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惯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养成且不易改变的一种行为或者倾向,小学阶段是人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更对人们以后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我国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现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道德行为的形成、道德水平的提高,都不是短时行为与应急态度,而是需要有一个长期习得与逐渐内化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不仅符合小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也符合教育认知发展的规律。养成教育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而持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终使其成长为一个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有着较高道德品质的人。  相似文献   

3.
教育公平,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思想理念,其基本的思想是要求对不同的学生有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歧视学困生,是一种十分普遍的错误现象,忽视了教育的公平性,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特别是面对小学生这种心理敏感需要老师关爱的学生群体。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的道德意志薄弱,自控能力水平低,道德行为缺乏坚持性,极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知行不一"的现象在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时有出现,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课堂内外锻炼他们的道德意志,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自律即自觉遵守纪律,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要求,而不是依靠外力的强制,是在学生对于纪律的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的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是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律行为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成长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道德品质是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众多因素中,教师的影响是核心。因此,教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正确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7.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类精神素养的体现。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但不赡养老人、见死不救的社会现象却屡见不鲜。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成长时期,可塑性强,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此阶段对其进行思想教育,能够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本文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及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到了其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以期促进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是社会道德活动现象的两种重要形式。二者在对于人的道德品质形成, 调节社会行为, 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有重要意义, 历来为人们所关注。二者在社会活动中产生、发展、演变, 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 并能产生互动相互转化, 呈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自信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使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它既是生存的本领,成长的基础,也是启智的动力,成才的关键,成为人们终身受益的法宝,用之不竭的财富。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心理品质正在形成过程,可塑性很强,特别是小学阶段,是播种"自信"种子的最佳期,我们不能错过对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应该让自信伴随着学生成长。那么,怎样对小学生进行自信教育呢?一、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  相似文献   

10.
道德品质观,指在一定社会中或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当时的生产力状态决定的生产关系为基础,对人们的行为品质的是非、善恶所持的基本观点或态度。它不但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同时,还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在道德领域,首先表现出来的是道德品质观的冲突。今天的改革,所谓来自传统的阻力,绝大部分是道德方面的;对改革者最尖锐的指责,也往往是道德人格上的非议。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旧的道德品质观与新的道德品质观所构成的二元结构及其反差太大。而德育是直接受制于道德品质观的。所以,更新旧的道德品质观,对于开拓德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一、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一)小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概念小学生心理问题是小学生在身心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冲突、困惑、挫折、烦恼等心理失衡、失调和失误等心理状态不良、不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现象。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发展性心理问题。通常是在人格完善和心理成熟过程中产生的,许多心理问题具有暂时性、不确定性和普遍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调节,实现心理调适。因此,一般性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前提。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的许多心理问题,凭个体主观能动作用难以或不能自我调节,又不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帮助、引导和教育,就会呈现出持续性的不良心理症状,产生心理偏差、情感偏差、人格偏差和行为偏差,影响正常的心理活动,妨碍小学生健康的成长,我们把这种消极的心理现象称为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这四个要素在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行”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由此可见,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行为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其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让学生把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持久化,是思想品德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作为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重要时期,小学阶段也是小学生逐步形成道德品质与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不仅面对着生理上的急剧变化,还面对着心理上的变迁,再加上紧张的学习,使得他们极容易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应。"自卑"是一种消极心理,它会抑制人的积极行为,减弱人自主探究性的发挥。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若产生自卑心理,将会成为他们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14.
郭智玲 《考试周刊》2012,(87):194-195
学龄前儿童的不良行为,指学龄前儿童违反正确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学前儿童的游戏、学习和生活中普遍存在。据观察,没有一个学龄前儿童在一天里不出现任何不良行为。怎样理解和对待这种现象呢?我认为,儿童的这种不良行为正是学龄前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而且他们正是在不良行为中逐步提高认识,吸取教训,慢慢形成好的习惯、性格和道德品质的。当然,如果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不及时矫正,他们也会从种种不良行为的重复中,  相似文献   

15.
“萨提亚模式”是一种心灵成长体验的过程,注重心灵体验式的成长,它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人们真正达到心身和谐、内外协调,促使个人潜能充分发挥,而非只求消除症状。“冰山理论”认为,行为只是冰山的一角,不是问题的主体。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促进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初中是学生智力、情感、思想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文通过萨提亚“冰山理论”,研究如何实施德育。  相似文献   

16.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和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联系学生的直接纽带。班级的学生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但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才是做好班级管理的核心。一、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爱中小学时期是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思想尚未成熟,他们特别需要人的帮助和关爱,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关爱,而老师的关爱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条件。实际上学生的爱和被爱是双方面的,老师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老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都在进行较大的变革。在此变革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也被推入一个动态的发展阶段,人们的行为方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规范性。小学生作为思想敏感、行为可塑性极强的群落,他们尚未健全的身心也受到极大冲击。诸如爱惜粮食、购物排队、爱护公物、语言文明、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基础性文明行为,本是小学生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但是如今不少小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减弱了。这种基础文明滞后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道德品质是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在学校教育中,最令人困惑令人不安的也许是道德品质教育,教师们往往为道德品质教育的实效而烦恼,众多家长还常为子女们的道德品质成长而忧心忡忡,社会对小学生的思想面貌而多有责难。本文就对影响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谈谈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9.
培养儿童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社会影响和教育要求直接转化和产生的简单过程,而是发展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仅依赖于外部条件,而且也依赖于儿童本身的内部条件.所以对儿童进行道德品质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的规律性.从心理学角度看,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感情和道德行动三种基本成份.道德品质的发展,就是这些基本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只有这些基本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形成起来.道德判断是道德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儿童对行为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的发展,是道德认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研究,不仅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的行为导向提供了最根本的依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活动除了要受到各种规范的制约外,还要依靠道德品质的自觉约束,而且这种道德上的约束往往会使社会朝着良性的方向运转。良好的道德品质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会以高尚的精神启发学生,同时也帮助学生在学业上有更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