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体脸谱     
《青年记者》2021,(4):2-3
8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播出2月18日至2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8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在央视综合频道、农业农村频道首播。该片以政论和纪实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诠释“中国脱贫攻坚战是如何打赢的”这一主题。系列节目《寻找古老的中国》播出2月13日起,央视科教频道《考古公开课》栏目特别制作的系列节目《寻找古老的中国》开播。节目以展示我国近年来取得重大成果的考古项目为主要目的,聚焦国家文物局推出的“考古中国”重大研究工程。  相似文献   

2.
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由中宣传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该片聚焦脱贫攻坚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却没有刻意地煽情和说教,而是以场景化、叙事化的逻辑巧妙展现出脱贫攻坚故事的真实性、生活性,一上线就引发了广泛关注,为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蓝本.  相似文献   

3.
电视系列片《中国农民》的屏幕价值张群力我国荧屏中的专题片脱胎于电视新闻中的专题报告,却兴盛于电视政论片,这就使专题片的屏幕价值在人们心目中由叙事越来越倾向于说理。《望长城》播出以后,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方兴未艾,迅速发展,很快取代了以说理见长的专题片在屏...  相似文献   

4.
2017年《大国外交》《将改革进行到底》《巡视利剑》等电视专题片的播出,大获好评。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在2017第二届中国产经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许强分享了中央电视台近年来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政论纪录片《大国外交》是向党的十九大献礼的重要电视作品。该片真实、生动地记录了近年来中国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开展的一系列外交实践活动,具有高超的表现艺术,在音效的运用、细节的挖掘、故事元素的引入等方面颇有过人之处,极大地增强了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以回顾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发展四十年为题材的长达52分钟的政论专题片《千秋基业》播出后,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观众的好评。该节目在第五届宣传人大制度好新闻评奖中获“特别奖”。笔者作为该片的撰稿人和编导,欣喜之余颇有几分感受。 历史题材的政论专题片以其鲜明的史实性、理论性、指导性活跃在电视屏幕上,在正面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发挥着其他节目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历史题材专题片内容的特殊性,使很多编导在片子的整体把握上感到自由度不大,或就历史谈历史,就现象谈现象,失去了政论的色彩,或简单地讲大道理,给人一种扳起面孔说教的印象。这是困扰历史题材政论专题片的最大难题。怎样摆脱这种困境,使  相似文献   

7.
郭雨丽 《视听》2021,(1):109-110
《香巴拉深处》是由国务院新闻办策划、监制的国家级纪录片,全面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和瑰丽旖旎的藏族地区风光.该片一经播出,好评如潮,在众多人文地理纪录片中脱颖而出.本文主要从该纪录片的视听语言运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以及文化底蕴四个方面评析其创作特色与创新之道,以期为我国同类型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叙事结构与功能、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者等方面的分析,认为专题片采用预叙的方式,以增强叙事的逻辑性;采用概述和场景结合的叙事时距,以增强叙事的层次感;专题片中全知视角与第三人称证人的叙事视角交替使用,则巧妙地隐藏了叙事者的身份,对政论类专题片拍摄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麻恺 《视听纵横》2009,(2):68-70
改革开放30年,对于电视界可以说是一次政论专题片的盛宴,从中央台到省台市台乃至县台,都在制作各种纪念30年的系列专题片政论片,如中央台新近推出的《坐标》《破冰》,上海的《我们的选择》,广东的《新路》等等,都颇具特色。而各家地方台的作品更是汗牛充栋。  相似文献   

10.
由中央文明办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电视专题片《伟大的创造》,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多次了。该片播出后得到领导干部.全国政协常委.大学教授.社科院研究人员和广大观众的好评。作为参加拍摄的主创人员,我们谈谈该片的创作体会。  相似文献   

11.
梁阿龙 《今传媒》2023,(3):88-90
摆脱贫困是世界人民都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贫困的经验总结,对世界人民的脱贫斗争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本文对《摆脱贫困》的宏大视角、叙事结构和视听语言进行了探析,研究了《摆脱贫困》的艺术特点与成功原因,旨在为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打破以往纪录片的宏大叙事结构,以脱贫攻坚中的干部群众为主要对象,传播时代价值观,坚持内容为王、生动鲜活、以情动人,创新节目形式,成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样本。  相似文献   

13.
新创     
《青年记者》2010,(16):2-2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起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最近在北京开拍。该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30秒长度的《人物篇》,将以“中国人”概念打造中国形象,将于国庆前通过BBC、CNN等媒体面向全球播出;另一部分是15分钟专题片《角度篇》,将用于外事活动展示,力图从多角度和广阔视野展示当代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4.
一月下旬,两集电视专题片《世纪之患——新型毒品》(以下简称《世》)在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陆续播出,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响。仅在北京,有关部门就接到了数十个热线电话。随着该片在全国其它省市电视台的播出,由公安部实施的专项严打行动也在有组织地展开。  相似文献   

15.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开创》是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关于纪念央视建台50周年的纪录片,本文从叙事学角度来分析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开创》的叙事策略,着重探讨该片的叙事节奏、叙事角度和叙述技巧,以期展现该片叙事框架背后的价值导向与意义表达。  相似文献   

16.
记录业绩展现形象系列电视片《文明之火──中国出版业的改革发展之路》开拍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出版业改革发展和巨大成就的系列电视专题片《文明之火──中国出版业的改革发展之路》摄制组已组成并于今年6月11日正式开机。该片由《中国出版》杂...  相似文献   

17.
<正>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摄制的大型电视政论片《海西之路》播出后,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该片较好地把握住了福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特质,做到了"见人、见事、见史"。  相似文献   

18.
姜卫东 《新闻窗》2010,(6):48-49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解放贵州60周年,贵州电视台制作了五集电视专题片《在那激情燃烧的年代》,该片播出后,得到了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等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强的反响。  相似文献   

19.
大型文献电视专题片《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自今年1月1日在北京有线广播电视台播出以来,引起强烈社会反响。该片虽然每天只有短短5分钟,但由于全年连续播出,每天一个小故事,形式新颖,立意独特,因此产生了不同寻常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20.
凭借着平民化的视角、故事性叙事方式、诗意化的语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2012年一经播出便迅速走红.该片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固有的传统饮食文化以及蕴含在美食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尽管是以吃为主题,但该片的视角并不仅仅停留在对食材的烹饪技巧上,而是在呈现美食、发掘饮食文化的基础上,从人文角度去解读普通中国百姓的人生百味,引导观众认识理解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变化.该片所彰显的美学魅力和价值,给观众带了极高的审美享受,同样也引发了纪录片美学特征新一轮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