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社会化媒体时代,媒介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我国信息传播环境和舆论生态格局,变革着舆情生成与传播机制.文章系统分析了社会化媒体舆情传播机制,指出共情心理已经成为社会化媒体舆情热点的触发模式之一.社会化媒体基于特定的网络空间关系,存在不同的舆论自净化现象,存在基于网络表达情绪化和非理性的群体极化情形,以及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新型议程设置功能.文章认为,社会化媒体具有独特的舆情生成和传播机制,给网络舆情的研判和社会舆情的治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刘鹤 《今传媒》2021,29(4):124-129
社交媒体已成为网络舆情生成的主要平台,探究社交媒体舆情爆发的机理对妥善应对舆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具体分析了社交媒体环境下舆情形成过程中源发、发酵、扩散、爆发、消散等不同阶段的交互作用,以及最终酿为舆情事件的机理,并根据社交媒体舆情的生成机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从政府治理机制、社交媒体行业自律机制和用户自觉机制三个层面协同治理、疏导社交媒体舆情的策略,为社交媒体舆情的应对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2016年7月23日,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东北虎园内发生一起老虎伤人事故,32岁的女游客赵某中途下车,被老虎拖走并撕咬,其母周某下车营救.该事件造成周某死亡,赵某受伤.事发近三个月后,被八达岭老虎咬伤的赵某终于发声讲述事发经过,并索赔200万元.野生动物园方面回应表示,政府的调查报告很详细,园方没有责任.①该事件在历经4个月的传播过程中,曾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本文通过分析该事件中社交媒体的传播及其影响、次生舆情和网民情绪的非理性表达等舆情传播的新特点,探讨在社交媒体时代以及微博语境下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4.
点对点、点对面的精准互动传播,使微信平台与受众之间的对话具有一种独特的隐蔽性,使得危机信息和舆情的传播在源头上难以过滤和识别,管控难度较大。本文以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机制为例,探讨社交自媒体在危机舆情产生与传播过程中的独特作用,继而探索社交自媒体危机舆情的有效管控路径。  相似文献   

5.
王艺 《新闻界》2012,(1):6-9
微博舆论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日益呈现出舆论场的特征,其舆论生成和传播流程很难用传统的媒体技术参数和研判系数来衡量.本文以“温州动车事故”的微博传播为分析样本,从“新媒介场”、“心理场”、“社会场”三个维度解构微博舆论场的内涵,总结微博舆情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传播属性、情感立场和舆情结构.  相似文献   

6.
随着微信、抖音、微博等自媒体的大规模应用,社会舆论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网络次生舆情成为影响社会舆论传播和突发事件处置的重要支点。在突发事件中,网络次生舆情呈现出社会恐慌情绪高、公众无端猜测多、传播速度快等特征。所以地方政府要从网络次生舆情的传播规律出发,引导网络次生舆情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促使网络次生舆情与官方主流舆论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引入危机管理要素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主题演变规律,为精准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置与动态决策提供新思路.[方法/过程]以特定突发事件的事实文本数据为来源,利用隐含狄利克雷分布主题模型,构建动态主题演化模型,挖掘社交媒体突发事件中的阶段划分与话题,并归纳出舆情危机的构成要素.[结果/结论]以PPRR和4R危机...  相似文献   

8.
严艳璐 《东南传播》2020,(12):68-71
新冠疫情背景下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现实诉求将重大突发事件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研究意义和紧迫性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重大突发事件场景下传播主体呈多元化趋势,主流媒体携手新媒体、社交媒体优化对外传播阵营,舆情信息呈裂变式扩散,国际舆论形势愈加复杂。通过转变中国对外话语叙事思维,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中国故事全球传播,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加持突发事件传播等策略,以达到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目的。传播效果评估反映中国国际传播主体数量少且影响力较低、传播内容吸引力不佳等问题,为改善国际传播策略提供有效建议。因此,未来研究中亟需加强重大突发事件的传播机理与规律等理论创新,不断完善基于新兴科技的传播效果自动评估与智能优化系统,为重大突发事件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吴昊 《今传媒》2020,28(5):54-56
高职校网络舆情具有突发事件为源头、社交媒体为渠道、多级双向为特征的传播规律。相应地,在学校舆情应对中还存在预防不足、应对被动、角色缺位等问题。利用媒介素养教育在大学生媒介意义认知能力、信息评估分析及加工生产意识提升上的功能,可针对存在问题,加强核心群体意见表达的引导、持续做好各阶段舆论管控,并构建全方位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社交媒体时代,人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分享信息,这让突发事件相关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相关舆情也更加复杂。借助新技术报道突发事件,能有效提高传播力与影响力。技术应服务于内容,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安全性,通过积极互动引导不断壮大舆论正能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极易引发公众恐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全面剖析导致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触发的多重因果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采用NCA与fsQCA相融合的方法,选取2020—2022年有关新冠疫情的90个网络舆情事件作为研究材料,基于PSR框架的视角,探究了舆论聚合、传播渠道、权威媒体、公众关注、事件热度、时间跨度、危害程度7个前因条件的要素组态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的影响机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单个因素不构成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机制的必要条件,单个因素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的作用是有限的;挖掘出了9种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机制的条件组态,事件热度、权威媒体、公众关注为核心条件;归纳出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机制的三种理论驱动模式,即事件驱动型、权威主导型、公众诉求型。以期提高政府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精度和效率,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社交媒体时代带来了复杂性进一步加剧的传播新生态.中国体育网络舆情新的传播生态中呈现出与其他类别舆情不一样的传播特征,在深刻理解和认识这些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体育网络舆情的治理路径:构建中国体育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处理好媒体关系以提升议程设置能力、重视和善于发挥体育正面舆情的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的低门槛使得公众在网络场域实现其话语权。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同时显现多元主体,但多元主体带来话语多元,也带来话题偏移和信息变异。尤其是在公共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的舆论纷繁复杂。本文主要就公共突发事件案例分析社交媒体舆情的共性和矫正话语的偏向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时代,突发事件相关的网络舆情对民众影响日益深远。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遵循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建构及时、透明的信息发布制度,建立科学预警机制,运用全媒体联动策略疏导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5,(16):59-64
针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文章介绍了在网络舆情视角下引发"蝴蝶效应"的原因,分析了在网络舆情视角下的演化规律。面向潜伏期、显现期、成长期、演变期、爆发期等演化阶段,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内驱力,最后制订了由预防机制、信息监测机制、信息研判机制、决策管理机制和善后总结机制五部分组成的预警机制,为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在网络舆情视角下规避"蝴蝶效应"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合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社交媒体参与风险传播的程度日益加深,寄生于高校的社交媒体更是在校园舆情的风险生成与风险治理中搅弄风云。以学校冠名的具有强自治权的QQ空间表白墙是一类特殊的社交媒体平台,一方面它是感知风险的吹哨人,发挥监测风险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属于个体化用户,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成为生产风险、传递风险的“滋事者”。校园舆情中风险的规避与化解有赖于校方与QQ空间表白墙所有者的联合治理。  相似文献   

17.
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为社会交往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今,社交媒体在重大舆情事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公众对于信息的获知、传播、讨论都离不开社交媒体。然而在当下的后真相时代中,当舆情事件爆发时,社交媒体中充斥着谣言、诱导与情绪化的表达,社交媒体在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相应产生着负面影响。本文就后真相时代的大背景下,社交媒体在舆情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对社交媒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8.
郝悦冰 《新闻前哨》2023,(12):69-70
在持续稳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与探索高校网络舆情演化机制、科学防范与应对高校网络舆情成为社交媒体时代高校治理体系建设的全新议题。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经历萌发期、爆发期、扩散期三个阶段,在明确各阶段高校网络舆情演化机制后,逐步探索科学高效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可以提升高校治理能力,维护高校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获知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社交媒体中的口碑信息对人们的旅行决策有着重要影响.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主体多元,传播内容以用户自产信息为主,官方推广渗透力不足,旅游目的地品牌声誉风险大增.面对新的传播环境,应广泛联合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创新传播方式,监测相关网络舆情动态,保障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20.
孙琳 《新闻窗》2013,(4):31-32
社交媒体是近几年出现并流行的“热词”,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传播学者安德烈·开普勒和迈克尔·亨莱因对它的定义是“一系列建立在web2.0的技术和意识形态基础上的网络应用,它允许‘用户自己生产内容(UGC)’的创造和交流”。社交媒体的传播建立在社交关系的基础上,同时它拥有更完备的个人信息平台与关系管理系统。这是社交媒体的鲜明特色,也是突发事件和热点舆情中更容易形成舆论压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