用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作教材,向学生讲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道理。胡适选取“适者生存”之“适”为名,以“适之”为表字,并以“适之”为笔名,在《竞业旬报》第5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史上,胡适可能既是一个最对外公开、同时又最严守个人隐私的人。他所蔸集、保存下来的大量的日记、回忆、以及来往信件,就仿佛是他替未来要帮他立传的人先打好了一个模本,在他们要为他立传之先,他已经把那些他不要让人窥密——不管窥淫与否——的隐私,都一一地从他的模本里剔除了。本文有三个主要的论点。第一、胡适的“知识男性的唱和圈”,是了解胡适如何拿捏他的公私之间的分际的关键。第二、胡适对自己的躯体,关注到近于偏执的地步虽然他谨守其恋情的秘密,他对公开暴露自己的躯体却不甚介意。第三、胡适在公私领域里的扮相,可以提供我们一个最特别的视野去分析胡适如何扮演丈夫、男性、以及思想界领袖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中国文化史上,胡适常常被人们视为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这种认识当然并非毫无道理,然而,这只是从一个视角看问题,不够全面。作为现代文化史上的风云人物,胡适充当的井不仅仅是一个旧文化的破坏者,他在文学革命中提出的“八不主义”里,就包含着要求运用新的语言形式(白话)的主张。事实上,胡适的“破”一开始即伴随着“立”,文学革命还在方兴未艾之际,胡适即已把“建设”提到了突出地位,1918年7月,他便开始倡导“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并力图通过创作实践的尝试为新文学提供范例。同样,“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也并不仅仅意味着  相似文献   

5.
“胡适之问”可以表述为:我们何以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在胡适心目中,“像样的大学”有两个最核心的“真义”,即“研究”和“独立”。“胡适之问”是胡适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以西方一流大学为参照,对近代中国大学的质疑和批判,集中反映了他的大学观及其科学与民主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也不失历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试析徽州文化精神在胡适文化心理中的积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是从徽州走出来的,走向了世界,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人,胡适并未对传统文化抱有虚无主义的态度。胡适曾经坦然承认徽州故里的生活经历,浸染的徽州地域文化精神是构成他的思想进程的重要背景,在胡适的文化性格里沉淀了许多活跃的徽州因子,或隐或显于胡适的生活方式里,而且对胡适的学术研究、政治思想、文化心理等都产生了浓厚而广泛的影响。程朱“新儒学”、戴氏“汉学”与徽州商人文化就是徽州文化得以坚实、稳定的两个对立统一的层面,即形而上的精神,形而下的物质力量。本文将从胡适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拣出这儿个积淀在胡适文化性格中徽州文化精神的因子,微观地分析徽州人文精神与胡适文化性格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佚名 《课外阅读》2010,(8):34-34
胡适有二子一女,长子取名祖望,次子思杜。他在《我的儿子》一文里说:做父母的,对子女绝不可居功,绝不可示恩,千万不可把自己看作“放高利贷”的债主,而要彻底解放孩子。所以,他一直主张让孩子过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祖望在苏州读中学,胡适有一封家书给他,对他小小年纪就离开家庭,表示很难过,但是,“我们为你想,离开家庭是最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胡适是中国新诗的创始人。胡适在尝试“白话诗”创作的动机,是为了证明“白话语词”也可以入诗。不过,后来胡适所提出“诗体大解放”的理论实质,却是“打破中国传统诗歌形式”。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之中所列举的众多传统白话诗人的诗歌作品,证明了白话语词可以入诗的观点,同时证伪(而不是证明了)他的“诗体大解放”的诗学主张。胡适不能区别“白话语词入诗”和“诗体大解放”的两种诗学主张的不同学理,源于胡适对于白话概念的模糊认识、以及他对于白话诗概念的两次不同定义。  相似文献   

9.
从1917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到30年代的文学史自述《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胡适关于文学革命的态度有一个转变。胡适在分析五四新文学发生原因的时候,和陈独秀的意见产生了分歧。胡适在他的文学史自述中,淡化了文学革命中“人的文学”这一命题的意义,淡化了近代的白话运动,从而突出了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胡适的文学史自述是“戏台里喝采”,作为一种文学史叙述策略,影响了后来的新文学史写作。  相似文献   

10.
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态度严谨,实事求是;与之相比,胡适弟子苏雪林评《红楼梦》,往往信口雌黄,动辄诅骂,显得粗鲁无知。正因如此,胡适晚年多次严厉而又剀切地批评了她,并教诲她“不轻易写谈《红楼梦》的文章”,认为写这样文章是“平心静气的工夫而不可轻易发脾气的工作”。虽然胡适晚年也说过《红楼梦》“毫无价值”的愤激之言,但从他对苏雪林的批评教诲中,仍可看出他的学术良心和人格风范。而苏雪林在胡适去世后,更无顾忌,出版了《试看红楼梦的真面目》,对《红楼梦》这部名著,极尽诅骂之能事,其学术品格与她的老师胡适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1.
一就一般的史料所言,郁达夫与胡适的交往始于一九二二年“夕阳楼”论争之后,近读中华书局出版的《胡适来往书信选》方知此说是不确切的,实际上早在“文学革命”开始时,他们就有书信联系了。一九一七年胡适、陈独秀等人发动“文学革命”,唤起了一批希望改革,谋求民主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觉悟。当时留学日本的郁达夫就是如此。他对胡适在《文学改良刍  相似文献   

12.
胡适的日记、来往书信,以及北大收藏的相关史料表明:胡适任院长的时间是1932年2月,不是学界一般认为的1931年。胡适对于1930年代北大的中兴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他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是以兼职教授身份为北大帮忙,不愿意在北大正式任职。“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政治环境和北大校务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最终促成了胡适出任北大文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考证是胡适学术生涯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郑少龙在《胡适的古典小说考证》内就胡适考证小说的方法原则,基本情况、考证的特点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在小说考证的方法上,胡适继承了清代乾隆学派的考据法,并积极吸取西方的进化论与实验主义学说,采用了“中西合璧”的方法。胡适花费在我国四大文学名著及《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传统小说上的精力与心血是巨大的,经过考证,他将古典小说分为由“历史演变而来”与“作  相似文献   

14.
胡适曾多次强调杜威思想对他的全面影响,但不少学觉得此言不那么能尽信,对胡适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和掌握了杜威的实验主义,学界迄今仍存争议。综观胡适一生,他不但在哲学方法上把握了杜威思想的基本精神,更像杜威一样希望把哲学从“哲学家的问题”中解放出来,使它变作“一般人的问题”,其主张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改造社会”,尤其是杜威思路的亲切体会和运用。不过,胡适也把他通过严复接受的天演学说的竞争性和破坏性融铸进了他的“杜威方法”,使其更加激进,故其所谓的“杜威方法”恐怕是个集大成。  相似文献   

15.
胡适并非一开始便是“全盘西化”论者,他的文化思想亦有个发展演绎的过程,早期胡适在文化问题上是持“中西汇合论”观点的。胡适主要是通过输入学理和整理国故两个途径来沟通中西文化,从而实现中西汇合、再造文明的目的,在此意义上,整理国故与输入学理都具有更新文化传统、建构新文化的深刻意蕴。但是胡适中西文化观的某些内在缺陷,使得胡适的“中西汇合论”思想发生歧异,进而显示了滑入全盘西化的指向。  相似文献   

16.
胡适在汉族文学语言上的主观唯心论观点,是他的反动思想组成的重要部分之一。我们知道,所谓文学语言,不单是指文艺作品的语言,而且是应用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著作上以至报刊上的书面语言,是在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了的语言。在胡适的言论中,虽然没有明确说出“文学语言”这一术语,但是他采用“文字”、“古文”、“白话”等等说法,实际上就是指“文学语言”而言。而他在这问题上,曾作出了种种荒谬的解说。我们在下文,从四个方面来批判胡适在汉族文学语言上的主观唯心论观点。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上胡适是个人们争议较大的人物。因为他主张向西方学习,有人曾说他是“全盘西化”。然而,当历史的车轮已将我们带到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时代的今天,如果认真玩味胡适先生的文章,尤其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我们便会深深地发出这样的感慨:胡适先生并非是那些人所指的“拿来主义”!他的主旨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他所发出的句句感言是充满理性的呼唤!  相似文献   

18.
胡适在五四时期参与的文学论争主要有两类:新文学建设论争和文化政治论争。新文学建设论争中,胡适以学者的态度、试验的精神倡导“历史的进化的文学观”,创作、理论虽不乏幼稚和欠缺,但推进了整个新文学运动发展,胡适本人也因此暴得大名;在以“问题与主义”之争和“整理国故”论争为代表的文化政治论争中,继续秉持学者作风的胡适却成为新文化的“叛逆”。此间胡适论争角色变化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思想、学术的倒退,而是时政潮流选择的变化,文学和文学论争的标准常常是在文学之外的。  相似文献   

19.
喜谈“方法论”几乎成为胡适学术研究的一个标签,在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研究方法的自觉上,胡适显然更看重后者.在胡适这里,所谓的“科学方法”不单是一套可以具体操作的方法体系,而且指向研究的态度和思路.特别是“历史的态度”可以看作胡适“科学方法”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他看来,以历史演进的观点来考察史实是“科学研究”的不二法门,包括文学批评.其中,最具胡适特色的便是重视“过程论”而非仅仅做“发生学”式的梳理.反观王国维的文学研究则表现出一种“艺术的态度”,这在他们两人互文性的研究中有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20.
胡适的政治思想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同中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反动同盟的集中表现。胡适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言论以及政治活动,充分说明了他政治思想的反动实质。一、胡适的政治主张是改(?)主义的,彻头彻尾是反人民的胡适的反动政治思想,是美国资产阶级反动哲学实用主义(胡适叫做“实验主义”)在政治方面的应用。胡适自己说过:“我谈政治,只是实行我的实验主义。”(胡适:“我的歧路”) 实用主义哲学是主观唯心论的哲学,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相反,它不承认客观世界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