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游思集》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印度诗人、小说家泰戈尔的散文诗集.这本散文诗集里的作品都没有题目,本篇是其第三辑的第一篇.这是一幅神韵飞动的春之彩绘,是一曲热情洋溢的春之赞歌.  相似文献   

2.
秋思,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主题之一。自屈原在《离骚》中发出“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嗟叹起,秋思情绪便在诗人的作品中萦绕不去。几千年来。诗人对这一主题滋生出的无数感慨。使秋恩这一主题凝聚着思索自然之秋和人生之秋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3.
都春月 《教学随笔》2008,(Z2):106-107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是一首咏雪盼春的小诗,构思新巧,饶有意趣,读之耐人寻味。因诗人写的是长安春雪,既为咏雪,又须切中"春"字,所以诗人先从春天的感受落笔。  相似文献   

4.
<正>有哪个人能从小鸭的黄蹼里发现春?当读到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时,我惊叹了;当读到台湾散文家张晓风《春之怀古》中那句——春"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时,我几乎惊呆了。娇嫩而细腻的春,能写入小鸭的黄蹼,这到底是谁的杰作?这不仅仅是苏轼、张晓风的"生花妙笔",乃是自然的神笔  相似文献   

5.
春日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6.
杜甫的《春望》是五言律诗的佳作。诗人眺望真实的自然景物,眺望国家的真实现状,在眺望中流露真实的情感。诗人期望家中平安,期望国泰民安,以及守望着内心之情。《春望》中"望"字统摄全诗,眺望真实之景,期望想念之事,守望内心之情,融情于景,融情于事,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爱国之情和思家之情。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铁岭土生土长的乡土诗人,感动家乡的春天,写出一首质朴,清新的《春》之歌,如北方旷野里吹来一股春风,带着泥土的芬芳,吹在我们的心上。用北方人特有的细腻来描写北方的初春,清爽、自然、质朴、干脆、利落。脱去以往诗人的缠绵,细腻。看似平谈,实则绝不平淡,是作者细心观察生活,用心去体会春的喜悦之作,有着质朴无华的情怀,开创了北方诗人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8.
春是诗人写不尽的主题。面对春天,诗人咏叹、赏惜、感伤别离,春天的季节变换总能引起诗人的无限情思。在古典诗歌中活跃着有关春季变换的五个词,它们是"春归""春回""春去""春来""春到",这五个词的用法有何不同呢?下面重点以唐宋诗词为例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春天的诗韵     
冬的形象是冷酷的,它对春的压制也是可想而知的,当他退位后,春这位诗人,便迫不急待地“纷纷寄出嫩绿的诗稿”。“纷纷”说明诗稿之多。春经过长期酝酿,厚积而薄发的形象已跃然纸上,不过这时春的形象还是显得抽象。为了使它形象化,作者进一步作细致的描绘,芽儿、花儿以及春雨、春风,综们既像是春的朋友,又像是春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也“纷纷”为春之诗帮心,或是润色,或是推敲,其实这也是作者使春的形象进一步物化的方法。当燕子也加入春潮,“季节报”就抓住时机以“整个版面推出‘春之诗’专号”。  这首小诗的作者准确地把握…  相似文献   

10.
<正>春是诗人写不尽的主题。面对春天,诗人咏叹、赏惜、感伤别离,春天的季节变换总能引起诗人的无限情思。在古典诗歌中活跃着有关春季变换的五个词,它们是"春归""春回""春去""春来""春到",这五个词的用法有何不同呢?下面重点以唐宋诗词为例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正>南宋爱国主义词人辛弃疾在《摸鱼儿·更能消》写道:"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此诗抒发诗人心中的惜春之情。春天是美好的,能引发诗人万千感慨,古今中外盼春、咏春、赞春、惜春、伤春的诗句不胜枚举。春风浩荡,阳光明媚,多少人在这美丽的季节里,不负春光,辛勤耕耘;又有多少人荒废春风,虚度光阴。女诗人灯灯  相似文献   

12.
《春晓》(五年制第四册4课),是唐代孟浩然写的一首惜春诗。诗人抓住了春睡刚醒来时的一刹那间的独特感受,从听觉角度着笔,以平易浅近的语言描写了春天的一个侧面,而无边的春光则留给读者自己去猜测、去思考、去联想。此诗美之所在,就在于它的含蓄,但也流露出诗人对春时易尽、春光易逝的一丝淡哀。“春眠不觉晓”,首句平平而起,明白如画,似漫不经意之笔,但却把诗人酣睡一觉到天亮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春夜的静谧,酣睡的香甜,晨起的惬意,跃然纸上,但又余味不尽。诗人兴尽悲生,深深地感受到春时易尽,人生不再。春夜酣睡,乃是春的  相似文献   

13.
诗词荟萃     
这是一首咏春诗。诗人写春,立意不凡,构思新颖,把春天人格化,赋于人的生命和性格,写得颇有风致,富于生活气息和实感。你看,春姑娘“赤脚”“踩着泥泞”“在微笑”,她多天真、浪漫、坚毅、乐观!春姑娘“眼睛里有春水流动”,她多么美!“赤脚”这个常用词用得恰当。诗人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表现出新奇的意趣。这  相似文献   

14.
孙由莹 《现代语文》2013,(11):131-132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古代大诗人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句,抒发了诗人对甘霖恩雨的情感。诗句并无华丽修饰词藻,也无曲折惊心情节,顺其自然地上下承接,寥寥数句即表达出诗人的情感,读起来也十分畅快,不愧为大诗人之作。  相似文献   

15.
正"醉于其中,琐事里也可酿出趣味,痛苦中也可品到甘甜,那心中就自然是‘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浪漫,或又是‘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温润了。"唐代诗人极重色彩之渲染,借以承载喷发的情思和心声。杜甫诗云:"绿垂风折柳,红绽雨肥美。"又云:"红入桃花嫩,春归柳叶新。"色彩起兴,动态承和,如画之泼墨与留白,植绿点红之耕耘,陡起引人眼亮神悦之境。唐代诗人对色彩运用出神入化,缘于人文之开放。唐朝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中外文化的融合已空前,诗人多有七彩纷呈之情怀、放眼世界之物量。而这个时期,山  相似文献   

16.
如何彰显律诗的音韵之美以及古诗用词之妙,是每一次古诗教学时我都反复思量的难题。这次执教的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平仄规范、对仗工稳的七律。全诗用i韵,似诗人在美景面前迷醉的呓语,读来朗朗上口,让人回味无穷,适合用来让学生了解格律诗的一般常识。  相似文献   

17.
<正>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传世代表作《春江花月夜》用"月"这一意象为脉络,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了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一、望月思考的哲人形象分析《春江花月夜》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写,又以月为主体,充分体现了初唐诗歌创作的新趋势,即面向外部世界。初唐诗歌的发展脉络是从宫廷御用的路线转向个人抒情的路线,诗人把一己之情融入普遍性的主题之中。"月"是诗中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有一首著名的《白鹿洞》.诗曰: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这是一首实写诗人自己的读书生活的叙事诗.其第二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尤为著名,是诗人给后人留下的不朽名言,千百年来一直勉励人们,特别是读书人珍惜时间、注重知识积累,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因此,后人也往往将之归为"惜时诗".  相似文献   

19.
郭颖辉 《成才之路》2011,(17):36-36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美是诗人的最高追求,山水之美总是赋予诗人灵感,牵引着诗人走入它的胸怀。  相似文献   

20.
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大致与陈子昂等人同时登上诗坛,他的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不仅以春、江、花、月、夜这动人的美景使人陶醉,更重要的是诗中蕴含的宇宙、生命等人生意识,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