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洁 《现代语文》2009,(5):120-120
《沁园春·长沙》是否采用了对比手法,人们对此争议很大。有教师认为采用了对比手法,并找出《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对本文的解读为证。《教师教学用书》在“鉴赏要点”中认为本文采用了对比手法:“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B刊第3期上发表了北京教育学院的学者王漫的文章《重构散文的文体知识与教学知识》,在这篇文章中王老师认为:一般情况而言,诗歌教学抓‘意象’,小说教学抓‘人物’和‘叙事技巧’,而散文教学可以抓‘情思’、抓‘线索’。王老师认为,散文教学的抓手是情思和线索,所以,王老师说:‘情思’、‘文脉’是统领散文内容的,也是读者进行整体把握,并深入领会作者情思的一个好途径。  相似文献   

3.
近日,我在教学高中《语文》第三册第8课《词七首》时遇到了两个始料不及的情况。一个是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准备课堂总结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提问:"老师,在这首词中,周郎和公瑾是同一个人,为什么作者在‘三国周郎赤壁’中称‘周郎’,而在‘遥想公瑾当年’中称‘公瑾’呢?"  相似文献   

4.
陈志祥 《现代语文》2003,(11):45-45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辑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醉翁亭记》的练习二“本文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到关系。说说下列语句中‘而’字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其中第4题材是“溪深而鱼肥”。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答案是“溪深而鱼肥’(‘而’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溪深而鱼肥”中的“而”解释为并列关系的连词的依据,可能是《辞海》。《辞海》“而”字条注⑦“语助词。表示并列关系。欧阳修《醉翁亭记》‘泉香而酒洌…  相似文献   

5.
近日,安徽省教工委宣教处向安徽省各高等学校下发了《关于征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的通知》。《通知》介绍了本刊的宗旨、性质和重点栏目,并指出“各校党委宣传部、‘两课’教学部门和‘两课’教师要抓紧时  相似文献   

6.
一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现在出了四本,分别是《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和《我的作文训练系统》,我自己最看重的是《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书中我提出了‘生活’重于‘生成’‘发现’重于‘观察’‘多改’重于‘多写’‘讲评’重于  相似文献   

7.
司下坡先生在《评魏书生的巧谋》(《语文教学通讯》1996年第1期)一文中这样说:“目前人们对魏书生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以之为‘怪’,魏书生是‘鬼才’,他的语文教学是‘怪味豆’,有很多破绽和漏洞,不值得普遍学习。二是以之为‘神’,魏书生有‘神功’,语文教学有‘神效’,想学而难以学到。不管是贬也好,褒也罢,有一条是值得肯定的,即魏书生这个人和他的语文教学都离我们比较远。”是啊,看看魏书生教语文,不留作业,不批作业,不批改作  相似文献   

8.
2009年第11期《小学语文教学》刊发了《怎样区分度和渡》一文,最后一段中说:‘共度难关’与‘渡过难关’是意思相同而极易写错的两个常用词。‘共度难关’中的‘难关’表示困境中的一段时间,‘渡过难关’意为共同度过一个艰难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很少关注教学文本的体裁,使得所有的教学文本趋向于泛化的价值取向,丢掉了文本固有的个性化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学中因为文体意识的模糊而产生的教学谬误随处可见,如,“童话教学,很多教师就按一般记叙文的方式来教,以至于孩子无所适从”(《人民教育》2013年第6期)。再如,教学《鹬蚌相争》时,让学生研究“鹬蚌为什么能够在各自的嘴‘夹住’和‘被夹住’的状况下说个不停”,将寓言故事上成了科普文。  相似文献   

10.
邓蓉 《四川教育》2013,(10):33-33
在我国教学论演进中,第一个提出“生成”一词的学者是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她提出了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课堂教学。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中,叶澜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  相似文献   

11.
有位教师在教学《石灰吟》这首古诗时,一学生突然问:"老师,我们习惯说‘粉身碎骨’,可这句诗中却用‘粉骨碎身’,这里的‘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意思是不是一样呢?为什么要用‘粉骨碎身’呢?"刹那间,教室里寂静无声,教师略一思忖后,笑着说:"谢谢××同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1问题的提出 《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续完)》是章建跃先生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年上旬刊第5期上的文章,在其“8如何理解‘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中指出:“从大量的课堂观察中发现,脱离课本进行教学的现象很普遍,这是令人担忧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很多教师认为教材内容‘简单’,不足以应付高考;第二,误解本次课改提倡的‘不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人匣过,然后能改”的翻译,现行的一些图书众说纷纭。1.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和上海教育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古诗文对译与详注》等参考读物是这样翻译的:“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张世礼先生在1999年第11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又是这样下结论的:“综上所述,‘人恒过,然后能改’中的‘过’.是名词用作动词,但不能解释为‘犯过失’,而应解释为‘良省过失’或‘悔过’,  相似文献   

14.
互文小议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下简称《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二句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合译为‘命运’。数、理同义,另有合成词‘天数’‘天理’‘理数’,都是天命、命运的意思。”笔者以为此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学》今年第 3期“一题一评”专栏发表的上海教育考试院霍敏先生对 1999年上海高考语文文言试题 (文言文阅读第二部分 25— 30题,材料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的“自我解析”与北京朝阳区教研中心裴松年先生对试题的“评头论足”,其中几处实属误解。   一、第 25题,要求解释“王徒好其言”的“徒”在句中的意思。霍文认为,“‘王徒好其言’中的‘徒’在句中作副词用,解释为‘白白地’。”裴文认为,这个“‘徒’字见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徒见欺’。”   我认为,“王徒好其言”的“徒”在句中应解释为“只”“…  相似文献   

16.
读刘兰同志的《孔子的音乐评论》一文(载八二年第三期《昆明师院学报》),受益领深。但也产生了一点疑问,这里提出来与作者商讨。《孔子的音乐评论》中说:“所谓‘郑声’,是贬义词,古代虽有称其为‘郑卫之音’者,但绝无人称其为‘郑乐’者。”又说:“自古以来都称‘雅乐’,谁听见过称为‘雅声’的呢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期刊登了杨明鲜先生题为《“借书满架”辨正》的文章,认为归有光《项脊轩志》“文中‘借书满架’一句,长期以来,虽有多种解释,但都不尽如人意。”文章列举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河南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备课资料》,诸家对“借”字的解释,逐一进行辨误排除,然后进行辨正分析,提出自己的主张,“认为‘借书满架’的‘借’应解释为‘凭借、借助’”,“才合乎情理,才符合作者的原意。”笔者认为,杨先生的以上做法和观点,值得商榷的地方颇多。具体考辨于下。一、关于《中国…  相似文献   

18.
《孙权劝学》一文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八》,被编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在"研讨与练习"中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教师教学用书》对设题目的说明到"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在"整体把握"部分,《教师教学用书》有这样的阐述:"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见,教材  相似文献   

19.
中学作文教学的地位如何?北京刘锡庆老师在《略论“中语”教学中的作文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11)中说:“现在,在教学中,在相当多的学校里,‘语文’课不受欢迎,‘作文’更几乎成了‘阅读’课的‘附庸’或‘尾巴’。”对此,我深有同感。  相似文献   

20.
有幸拜读了徐江教授的《躁动于“话题作文”的运作里》(《语文学习》2005年第5期)很受启发,尤其感触于其思想的新锐和大胆剖露作文教学现状的精神。徐教授就话题与话料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认为“‘话料’与‘话题’之间有一种紧密联系,特别是概念之中的那个‘引’字所具有的规定性”,“它的必要性在于引出中心‘话题’,是源头”,“‘话料’的背景的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