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高伟 《学科教育》2014,(4):3-11
当下中国教育改革必须考虑文明的整体性问题并回到文化建设的轨道上来。中国教育改革需要保持清醒的中国现代性问题意识,这一问题意识表现为文化认同危机、全球性与在地性矛盾、人格系统与价值系统的变异三个层面。中国教育的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有教养的人、重建文化认同和回归有文化的政治。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文化改革的前景是复兴文化传统、回归教育自主与创造新的共同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的角度对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进行反思和批判,是深化学校教育改革的必要条件,也是探索科学发展问题的新视野。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旨在营造一种新的学校文化精神;坚持“素质本位,内涵发展”的教育可持续发展观,是对学校教育理想的呼唤和价值追求,也是实现学校教育理想的文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人是文化塑造的。文化本身即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教育的背景因素,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民族思维定势,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文化是教育的母体,教育(含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二是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的影响。文化的发展使课程不断丰富和更新,它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质量与结构,也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或许是文化的革新。不抓住文化这条根本的主线,教育改革很可能达不到效果,就算是出现短期的好转,也是治标不治本,根源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一时的问题可能解决了,但是不久之后,  相似文献   

4.
论民族教育课程构建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构建是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从文化多元化的场景中审视民族教育课程问题,就可以发现,科学与人文,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民族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构成了民族教育课程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5.
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文化自信提升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自信是激发改革的内生动力。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发展维度来看,文化自信是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资源失衡、自我认同缺失、文化积淀匮乏、办学导向偏差影响了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提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开启了新时代职业教育全面改革的步伐,鉴于此,文章提出:兼顾效率与公平,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础;注重文化发展视域,持续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积极适应改革新形势,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三方面共同入手,找准提升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切入点;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发展成就和未来预期,增强群体自豪感;依托合作教学的特长和优势,增强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特异性;加强国际交流,拓展高职教育文化自信建设的平台。  相似文献   

6.
教育改革是突破传统思想,在教学指导思想、意识和手段上进行的一次全面的革新,实质是一场深刻的思维上的文化革命.而这种革新就面临着与传统文化、心理定势、社会经济和教师角色之间的剧烈冲突.本文从教学改革的文化制约因素出发,分析改革中要面临的传统文化观念、价值观、教育体制以及教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课程改革作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和焦点,需要理性、多视角尤其是文化视角的审视。因此,对新课程改革进行文化反思,并及时分析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将极有利于课程改革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校是文化发展与教育促进的重要载体,重视传统文化在学校文化阵地建设中的作用,是新时期树立文化自信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体现。文章从学校制度建设、校园文化主题、学科融合、校本课程和文化实践活动五个层面提出了立足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育》2009,(3):F0004-F0004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责任岗位:黄书光教授)当代基础教育的理论创新不可能无中生有,而只能是植根于火热的教育实践与深厚的教育传统。本研究方向旨在拓展基础教育改革的国际视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底蕴,开掘基础教育改革的本土资源,传承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优秀文化传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起着巨大作用,而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纵观人的一生,凡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无不是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相似文献   

1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人文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比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易于学生接受,有更为广泛的、情感丰富的内容。一位没有人文精神自觉意识的人,即便满腹经纶也只是个知识的储存者,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健康的身心素质以及社会生存的能力。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人文教育已成为当代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从儿童时期抓起,教育他们从小崇尚科学、热爱生活、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学会人际交往、团结协作、坚韧不拔、不怕困难,为成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培养创新人才起支撑作用,要处理好人文教育与学科教育,人文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关系。确立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并举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带来的对教育的重视不足、资金投入不到位以及传统法文化的影响,我国教育制度在制定上内容空泛、体系零散且在执行上效力不足。这些问题不但是制约我国教育法制进程的痼疾,更是消极依法治教的主要表现。因此,应当通过构建公众的教育法律认同感、加强资金和智力投入、组建高素质的教育执法队伍等手段来修复教育制度的不足,推进依法治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文素质教育摭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人文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比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有易于学生接受,有更为广泛的,情感丰富的内容,一位没有人文精神自觉意识的人,即便满腹经纶也只是个知识的储存者,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健康的身心素质以及社会生存的能力,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人文教育已成为当代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从儿童时期抓起,教育他们从小崇尚科学,热爱生活,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学会人际交往,团结协作,坚韧不拔,不怕困难,为成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培养创新人才起支撑作用,要处理好人文教育与学科教育,人文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关系,确立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并举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教师队伍建设呼唤构建新型教师教育体系.我国现行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新型教育人才的要求,必须从我国国情和国际上教师教育体系构建模式两个方面,审视我国教师教育的现状和改革方向,以高等师范院校为构建新型教师教育体系的主体,深化培养机制、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的改革,使教师教育格局多元化,教师教育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高等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但许多矛盾与问题也凸现出来,其中教育经费短缺就是突出问题之一。传统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已愈来愈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传统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拓宽教育经费渠道,提高财政投资的效率和效益,建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高等教育财政体系已势在必行,并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普遍趋势。中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既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又要立足中国国情,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探索和建立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与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6.
科学文化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文化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与方向,对科学教育乃至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文化以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现实影响力催生了现代教育制度,促进了现代科学教育诞生。科学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教育的改革,引导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科学教育工作者和政策的制定者应把握以科学文化的内涵及其建设为导向的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以科学文化引导我国科学教育改革,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意识,培养科学态度,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7.
人本教育观,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以人本教育观为指导,改革高等教育传统育人模式势在必行。人本教育育人模式的内容包括五个部分:教育观念、操作系统、评价体系、管理方式、校园文化。五个方面综合运转,才能发挥强大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8.
文化变动是教育变革的深层动因。文化变动是引起教育变革的根本性决定力量,是教育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基础性促进作用,中国未来文化决定中国未来教育。中国未来文化与未来教育的特征应当是"以儒为主,多元融合"的,具有民族性、国际性、现代性、人文性和科学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19.
师范院校审美教育面临着传统文化的挑战、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挑战和原有教育体制的挑战。因此,要求师范院校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分析评价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使学生参加艺术类辅修课程学习。师范院校审美教育的发展要求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