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根本性的生产机制上,大众传媒与传统悲剧文化是难以兼容的,有时甚至是背道而驰的。这是社会体制、文化属性、现代技术在大众媒介身上聚焦的后果之一。本文从信息扩大再生产、个人主义立场的反思性特征、信息的即时传送技术和复制技术等具体问题出发,讨论了大众媒介"去悲剧"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周立春 《东南传播》2012,(11):75-76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状态使公众的信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众媒体。当草根媒介在网络上自由发布信息时,引发媒介恐慌的信源就不再局限于大众媒介。本文主要从信源上探讨引发媒介恐慌的中介因素,旨在证明在去中心化传播时代,媒介恐慌的引发者从单一的大众媒介发展为大众媒介与草根媒介,以期丰富对媒介恐慌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非遗作为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瑰宝,在信息社会当中以更多元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结合非遗影像的代表形式非遗类电视节目,从建构文化记忆实现情感认同、打造媒介仪式构建符号场域、通过创新融合手段延伸传播空间三个方面入手,分析非遗类电视节目的创新特色,以此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强化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牢铸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李超 《东南传播》2021,(7):65-69
出于对结构功能主义、媒介技术决定论以及批判理论等传播学研究方法在分析大众媒介上的不满,雷蒙·威廉斯尝试从技术与文化两个层面来建构自己的大众媒介观.关于大众媒介的起源,他否定技术决定论,而是强调作为文化科技的大众媒介的诞生离不开复杂社会形构,而在大众媒介效果上,他指出不能仅从科技的"高低"而露出某种文化悲观主义.在此基础上,威廉斯提出改造大众媒介的两条路径:在对电视文本分析中提出了"流程"理论;同时倡导改变大众媒介所有权,建立一种民主的传播体制.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现代报刊于19世纪被外国传教士引入,现代意义上的受众也从此诞生。而中国受众的形成和演变与大众媒介的角色息息相关,与传媒体制变迁相关,同时也与中国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的变迁和技术变迁相联系。总的来说,我国大众媒介对受众的认知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6.
卢美宇 《声屏世界》2022,(4):98-100
随着社会生活的加速,人们对短视频媒介也愈加依赖.在媒介文化场域中,不同文化通过争夺话语权来谋求权力,短视频摒弃了宏大统一的叙事话语,以其后现代文化特质,解构了传统媒介叙事体系,释放了大众话语权,改变了传统媒介以精英文化为主导的文化权力格局.短视频通过对主体进行全新的"惯习"建构,使大众深度参与社会文化景观的建构中,加速...  相似文献   

7.
《媒介呈现、生产与文化透析研究——民国〈申报〉征婚广告镜像》(以下简称《媒介呈现、生产与文化透析研究》)一书于2017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选取民国期间《申报》上的征婚广告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发现《申报》征婚广告记录了当时中国个人与社会的诸多信息,蕴含着丰富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涂鸦文化自诞生以来就带有反叛统治意识形态,解构权威的功能.但在进入第二媒介时代后,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涂鸦行为与涂鸦作品所呈现的解构、越轨等革命性的功能在逐渐消散,涂鸦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以游戏和娱乐为目的的文化.涂鸦文化弥漫在大众周围,离大众越来越近,同时却又越走越远.而涂鸦文化之文化功能从解构权威到自我解构的异变,恰是第二媒介时代主体建构、交流方式、传播模式等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粟幸福 《今传媒》2010,18(10):38-40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作者以湘西地区为例从传播渠道、接触频度、内容偏好等三方面分析了大众媒介对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受众精神文化消费的影响。经过分析,得出这样几个结论:电视是当前西部地区农村受众获取各种精神文化消费信息的主要渠道;媒介的接触频度对西部地区农村受众的精神文化消费有一定的影响;媒介内容偏好仍然呈现娱乐>信息>知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郭亚南 《视听》2022,(2):51-53
互联网时代,现代媒介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电视剧的传播方式,尤其是作为"热媒介"的短视频以符合当下信息消费习惯的方式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短视频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方式,还是大众可参与媒介生产的工具,甚至还因其"短"和"直观"的特性成为情绪集中的"发酵桶",让大众从"参与"中寻求情感的"共振".同属于影像媒介的短视频不仅在渠道上...  相似文献   

11.
论手机文化及其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文化是指以移动通信技术为物质技术基础,以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和跨媒介融合为产业依托,以手机媒介为信息传播、社会交往、文化创造与交流的工具,以信息服务和文化内容创造、生产、传播和消费为主要内容,随着手机的普及应用而形成的一种流动的大众媒介文化生活样式.在构成上,手机文化是由手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层面联结融合所构成的文化形态.综合地认识和把握手机文化现象,有利于推动手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媒介与女性关系进行深入观察,透过一些可见的议题和现象,以及不可见的社会深层机制与缘由,对当代纷繁复杂的中国媒介与女性景观进行学术层面的系统梳理.作者认为当前中国的媒介与女性关系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可见的呈现:媒介成为性别议题呈现的主要场域”、“可见的推动:媒介成为为女性赋权的利器”、“不可见的制造:消费文化与传统性别文化结盟”、“不可见的缘由:理论研究与媒介现实错位”.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初被命名的茶马古道,最初还只是作为田野考察和文化研究的对象,只在少数学术期刊上争鸣讨论.伴随最近二十年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大众媒介技术广泛普及、人民生活消费形态变迁,茶马古道已经成为一种既富含大有可为的经济利益又蕴含着人文精神传播价值的“文化符号”,关于它的种种神迹魅力在各种媒介中以文字、图片、影像等等方式传播,呈现的角度和形态不一而足.①此文以2004年的纪录电影《德拉姆》和2008年日本NHK和韩国KBS联合制作发行的电视纪录片《茶马古道》为例,综合分析电影和电视两种媒介在茶马古道的呈现形态、传播特征上的差异,从而为茶马古道的影像传播提供一些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媒介社会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化社会的今天,以大众媒介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对传统农耕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并且使其逐渐脱离农耕社会的文化土壤。但大众媒介又是传统农耕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各种农耕文明的民俗文化经过文字、音频、视频等现代媒介的加工处理得以重新展示,这不仅传承了传统的农耕文化,而且开掘了这些文化的商业价值,起到了很好的展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如果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那么媒介素养就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以及使用信息技术来制作传播信息的能力。概言之,即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媒介资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黎杰 《新闻界》2004,(2):42-42
传统看法认为,媒介事件由大众传媒制造,但在马加爵事件中,国家权力的积极介入使媒介事件呈现全新面貌。本文旨在通过受众最初接收信息和接收落网信息的传播渠道比较,推断国家权力对此次事件的预先介入以及事件发展过程中大众媒介的强势传播效果,从而论证马加爵事件是一个特殊的媒介事件——国家权力和媒介效力整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惠悲荷 《青年记者》2016,(29):82-83
体育摄影作为媒介体育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反映着所处时代的总体特征;另一方面承载着同期的社会个体乃至国家文化身份的确认、传承与更新.从1992年的“红山口会议”到2000年北京奥申委再次申奥,这一时段国际体育传播模式初步呈现媒介融合的趋势,体育传播也逐步成为国家主要的文化宣传工具之一和重要的大众媒介呈现.  相似文献   

18.
基于传统大众媒介时代的背景,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曾对大众文化做过深入的探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其媒介本身特性、传播方式、传播过程都迥异于传统大众媒介,那么数字媒介对大众文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忠于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研究的立场,以探在新媒介时代下的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回归文化特质后的新生,还是一种比传统大众媒介时代下的大众文化更为愈演愈烈的非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大众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德育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大众媒介给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心理和行为模式带来强烈冲击的同时,社会也可以利用大众媒介对公众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一个媒介化的社会应当从提升大众媒介的公信力、加强媒介文化内的议程设置和开展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等多个方面来发挥大众媒介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20.
张丽  徐志武 《传媒》2015,(12):30-32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大众期刊逐渐与其他媒介相融合.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尼克森(Andrew Nachison)认为,媒介融合的实质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在战略上、操作上、文化上的联盟”.大众期刊,主要指面向广大群众,不以学科、职业或者知识层次来区分读者的期刊,它们往往与个人生活以及兴趣爱好密切相关.所谓大众期刊整合是指它根据特定的功能定位,对各个相对独立的信息资源系统中的信息对象进行选择、整理、加工、优化,重新组织合成功能完备、内容完整的新的内容资源体系,同时提供统一检索和处理机制使这些资源无缝集成、应用提升、物理分散和逻辑集中,并成功接入大众期刊已有的或新建的数据信息系统或应用软件中.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大众期刊的整合策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