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幼儿园里“小帮手”现象很常见,我们经常会看到老师请班上个别小朋友帮忙做事情,幼儿都很乐意做老师的“小帮手”。那么,是不是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就不值得关注了呢?当然不是。正是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才更加引发我们去探讨它,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在这一现象中,教师是怎么想的,孩子又是出于怎样的一种心理……下面,我们通过案例进行解析,以便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一、案例描述【案例1】某大班,老师对一名幼儿说:“果果,你坐到前面来看,谁坐得好,就让他玩游戏。”被老师点到名的小女孩立刻离开座位,走到全班幼儿的面前…  相似文献   

2.
女儿真真很多次问我:“妈妈,为什么总是某某小朋友能做老师的小帮手呀?”一开始我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总是随口安慰她:“只要你表现好,做个好孩子,老师很快就会请你做小帮手的。”可是,一段时间之后,女儿热切的上进心慢慢冷却,转而失望,甚至开始自我否定,因为老师始终没有请她做小帮手。这件事让我联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几乎每个老师都会有比较偏爱的孩子,而内向的我恰恰属于那种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所以女儿的心情我很能理解。于是,我找机会向老师了解情况。我问她:“你一般会请什么样的孩子做你的小  相似文献   

3.
李清卿 《辅导员》2009,(17):I0007-I0007
这学期,我们班来了一位实习老师“田老师”。她二十多岁,长得很漂亮。崔老师在前面讲课时,田老师就在后面认真地做笔记,我们班上每个同学都很喜欢她。  相似文献   

4.
娃娃先生     
杨军  纪琨  蓝天  宋书源 《小学生》2005,(5):19-19
我们班的“活跃”在学校是出了名的,同学们思维“活跃”,纪律也“活跃”,弄得师生关系很紧张。是老师不理解我们,还是我们不理解老师?为了寻找答案,我们四个人决定到幼儿园去体验当老师的感觉,做一回娃娃先生。  相似文献   

5.
一、创设情境。教《做妈妈的小帮手》一课,我将课后练习中的是非题拍成录像片。在新课之前让学生观看录像后问:‘你认为珊珊和小宇在家里的态度对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相机设问:‘是呀,那么在家里我们应该怎样做才对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做妈妈的小帮手》这一课。 二、实物演示。如教《珍惜劳动成果》,先出示几种实物:小玩具、铅笔、红领巾、纸等,让学生观察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些东西都是人们的劳动成果。接着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劳动成果  相似文献   

6.
从失落、困惑到清醒、充实,杨浦高级中学陈爱平老师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这一大家关心的问题。这篇来自教坛第一线的演讲稿,很值得我们从事心灵工作的老师们读一读。希望针对“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拿牛奶     
女儿自进入小班下学期以来,“自己的事自己做”“当妈妈的小帮手”之类的话时常从小嘴中冒出来,给我们做父母的带来阵阵兴奋。 星期天早上,女儿说:“我要自己去拿牛奶!”这再一次让我惊喜。孩子接过装着两个空瓶的小篮子,在我们的叮嘱声中,她冲我们说  相似文献   

8.
小时候,我做过许多有趣的游戏,最难忘的便是“袋鼠蹦”。那时我上二年级。有一次上活动课,老师拿来四个麻袋,说:“这节课我们来做袋鼠蹦的游戏。”说完便拿起其中一个麻袋,把双脚伸进袋里站稳,双手捻着袋口,用力一蹦,身子稳稳地立在地上。老师蹦跳的样子很像袋鼠,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也疯狂”,怎么样,心动了吧?是不是也想马上去做做“袋鼠蹦”呢?老师把我们分成四队,游戏开始了。有的同学双脚刚站进袋里,双手用力一提袋口,一不小心坐进了麻袋;有的前脚站进袋里,后脚刚一离地便被绊倒在地;还有的刚提脚想往袋里站…  相似文献   

9.
今天,我们班级里要模拟一次开学典礼,由我们同学演“校长”和“学生代表”,我们的张老师做“教导主任”给我们做一次学习动员。我们觉得很好玩,特别感兴趣。典礼开始了。首先,由“校长”和“学生代表”上台发表演讲。同学们纷纷鼓掌。接下来,我们“教导主任”张老师上台给同学们做学习动员。她走上讲台,没说什么话,只是说要请一个同学和她一起做“实验游戏”。陈庆重先被请上了台。张老师递给了他一个盛了一点水的瓶子,让他用瓶子做出三个不同的动作。“横着,竖着,斜着。”陈庆重一边对答如流一边做着动作。“再做出三个动作,不…  相似文献   

10.
我们已不是懒懒散散的“小太阳”了,我们是爸爸妈妈的小帮手,我们已不是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了,我们要做掌勺的“大厨师”!因此,我班与六(1)班联合举行了一次烹饪大赛,比赛就在学校食堂举行。哈哈,这下我们可以大显身手了!  相似文献   

11.
“班主任做得好,学生一生难忘,做得不好,学生终生遗憾。”我们常常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两年前,有位老师和我们说过一件事,他受远方朋友的委托给一位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按她父母的意向,叫她填报师范专业比较理想,但总是动员不了她,她说:“只要不当老师,什么我都可以报。”问她为何不想当老师,她笑着说:“看到我们班主任做工作那么辛苦,背后许多学生还恨他,想到这我们就不想当老师了。”这件事对我们触动很大,深感做班主任工作责任重大,班主任的言行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如何在做班主任工作中减少学生的“恨”,如何使学生对老师的“恨”转变为“钦敬”,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认为可以从改变我们工作的方式方法,从“以人为本”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不过如此     
“原以为这次考试,我这科肯定很理想,原来也不过如此,竟还有61、60分,甚至不及格……”美学老师拿着期中考试成绩单,站在讲台上“控诉”着,脸上燃烧着熊熊的火焰。是的,不过如此。因为你辛辛苦苦指出的“重点”题目,我们几个“弱智”的“差等生”没有按要求去做,只是按照往日的复习方法,去复习课本,没有紧抓指导书,甚至你的重点题目。我们没有达到85分以上,这辜负了你的希望,也使你失去了奖金。老师,请原谅我们几位“差生”,好吗?老师,那些“尖子生”达到了优秀,也达到了你的心愿。因为他们按你的要求去做了,付出…  相似文献   

13.
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想一想你做过哪些游戏,选择让你最高兴的一次游戏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写清楚游戏的名称,游戏的过程;重点写一写游戏怎么有趣、好玩,比如发生在游戏过程中的有趣的事情等,还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注意把句子写通顺,不写错别字。今天下午的游戏课,老师带我们到操场上做了一次有趣的“反口令”游戏。首先,老师宣布游戏规则。“反口令”关键是一个“反”字,老师喊出一个口令,我们得做出相反的动作来。说着,老师带我们先来了个模拟试验。老师喊:“站起!”大伙儿一溜儿都很敏捷地蹲下。老师见了,笑着说:“行啊!…  相似文献   

14.
《广西教育》2007,(5A):7-7
王凌老师是南京市建邺区教研室的特级教师。他在市南湖二小兼课的班上有个学生,作业总是少做或是不做,老师一问起来,她就把头一低,说:“我忘记带了。”明知道她是没做,但王凌老师不当面揭穿,而是说:“明天补交吧。”上数学课的时候,他就注意观察这个学生。“我发现她上课发言,这就是闪光点啊!这就要立刻表扬!”于是在课堂上,这个经常被老师批评的学生得到了王凌老师的热情赞扬:“这位同学真不错,反应快,说明你很聪明!”下课时,王凌老师走到这个学生跟前,  相似文献   

15.
“这道题目你为什么不做?什么?不会做,不会做你为什么不问老师?如果你不想问老师的话,为什么不去问同学呢?”作为老师的你听到这些话会觉得很耳熟吧,可能你在训斥学生的时候也经常这样说,但最近,我和我们班的任课老师再也不用说这些话了。怎么回事呢?原来我们班多了一个快乐(来)问吧。  相似文献   

16.
他的作品何以总能获得国家级大奖?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有一个坚定的理想信念:做事情要做就做到最好,要干就拿出精品。这就是:  跟程原生老师工作了3年,也学习了3年。一直欣赏他的才华和干练,一直慨叹自己总也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是自己太笨,而是程老师的步伐实在太快太紧张,弄得我们一干弟子总是“望尘莫及”。  别人尽百分之百的心,我们就要尽百分之二百  程老师是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田野》栏目的编导,几乎与栏目名差不多,程老师长得很“农”,一点儿都不洋气。他又黑又瘦,戴着副老式带框的近视眼镜,由…  相似文献   

17.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比如对于某类数学题,看书上的解答可能一看就懂,听老师的讲解可能一听就会,然而一动笔测试可能一做就错……学习仿佛陷入“一看就懂、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怪圈之中。此即通常所说的“眼高手低”现象。那么,我们如何科学地认识学习上的“眼高手低”现象呢?  相似文献   

18.
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家访 ,一位平凡的母亲给我的感动让我体会到了身为幼儿教师的幸福……那天 ,去马啸林小朋友家家访时 ,他的母亲谈起了这样一件事 :一次 ,她去幼儿园接孩子 ,孩子跑过来不高兴地说 :“刚才我和许多小朋友一起帮老师摆放小椅子 ,老师表扬了他们 ,却没有表扬我。”看着自尊心极强的儿子 ,母亲本想安慰他几句 ,可她却对孩子说 :“这是你应该做的事呀!你瞧 ,老师多辛苦 ,你当了老师的小帮手了 ,你应该高兴啊!”母亲的一句话马上令孩子开心了起来。从那以后 ,孩子每天都会向妈妈“汇报” :我又能帮老师做哪些事了。听了这番话…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三年级“可能性”一课时,面对“箱子里的白球和黄球的数量一样多”,学生很容易猜出“摸出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一样大”这一结论,这时还有必要做实验吗?如果做,又很容易出现实验操作结果与猜测结果不一致的情况,这时该怎么办?于是有人认为该做实验,而有人认为没必要做。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以下几位老师不仅分析了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阐述了做或不做的理由,而且还指出了自己认为合适的做法。他们的观点和做法虽不尽一致,但他们从不同角度的分析,也许会对您处理此类问题有启发。  相似文献   

20.
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我时常去兄弟学校听课,在这期间,有一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的注意和思索。那就是每每与学生谈话时,总会听到他们说:“这是我们老师说的。”“我们老师说是这样。”很少有学生说“我觉得……”“我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