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名历史学家、学家李敖在凤凰卫视中台开讲“李敖有话说”栏目。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论人言事,言必有据。他当场出示过很多资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档案原件或复制件,有些甚至是孤本。  相似文献   

2.
2004年3月8日,李敖加盟香港凤凰卫视主持《李敖有话说》。“敖乐配”标志着李敖符号和凤凰卫视媒体组合的新符号的诞生。罗兰·巴尔特早已发现了符号二层组合衍生新意义的奥秘:带有原来意义的事物和相关元素重新组合后,会产生更加丰富的意义,而原来的意义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以保留或者转化的方式部分甚至全部存在。所以,李敖符号和风凰卫视符号的组合,是一次多种意义被激活的组合,而这种组合进而产生了新的意义和巨大影响。从书中李敖到电视李敖,李敖符号具有的内涵不断膨胀和扩张。“电视表演家”和单人脱口秀天才等新美誉;中式服装等新造…  相似文献   

3.
去年从书摊上买了一册《李敖评传》(董大中著,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出版)。这也许是出自祖国大陆作者之手的第一部李敖传记。但是读了这个《李敖评传》,我觉得有一些问题值得提出来讨论。例如“取材”,正如作者所说,材料主要是来自三本书:“《李敖自传与回忆》、《李敖回忆录》以及《李敖快意恩仇录》。”撰写一个人的传记,尤其是评传,仅凭传主个人的“自传”,似乎有“模拟”  相似文献   

4.
李敖的作品最早在大陆出版的,是《李敖的情诗》、《李敖的情话》,给人的印象是一个花心肠的文人,好在两书文字上颇有可观之处。我最初知道李敖这一号人物,时间更早一些,是1986年在一本短命的校园刊物《复旦风》上看到大三学生顾刚(参加过  相似文献   

5.
品牌创造与栏目化操作的基本元素和规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丹 《声屏世界》2002,(2):15-17
中国电视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走过了三个阶段,即节目化阶段、栏目化阶段、频道化阶段。电视的栏目化操作是时下一个大的趋势,而栏目化操作其实只是一个中期阶段。大家都在做栏目,可是应该如何去做?如何去突破它?有关栏目操作的规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探讨的。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电视运作形态基本上是节目化阶段,还不存在栏目操作的概念,如《望长城》《话说长江》《话说运河》都是节目,不是栏目。节目化操作时期,是以制作人为核心的时期,适合中国电视发展的初级阶段。从节目化阶段逐渐进入到整齐划一,有固定时长播出的栏…  相似文献   

6.
港澳台之窗     
再见李敖侠骨柔情的又一力作《李敖快意思仇录》最近出版 台湾金石堂《出版情报》今年9月号在“焦点读物”栏发表该刊主编彭世珍一文,介绍由商周出版公司最近出版的《李敖快意恩仇录》。文章说,看过《李敖回忆录》的读者对于书中李敖坦白的自述,应该都记忆犹新,他要骂即骂,要褒即褒的行事风格,让人读来畅快淋漓。但是作为批评家,30万字的《李敖回忆录》实不足  相似文献   

7.
李敖的神州文化之旅喧腾了几多时日,终于渐次平静下来。其间,好几家报社记者打电话来询问对李敖大陆之行的看法,因为我在2005年上半年出过一本《与李敖打官司》的书。这本书透过二十多年前台湾《文星》杂志老板萧孟能与李敖的一场财产官司,向大陆  相似文献   

8.
我离休了,好逛书店,想买点好书读。 最近,我在书店里发现一套《文人妙语系列丛书》(共6册,140余万字),便抽出其中两本《李敖狂语》、《柏杨奇语》读了起来。《李敖狂语》前言中写道:“近十余年,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增多,李敖的作品也流入大陆,数家出版社竞相出版他的著作,青年们争抢、争看这位狂人的作品。为了帮助人们全面、系统地了解和透视李敖,我们从李敖作品中撷取反映他思想的语粹,让人们一睹他文章的风采。狂人狂语,窥斑见  相似文献   

9.
《说案》栏目是陕西电视台公共政法频道在2004年推出的一档栏目,栏目样态为主持人以说为基本形式向观众讲案例故事。案例为从外台交流购买的精彩节目素材,主持人持方言。《说案》栏目推出的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就摆在制作者面前:什么是《说案》栏目的核心价值?《说案》该说什么?怎么说?  相似文献   

10.
《人民日报》为什么要推出这一栏目?该怎么看待这一栏目的价值和意义?当下的舆论场对主流媒体又有哪些新的考验?今年1月27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推出全新栏目《求证》。截至2月底,已经刊出6篇报道:《郑东新区是不是空城》、《钱云会之死——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宫小村调查——残害儿童硫酸泼脸不是事实》、《用工真的很荒吗?》、《网上热议上海一些居民1月电费翻番——电费为什么有变化》、《汉中天然气——强行收购还是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余智红 《新闻传播》2010,(6):102-102
一、纪录片兴衰之路在中国人的心中,纪录片并不陌生。随着上个世纪《丝绸之路》、《话说长江》、《龙脊》等一批优秀纪录片创下的收视狂潮,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纪录片栏目的昙花一现和前仆后继,中国的纪录片成长之路也越来越迷茫。  相似文献   

12.
沈爱华 《视听界》2000,(1):13-14,39
1999年,常州广播电视报实行改版,一年来,报纸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常州广播电视报改版后,头版以杂志型的格局给人以“夺目”的视觉冲击,24个版面以强大的信息量满足读者多种需要《视点》、《影视广角》、《生活》、《话说常州》、《百姓故事》等重点栏目的推出。给酝酿已久的  相似文献   

13.
1995年2月26日,星期日,台北六福客栈。今天,台北《民生报)、《联合报》分别以“两岸怪才相见欢”和“四川鬼才碰上台湾怪才”的醒目标题,刊出了我与李敖会见的消息及合影照片。李敖:台湾著名学者,杂文家。精通文史,学贯中西,谈古论今,惊世骇俗,反传统,反封建,骂暴政,骂时弊,呼吁政治民主,鼓吹言论自由,道人之未道,成一家之言,其书屡遭查禁,其人两次入狱。他公开自称:“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口气之狂,史无前例,后世难再。我在大陆读过他的杂文选集《传统下的独白》、《独白下的传统》、《千秋功罪》,对此公心仪已久。这  相似文献   

14.
新千年浙江卫视打造的《新闻现场》和2002年7月江苏卫视精心开发的《江苏新时空》,为省级电视台新闻节目形态的发展开启了追求新境界的大门。这两档栏目从开播到现在,各自在省内打出了名气,不仅得到了当地观众的认可,甚至在其他省份也吸引了不少“眼球”。一、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秘诀”在于敢于以独特的方式做出别人认为不可完成的任务1.特立独行,深化“新闻立台”观念,加大新闻节目投入《江苏新时空》以新颖的编排追求信息场效应,整个节目由板块组接而成,板块之间长短搭配,既各具特色,又互相关联。而总主持人总串、评点,新闻主播及资讯主持人轮流主持播报的报道形式,既可避免众多栏目片头和栏目名称给观众带来的混乱,又能使整个新闻板块形成气韵流畅的视觉感受。另外,《江苏新时空》还特设“今日开奖”栏目,每晚节目结束前,公布昨日好新闻,最佳信息员以及幸运观众名单。从时间段到内容的设置和体现媒体与观众的互动性,加强人际传播的亲和力等,江苏卫视可以说是特立独行,在全国省级卫视台里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他们在大众黄金时间体现大众化,这也顺应了全球传播业态的大潮。为了打造好《江苏新时空》这档“另类”新闻,江苏广电总台可谓下了大本儿,以超常规的大手笔投入...  相似文献   

15.
《李敖档案》窦应泰编著九州出版社2005年9月书中80%主体内容为李敖自述。本书以档案、述评、自述、纪事、语录等素材形式,从政治李敖、文章李敖、情感李敖、争讼李敖、炼狱李敖、生活李敖六个视角解读李敖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书中配有200多幅李敖照片、签名、印章、名片及大量珍贵的背景图片,首次公布了李敖的写真照片,是李敖授权的内容最为全面的个人传记类图书。选题点评:大才子李敖笑傲台湾文坛五十余年,学贯中西,桀骜不训,两度入狱,抗志不屈,一身傲气,极富个性。李敖多年来“反独促统”,自称是真正的红色作家。作为一个多产作家,他博…  相似文献   

16.
《新闻30分》栏目,是中央电视台在1995年4月在原来的《午间新闻》基础上改版推出的一个新的消息类栏目。这个栏目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声誉鹊起,创办当年就被评为中央电视台十大名牌栏目之一。 据中央电视调查咨询中心收视率调查统计,《新闻30分》收视率稳步上升,在南方一些地方,其收视状况超过港台地区电视台节目,成为我国白天最受群众欢迎的节目之一。 《新闻30分》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的又一块试验田,给我们以许多有益的启示。如果说,中央电视台1993年推出的《东方时空》、1994年推出的《焦点访谈》是在电视新闻专题与电视新闻评论上做出了成功的探索;那么,《新闻30分》则是主攻消息,在这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 一、抢时效,发挥消息灵活快捷的特性 《新闻30分》实际上是中央台滚动新闻的一次,每天中午12点播出,它的内容是以反映前日午后到今日午前发生的新闻为主。目前我国电视新闻采访队伍在这一时段抢发新闻的意识十分薄弱,尤其,前天夜里发生的消息,常常不能最快地  相似文献   

17.
《大观周刊》2010,(38):20-20
近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李敖之子李戡新书《李戡戡乱记》。两大名嘴李敖、陈文茜齐齐助阵。在正文开始之前,不仅有父亲李敖长这两万字的导读,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1996,(2)
街谈巷议话兴陕──读陕西日报副刊“话说陕西人”专栏《陕西日报》副刊近几年来设立了不少反映时代生活和现实问题的栏目,如描绘改革开放和科技、农业第一线的报告文学征文、散文征文和杂文征文,在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弘扬主旋律方面,做了很多有成效的努力。这次《陕...  相似文献   

19.
始终与时代同行从《东方之子》看人物节目成功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朝夕 《传媒》2004,(9):52-53
10年前,中央电视台一批不甘平庸,怀有理想的年轻人决心闯出一片天地,在清晨一个不为人注意的时段里让《东方时空》这个崭新的栏目在中国电视界争得了一席之地.当时的《东方时空》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方时空》独特的电视理念--真诚面对观众.其中的子栏目《东方之子》关注时代变革、社会进程中人的命运起伏,关注新闻事件中的人物,通过与人物的对话进入人的内心深处,向观众呈现一个个个体的独特经历、心灵感受,从而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2005年9月19日下午,70岁的中国台北地区学者李敖先生乘飞机抵达北京。这是李敖阔别大陆56年后首次返回故里。有人用“才、智、流、狂、俗、诙、忠”来概括李敖的七大特点。第一特点是才:学问杂而广。作为学者,李敖的学问很杂,很广。李敖熬在监狱里还苦读《资治通鉴》,据说他在读中学时就已有藏书500多本,16岁时投给杂志社的稿件,就包括《毋忘在莒的出处》、《行李考》等艰涩的文章,可见其涉猎之广。40岁时,李敖曾自夸说,40岁以下的台湾人没人能够比他读书多。第二特点是智:嘴巴不饶人。才是后天的东西,智是讲反应。李敖性格中好斗的因素,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