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触及到中国女性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各类女性的悲剧都有所揭示。本文谈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认为童年生活对萧红的影响,婚姻生活对萧红的影响,自然环境对萧红的影响是形成其女性形象的主要原因;萧红对女性形象悲剧根源的揭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相似文献   

2.
《教育探索》2012,(7):1
萧红中学始建于1924年。萧红中学因享誉中国现代文坛的左翼女作家萧红曾在此就读而得名。萧红中学属黑龙江省"省级一类学校"、"哈尔滨市窗口学校"。萧红中学以打造"文明、书香、开放、活力、魅力  相似文献   

3.
萧红中学始建于1924年。萧红中学因享誉中国现代文坛的左翼女作家萧红曾在此就读而得名。萧红中学属黑龙江省"省级一类学校"、"哈尔滨市窗口学校"。萧红中学以打造"文明、书香、开放、活力、魅力的萧红"为奋斗目标,致力于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树立新课程的人才观和  相似文献   

4.
萧红创作与左联文学的关系一直处于不断被言说的状态。萧红看似走出一条“靠近—学习—超越”的路线,实际上更为复杂。萧红人生中的每个特殊阶段的创作都明显体现出与左翼文学有更深层次的精神联结与分歧。针对这一问题,既要从时代主题背景下寻找左联与萧红创作之间的共通之处,更要结合萧红个人化体验,分析萧红创作的独特性,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结与区别,以此说明萧红创作与左翼文学之间的关联,更有利于为萧红与左翼之间关系言说找到切实的文本证据。  相似文献   

5.
<正>自从2011年萧红诞辰百年开始,这位民国时代的传奇女作家就渐渐成为了文化市场热追的对象,关于萧红的书籍、影视等文艺作品层出不穷。今年是萧红逝世72周年之际,随着近日电影《黄金时代》的上映,萧红热再起高潮,出版市场上,短时间内就有多部关于萧红的传记作品上市,以至有媒体称萧红产生了"明星般的效应"。这些文化报道、评论,可说是概括了眼下《黄金时代》上映所引发的新的"萧红热"中萧红被娱乐化、消费化的文艺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回顾萧红研究的历史入手,总结萧红研究多年来的成果,着重从萧红生平、身世和情感经历,萧红的作品(包括散文和诗歌),研究的视角,萧红创作的源流及其审美风格和艺术追求等方面对新时期以来萧红研究的得与失进行梳理,试图从中寻找萧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张丽英 《文教资料》2007,(7):112-115
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了萧红研究热潮,推动了对萧红创作的再认识。本文从四部分梳理萧红研究的演变过程,即从史料的发掘、创作的思想、女性意识以及萧红创作的艺术特色。在梳理的基础上,观察萧红研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与偏颇。  相似文献   

8.
上海,是萧红离开东北后,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也是萧红生命与创作的重要阶段。研究和梳理萧红上海时期的生活,还原萧红在这段时期内所经历的经济状况好转、人格尊严诉求及其与萧军的感情生活过程,对揭开萧红短暂生命中的诸多真相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1934年6月,萧红逃脱日伪的恐怖威胁,随萧军从哈尔滨流亡到青岛,开始其短促一生中仅有的一段宁静、安稳、富有创作力的生活。在青岛,萧红完成了成名作《生死场》,萧红的名字成为青岛的文化印记。11月,青岛政治环境恶化,萧红离别青岛,与萧军赴上海投奔鲁迅。此后萧红再未回青岛。1936年萧红为平复与萧军情感的裂痕东渡日本,其间与在青岛的萧军有15封两地书信。由于诸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萧红与萧军最终分道扬镳。1938年萧军辗转秦晋,后到延安。1942年萧红病殁香港。  相似文献   

10.
在已有多部萧红传记、评传行世的今天,从事萧红研究的学者郭玉斌出版了一部<萧红评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6月),通过对萧红生平事迹澄清考订,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评析,全面地凸显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萧红的生命道路和文学成就,是在萧红诞辰百年前夕所奉献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对于萧红作品的重视,关于萧红的传记也多了起来,2010后新出现的萧红的传记就有近十种,《波西米亚玫瑰的灰烬——萧红传》是其中一本较有特色的力作。这本传记恰当处理了文学与学术关系,实现了传记的可读性与严谨性的平衡,较好地把萧红的作品与其人生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了作者对萧红作品特点的精准把握,以及良好的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彭晓丰、刘云主编的《萧红散文全编·序》中“萧红创作年限、萧红的文体特长、萧红的生养父之谜、《呼兰河传》的文体归属”等问题上的不恰当提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以萧红研究为个案历史性地考察多部文学史和学术著作中萧红研究论述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受鲁迅、胡风和茅盾评价影响在左翼作家版图下论述萧红的文学史著作和在"重写文学史"思潮影响下对萧红的多样化解读尝试,并探讨了文学史论述背后的研究机制对文学史写作的影响。通过研究关于萧红的文学史书写,试图考察一代代文学史研究者和书写者如何建构、评述萧红,以至于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文学史面貌。  相似文献   

14.
茅盾说“萧红是寂寞的”。本文探讨了萧红这一孤独寂寞的心境产生的原因,及在此心境下何以能创作《马伯乐》这一幽默诙谐的作品,尤其强调是鲁迅的《故事新编》直接激发了萧红风格的转变。萧红一生被无家阴影所困扰,使她最终回到了精神的家园里,这不仅是萧红对有形家庭的苦苦依恋,也是对无形家庭意识的自觉皈依。这正是萧红的人生悲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弹指一挥间,1911年出生的萧红,到2011年有100岁了。为了纪念萧红百年诞辰,黑龙江准备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当年掀起“萧红热”浪潮的领头人王观泉先生,嘱我写篇文章,以示记念。1960年代,我看过《回忆鲁迅先生》,作者是萧红,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爸爸告诉我,萧红的生活很坎坷,鲁迅非常喜欢她。当时根本没想到,十几年后,我会为她写传,但缘起就在那时,萧红的名字已进入我的记忆库存。  相似文献   

16.
许鞍华的《黄金时代》将萧红搬上电影荧幕,萧红及其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位女导演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传奇人物萧红呈现给大家,让人们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了在动荡年代与命运抗争的女子的一生。在许鞍华导演的眼中,萧红性格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冲动",这体现在萧红对爱情、文学和她所向往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中就可以看出。许鞍华用镜头向观众解读她眼中这样一个冲动的萧红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深刻理解萧红的文学及其带来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7.
挥之不去而又无法释怀的"乡土情结"是萧红创作的显性特征之一。萧红的乡土情结源于她对乡土的爱恨交织的童年记忆,也是时代思潮影响、自身窘境挤压的结果。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形成了萧红创作乡土情结的独特魅力,而对鲁迅先生启蒙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实践,又使萧红的乡土情结完成了对同时代作家的理性超越。探究萧红乡土情结产生的深刻社会、历史、文化根源,是全面了解萧红及其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从"陌生化"的向度再次审视萧红小说的语言。正是陌生化语言的运用,强化了萧红小说的审美效果,体现了萧红创作的现代意识和自觉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9.
六月初,在距萧红的故乡仅有几十公里的哈尔滨,在黑龙江作协召开的纪念萧红百年诞辰的“萧红的文学世界”座谈会上,先是举行了一个简洁、短暂的捐赠仪式。美国著名汉学家、萧红研究者葛浩文先生,将自己萧红研究的手稿和一些珍贵的采访录音资料,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和作家迟子建。目睹这样的场面,我们都很感动,  相似文献   

20.
郭玉斌这本<萧红评传>出版于2009年6月,是一本新萧红评传,距美国学者葛浩文1979年出版的那本<萧红评传>已有30年之久,距骆宾基1947年出版的那本<萧红小传>已逾60年之久.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这几十年中,关于萧红的传记、评传、作品研究专辑图书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