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教材解读《人类的老师》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结构清晰,首尾呼应,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老师,向自然学习的过程。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获取知识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二、目标预设文,概括课文3、4、5自然段段意。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相似文献   

2.
"捏鸡蛋"的启示【案例】捏鸡蛋《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科技小品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老师、向自然界学习的收获。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起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3.
李吉林老师是教坛的一棵不老松。上世纪80年代,全省掀起"学李"、"推李"热潮,将近30年过去了,李老师迈入古稀之年,她的教育生长力却依然非常强劲、旺盛。2011年,她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人物",此一殊荣更是成就和彰显了这棵"不老松"的生命精彩。江苏省教育厅要求各地、各校和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向李吉林老师学习,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文章,旨在响应号召,助推学习活动持久、广泛和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4.
清晨,我到学校饭堂吃早餐,恰好校长也来了,坐在对面。"食兴"之余,校长面带微笑地对我说:"我们老师呀,有时要向农民学习多点,向工人学习少点。"我当时一片茫然。校长接着说:"农民面对的是一棵棵活生生的生命,工人面对的是一件件待出售的产品。"  相似文献   

5.
卞小娟这个名字几年前就熟悉了,和她真正相识则是由于她参与了我主编的教育部审定的新课标小学数学教材,编写了教学参考书和学生学习辅助书。卞老师从学校毕业后到了一所村小教书,那一年正好赶上推行新课程,卞老师努力钻研教材,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立足实际,用农村常见的土豆、玉米秆作教具,效果特别好。总之,她的数学课充满"自然因素",是有意味的平实、朴实、真实。  相似文献   

6.
优质课,"优"在自然的过渡,和谐的气氛;"优"在真实的情境,高效的设计;"优"在精湛的教学技艺,精准的现场处理……优质课需要教师用心去打造。2012年河北省小学英语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与观摩活动中,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展示让与会教师收获颇丰,尤其是评委老师和省教研员桑晓宁老师的点评,让大家目标明确,心有所向。现择录陈磊、李越两位老师的教学片段与大  相似文献   

7.
三、学生就是“人类” 首先要横下心来 人类认识自然,科学家探索自然。自然课上,学生就是“人类”,学生就是“科学家”。所谓设计教学过程,并不是像工业产品设计那样画好图纸,照图施工,造出一模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把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教学工作的成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在生物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首先,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生物课是他们是先接触的一门自然科学。通过这门课,要让他们认识自然,热爱自然,从而为将来改造自然奠定基础。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向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时期,他们好问喜动,好奇心大,求知欲强。基于这些特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在生物教学的第一课上,就应利用一些色彩鲜明的挂图,向学生展示生物类型的多样性;通过讲述生物科学与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必须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现状和解决方案进行不断反思。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有"自然之子"之称的沈从文,其独特的人文生态意识和审美意识突出地表现为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性美的崇尚和追求。他的许多作品为我们描绘了唯美的人类生存图景,言说了人类从不缺乏实现"诗意地栖居"的能力,为解决当前世界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滋养。  相似文献   

10.
自然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在自然教学中开展创造教育,就必须摒弃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创新为本位”的新型教育观念。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实施学习评价、进行教学活动时,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最终目标,让创新成为小学自然课堂教学的灵魂。下面结合《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教学实践就自然实验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谈几点做法。 一、诱发创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既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
识字教学[案例]魏老师执教的识字课《自选商场》,新课一开始,先让学生观察一下课前准备的商品包装上的汉字,再向大家介绍识字方法。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王老师执教的识字课《在家  相似文献   

12.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生态批评通过文本分析挖掘作家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种种处理和想象,为人类准确认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批评范式。在生态批评的导引下,我们应该反躬自省,以一种科学的态度积极建设人文生态,逐步确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的生态理念以及和谐包容的生态意识,最终建立人类诗意栖居的自然和精神家园。而生态城市建设就是要使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在城市区域内实现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和谐统一,实现由良性人文生态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这应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人类复归美好精神家园的必由之途。  相似文献   

13.
读了贵刊1994年第5期付昶服老师《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教学实录,受益非浅,有几点粗浅认识,以期抛砖引玉,与广大自然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我的体会可以概括为6个字:科学、启蒙、教育。 科学 教学方法:观察和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认识方法。付老师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力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自然知识。通过“你用什么方法让教室里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设计理念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是人类吸取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被称为"智慧之源"。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占据着首要地位。教师应在教学中重点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阅读中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和共同进化 ,应由对立走向和谐 ,由敌对走向审美。人类应建立一种审美的自然观 ,用审美的态度去对待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并运用美学的观点来创造现代文化环境 ,使生活回归自然 ,融于自然  相似文献   

16.
人的模仿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人一出生,就开始了模仿学习的旅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之后是托幼教育、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职前教育和成人教育等等。人的模仿学习伴随着人的一生。在模仿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使得人类不断地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迈进,不断的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变厌学为乐学。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上课我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只要你任意说出一个数,我就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想难倒老师,说的数比较大,结果老师不但说得快,而且对。惊叹之余,学生急于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这时学生的  相似文献   

18.
2009年底的一天,我试着向《江西教育》(B版)“师路心语”专栏投了一篇随笔过去,同时加了编辑的QQ。虽说稿子不符刊物要求,没有选上,但编辑却通过QQ给予了指点。并发来样文供我学习,还记下了我的地址,说等新刊出来就赠我一本。聆听,拜读,学习,领会,写作,又投去两篇稿子。虽说通过初审的稿子最终没能通过终审,但编辑老师的热情却留在了心里,备感温暖。  相似文献   

19.
<正>前不久我有幸观摩了浙江省特级教师项先银的一节公开课,惊叹于项老师的教学魅力,折服于项老师秉承的"生本教育"理念。故撰此文,与大家分享。一、教学设计——基于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项老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精心设计的问题,使学生思如泉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极大增强,愉快学习、自由成长。在本节课中,"实践"概念非常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是一个难点和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理解"实践"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掌握,教学难度很大。而项老师  相似文献   

20.
唐代大文豪韩愈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师说》,我以为至今仍有充分的现实的认识价值,文中一语归纳了老师的职责,很有点唯物主义的精神:“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讲通俗一点,就是说,求学问不能没有老师,自古已然,当老师的必须能够传授学说,教授文化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韩文中指的“道”,就是“学说”,自然是“孔孟之道”,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