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和美是淮安市淮海路小学追求的目标。和美即和谐、尚美,和是核心,美是特色。我校总结反思60多年的发展历程,借鉴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和的思想,提出构建和美文化,实施和美教育的办  相似文献   

2.
淮安市淮海路小学是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和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学校一直倡导"构建和美文化,实施和美教育"的办学理念,追求"和衷共济,志在臻美"的教育境界,被《人民教育》杂志社列为全国和美教育联盟理事学校。近年来,学校以研发、实施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为抓手,从德育、阅读、社团、健康等四个方  相似文献   

3.
我校实施和美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是结合学校的发展历史和特色学科提炼出来的,将"和美"教育理念诠释为"和在自然,美在创造"。和美教育核心理念为"正心至和,励行尚美",即要求我们端正心性,滋养心灵;勉励行为,求真尚美;和美做人,踏实做事;快乐体验,和谐成长。这一理念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及开拓创新的新课程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曹金贵 《江苏教育》2011,(10):58-59
“和美”是淮安市淮海路小学追求的目标。“和美”即和谐、尚美.“和”是核心,“美”是特色。我校总结反思60多年的发展历程.借鉴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和”的思想,提出“构建和美文化.实施和美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和美”特色为中心,着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德育文化、课堂文化、艺术文化、书香文化等,力求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人文素养。努力培养具有民族气质且素质全面的面向世界的未来人才。  相似文献   

5.
孔文东 《海南教育》2014,(12):13-14
培养"和谐发展、各美其美"的阳光少年,形成"和在自然、美在卓越"的和美文化,是我们深圳市滨河小学办学的主要目标。开发、建设好校本课程,是我校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有特色的学校文化的基础,更是"和美教育"理念的核心体现。我校在和美校本课程的体系完善、推进和美校园文化的建设上。  相似文献   

6.
易晓明 《广西教育》2014,(25):48-48
正"和美"即和谐、尚美之意,"和美"的教育理念是以"和"为"贵",以"真"为"美",培养学生具备正心、求真、向善、尚美的品质。下面,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说明如何以"和美"文化为主阵地,学习"和美",研究"和美",践行"和美",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和美文化。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的同时,探索了一系列既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又具有学校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素养。一、明确办学理念,探索校本课程建设之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  相似文献   

7.
2007年,湖北省水果湖第一中学校长赵洪武深入调研,集思广益,提出"和美教育"模式,倡导诚信立校,文化兴校,质量强校."和美教育"模式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是:公平、和谐、自由、健康.构建和美校园,实施和美教育,实现教育理想,就是要创建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和美文化"是"和美教育"模式的基础,其精髓是和谐、尚美."和美文化"的培植,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春江中心小学以"享受如春教育,培育有根新人"为办学理念,积极构建"如春教育"文化,追求发展儿童个性的多元化教育,围绕"植根的环境文化、滋养的管理文化、生机的课程文化、生长的教学文化、多彩的评价文化"开展研究,精心打造"如春教育",让儿童的生命自由舒展。  相似文献   

9.
高师院校必须突出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是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需要,也是师生教育生命成长的需要。安庆师范学院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深入开展"读书工程、研究工程、教改工程、文化工程",创建"文化育人"的"软环境";构建人文、科学、艺术通识教育平台,弘扬地域文化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教育,突出文化素质教育先进典型的示范与放大作用,建立"双进"平台、实施顶岗支教,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生命质量,不断探索教师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努力追求现代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和谐文化,是指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近几年,我校立足实际,选择"和谐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特色,学校各项工作实现了新的跨越。 以学生家长需求确定学校特色 我校地处农村,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农村初中。全乡经济水平较高,家长大部分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关注相对较少,有的对孩子期望不高。提高区域人口整体素质,培养合格公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于是,学校本着"团结、合作、共赢"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易晓明 《教育》2015,(2):63
"和美"即和谐、尚美之意,"和美"的教育理念是以"和"为"贵",以"真"为"美",培养学生具备正心、求真、向善、尚美的品质。下面,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说明如何以"和美"文化为核心,构建出具有学校特色的和美文化,开发校本课程,进而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素养。明确办学理念,探索校本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该纲要明确了校本课程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课程的开发指明了方向。课程是教育理念的载体,学校以  相似文献   

12.
孔文东 《海南教育》2014,(16):44-45
一、"和美课堂"的特质体现"和美课堂"的主旨在于塑造优美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情感、审美教育入手,提供资助学习的空间,创设富有审美情趣的教育活动,构建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让孩子在充满安全感和愉悦感的活动中,自由快乐地成长。在"和美课堂"的建设上,要体现如下四方面的特质:1.和谐。"和美课堂"首先是和谐的课堂。所谓"和谐",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相似文献   

13.
地域特色文化与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价值指向和目标追求。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价值和以文化人功能,是实现“以文增职”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以职促信”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地域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广东地域文化为例,地域特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应搭建文化载体,整合文化资源;拓展教育渠道,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构建长效机制,全面增强学生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4.
《江苏教育研究》2013,(10):F0003-F0003
淮安市淮海路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桃李满园、享有盛誉的省级实验小学。近年来。学校在构建和美文化,实施和美教育的进程中,提出“激发无限潜能,助力和美人生”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基础扎实,让每一个学生习惯良好,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长”的目标。追求“和谐、尚美”的教学风格,努力构建“和美”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天津市和平区第二十中学附属小学最初是天津市国民中心小学,创办于1948年,学校秉承"做事认真、待人真诚、谦虚勤奋、朴实善良"的校风,以"关注人、尊重人、成就人"为办学理念,以"打造学生喜爱、家长信赖、社会认可的,有特色的精品校"为办学宗旨,形成了"构建‘求精文化’,走‘小学校办大教育’"的办学特色,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中国教育报》、《中国小学教育》、  相似文献   

16.
构建符合学校特征又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教育的担当。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秉承学校创办人张謇的教育思想,努力构建学校"和爱文化",并将艺术教育作为推进学校"和爱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在可触可感的艺术教育濡染中,"和爱文化"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7.
翁海丰 《文教资料》2011,(26):129-130
本文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德育实践经验,探讨构建生活教育特色的德育机制问题,重点阐述如何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着手营造校园主题文化和优化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18.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努力构建"前瞻型的观念文化";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主线,努力构建"民主型的制度文化";以积极推进新课程为重点,努力构建"智慧型的课堂文化";以精致高效管理为抓手,努力构建"和谐型的环境文化";以全面提升质量为目标,努力构建"生态型的特色文化"。在此基础上达到学校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使学校成为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的特色学校。  相似文献   

19.
文化能汇聚无穷的力量,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我校以美术教育为特色,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术教育至高境界,用"美"指引和深化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在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之下,以美术教育指引文化建设,举全校之力,凝合作智慧,描绘出一幅艺韵流彩、优美隽永的文化画卷。  相似文献   

20.
以公益创业学和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阐明公益创业教育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提出以顶层设计和组织机构建立为先导,以师资建设和"三自一体"创业实践活动为重点,以创业文化和"五力合一"协同支持为两翼,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公益创业教育模式,为高职院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