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一、政治核心概念的内涵与确定高中思想政治核心概念是指对于本节课乃至整个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起到统领、主导作用的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正确、清晰、完整地形成和掌握概念,进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概念既是学生开始学习一个新知识的起步,又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环节。政治教师需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深刻地理解课程标准、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抓住政治的核心概念。这需要教师有一个全局的观念,在备课前首先对整个政治课程标准、某一模块、某个单  相似文献   

2.
政治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概念和知识点较多,课程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在我们以往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往往需要死记硬背才能掌握知识点和概念,并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对政治产生厌恶或恐惧的心理。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如何解决传统政治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让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气氛"活"起来,提高课堂效率,这是当前政治课程改革的重点。因此,本文将针对初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分析探讨,并重点介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让初中思想政治课"活"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逻辑学与法哲学、先验哲学与政治哲学之间的关系是黑格尔研究中最深刻的问题之一。黑格尔政治哲学最突出的特色是对政治问题所作的"概念式理解",这种特殊方法预设了黑格尔先验哲学与其政治哲学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具体表现在:黑格尔逻辑学所揭示的"精神高于自然"、"普遍性高于特殊性"以及"概念与实在的同一性"诸原则,构成了黑格尔在法哲学中所展开的个人权利批判、市民社会批判和对政治的伦理性理解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外学者对"政治参与"概念理解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研究的深入进行。一般来说,政治参与的核心内涵涉及三个要素:谁参与、参与什么和怎样参与。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特殊语境下,政治参与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形式影响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公共权力部门决策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黄韩燕 《广西教育》2012,(10):85+87-85,87
在高三政治课复习中,学生往往存在以下问题:记不全,理不清,面不广,挖不深。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因为政治概念繁多,且逻辑性强、内容抽象。而在课堂上,一些教师对概念的教学多采用“扫描式”讲解的方式,只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忽略了对概念深层次的理解,忽略了让学生运用所学概念帮助理解其他知识点,忽略了让学生运用所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概念,由此产生了畏难情绪,失去了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6.
"社会协商"在当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中属于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在规范性文件的使用上也存在对其内涵与外延不同的表述,由此导致了理解与交流的困难。为更好地理解"社会协商",可能的路径之一就是考察其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分析现有14个政策性文件中"社会协商"的五种不同用法,偏重"社会"意味的三种用法,即将"社会协商"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式之一、作为社会治理的方式之一、作为民主监督的方式之一,都有待上升到法律层面予以调整,并都有值得进一步制度化的努力空间。  相似文献   

7.
"隔断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相关性"是对马克思阶级概念重新续写的关键所在。后世对马克思阶级概念的续写主要奠基在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跃迁、后形而上学政治哲学的转型、话语政治的兴起以及现实社会主义困境等基础之上。任何试图重新理解阶级或者有意误读阶级概念的观点必须要直面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真实关联,领悟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的政治性内涵。认为阶级划分的依据是"权力的垄断"或者"超越"阶级概念都是对马克思阶级概念的误读,这可能逼迫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倒退至"坏的政治哲学"领地。  相似文献   

8.
伊格尔顿本人没有给意识形态概念一个稳定、全面的理论界定,但是在他的批评实践中和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反思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他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理解:一方面他认为可以从认识论和社会学两个维度理解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也认为从社会政治角度理解意识形态具有优先性。他认为文学和审美本身都是意识形态,这一观点对于我们深化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认识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恰当理解施米特的政治概念及其道德严肃性,文章首先指出了施米特和毛泽东对于政治的不同理解;其次论证了施米特的政治概念背离了霍布斯政治哲学的文明精神;再次,经由施特劳斯说明了施米特对政治的肯定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道德生活的肯定;再其次,文章引入并且反思了胡伊青加对施米特的批评;最后,解释了施米特的"现实教育"原则及其与席勒"审美教育"原则之间的理论关系,及其在思考政治思想史和政治秩序问题上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自其产生以来在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除对概念的定义有所分歧外,学者们的研究角度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与相关概念辨析、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和理解三个方面。梳理和解析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研究成果对还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至今不足百年,短暂的历史不仅使得该学科缺乏一个统一的体系和范畴,甚至连学科的名称也缺乏共识。本文从历史发展和现实革新出发,力图阐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世界政治和全球政治等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其中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与全球政治这两组关系分别体现了该学科的历史脉络和现实变革,把握了这两对关系,就能大体上理解国际政治学的历史进程。文章结合对四者概念的辨析,提出世界政治是当今国际政治学科最恰当的称谓。  相似文献   

12.
李和民 《教育探索》2007,(6):104-105
美国学者拉塞尔·M·林登提出了"无缝隙组织"的概念.运用此概念,我们提出"无缝隙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建议大学应创建无缝隙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新时期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政治本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由于理解的偏差,使我们在处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一直存在着误读.文学不是作为政治的从属、工具,就是对政治的疏远、间离,甚至恐惧.这些都是与真正的科学精神相悖的.我们只有深入理解了政治活动在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人性内涵和它对于人性生成的意义,才可能真正把握它的审美本质.文学和政治既不是从属关系,也不是平行关系,而是以政治文化为根本中介,在一种特定历史语境中双向互渗互动的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4.
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是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具体反映,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会产生不同性质的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科概念间的互相定义和学术逻辑,能够更清晰地思考、表达和交流,克服研究中的概念化、标签化现象和倾向;也为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入口和路径。  相似文献   

15.
组织政治在组织生活中无处不在,对组织运作及效率有重要影响。自组织政治认知提出以来,研究者对其概念、结构及对组织结果的影响都一直存在分歧,并且组织政治认知一直被认为是消极的、黑暗的、对组织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在综述了组织政治认知概念基础上,扩展了组织政治认知模型,重点对组织政治认知的中立视角进行阐述,认识到它不仅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6.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在总结目前社会和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分析思想政治教师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明确"双师型"思想政治教师的内涵、提出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7.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于加强与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引入"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结合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以及对"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理解,辅导员队伍建设应从共同愿景、学习平台、激励机制、实践与创新等四个方面加以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8.
"政治参与"是阿尔蒙德政治文化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政治文化"理论和"政治参与"的概念来讨论帝制体系下的明代宗藩具有可行性。明代宗藩政治参与的情况分为四个阶段:在洪武时期是"积极的参与者";建文到宣德时期其政治参与权逐步丧失;正统到万历时期呈现"臣民"和"村民"的状态;万历中后期,由于宗藩出仕政策的放开,宗藩在制度上重新获得了政治参与权。明代宗藩政治参与权的丧失和自我表达途径的堵塞,导致了宗藩中普遍的离异情感和无法控制的非常规性政治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9.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由于对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概念的广义理解使其外延重合,致两个概念相互指代而造成了学术用语混淆,理论纷争不断,实践指导不利。考量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和原初赋义,分析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交叉与分野,对两个概念做适度区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实践者都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与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理解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和当前面临的宏观环境去探索,开展"一带一路"战略教育,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与模式转换,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