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原中国历史和革命博物馆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继承和发展了原历史革命博物馆的空间格局,改扩建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新老建筑和谐共生,是天安门地区地标性建筑之一。"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设计展"展览主体为国博新馆建筑,展示了新馆建筑的诞生过程,体现新老建筑的对比与变化。其展陈设计,充分考虑建筑作为展示主体的空间特性,将城市和建筑空间格局引入展厅空间,以达到城市与建筑、内部与外部空间形态上的延续。  相似文献   

2.
早期的博物馆 ,多是利用原有的建筑物改建而成的。然而 ,即就是最早的以实现博物馆功能为目的而建造的建筑 ,亦并非能够与博物馆的目的和功能紧密结合 ,虽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但建筑物内部空间分配的不合理却是其主要因素之一。建筑空间的合理分配是以实现博物馆的目的和实施博物馆的功能为基础的。就一般而言 ,世界各国的博物馆有综合博物馆和专业博物馆两大类型。在专业博物馆中又有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科技博物馆和自然博物馆之分。历史博物馆主要以收藏和展出有关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 ,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生平、文物等为…  相似文献   

3.
历史建筑遗址类博物馆是曾经见证历史,如今收藏历史的重要人类文化载体。古代建筑的纪念碑性使此类博物馆从历史、人文、艺术、群体记忆等各个方面介入到与当代的连接中去,与现代建筑中的博物馆间既存在物质共性又拥有其精神特性。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作为历史建筑遗址类博物馆,其探索实践展现了该类博物馆如何通过多维尺度创新展览体系,对城市、自然、建筑、与展陈的界面关系进行变幻性融合与艺术性再造,形成集合城市功能、人文美学与实验精神的新生历史空间。  相似文献   

4.
一近几年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博物馆数量迅速增加、品种类型渐趋丰富和专业水平日益提高的喜人局面。在此发展的过程中,各地还努力探索、创建了一条条建设和发展博物馆事业的新路子。利用古建筑建设博物馆,这是一条一直受到广泛赞誉的建馆途经。“利用古建筑和具有一定意义的旧建筑,经过适当的维修和扩建,作为博物馆馆址,是多、快、好、省地建设博物馆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  相似文献   

5.
文物建筑类博物馆是指依托文物建筑建设的博物馆。它是中国博物馆体系中的重要类别。文物建筑再利用为博物馆,不仅仅是建筑本体的功能转换,也体现了文化空间价值观意义上的微观重构。文物建筑类博物馆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至今依然存在发展模式化、博物馆化程度不足等问题,需要从建筑自身的地标化、景观化特色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共空间,成为社会公共文化的孵化器。  相似文献   

6.
我国有为数众多的博物馆是由古旧建筑改辟而成,这乃是国际上广为流行的一种做法。其原因,一方面国际上普遍认为改辟博物馆是合理利用古旧建筑的最佳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又是博物馆节约建馆经费与快速建成的一个有效途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些博物馆出于自身的特点和历史的原因而只有建在其相关的古旧建筑中才能体现其历史的、艺术的价值,如法国的卢浮宫、俄国的冬宫及我国的故宫等世界著名大型博  相似文献   

7.
人造透气薄膜在陈列柜内小气候方面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引言控制博物馆陈列柜中的相对湿度(RH)对于历史、艺术、文化展品(的保存)是至关重要的。博物馆陈列柜中相对湿度的短期变化通常是由于温度变化所导致的;长期波动则是由于外面空气中水分含量随季节变化而引起的。涉及这一问题的文献很多,主要是从二个方面考虑的:1.博物馆、古建筑中的环境状况控制,例如:空调、照明、气体成分等。2.陈列柜的环境控制。当博物馆的气候条件不能利用空调系统加以控制时,相对湿度的稳定就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资金和在古建筑中安装所涉及的许多技术问题的限制,有时为整个博物馆的环境提供空调…  相似文献   

8.
当今 ,利用古旧建筑改造的博物馆已经很多 ,如法国的卢浮宫 ,俄国的冬宫和我国的故宫……。随着时代的变迁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科学知识、文化水平以及对艺术的欣赏能力的不断提高 ,许多古建筑博物馆中的陈列形式陈旧、落后 ,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的观赏需求。为了改变这种状态 ,一些古建筑博物馆从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但是 ,由于有些博物馆不考虑自身的陈列环境 ,盲目地追求所谓“现代化” ,过重强调了装饰材料与科技手段的作用 ,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展览的各种条件、展品的特点以及展厅内外的环境等因素 ,造成了陈列与古建环…  相似文献   

9.
古建筑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本身就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古建筑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自身的特点及管理存在的问题,使其存在着大量的火灾隐患。近年来,文物古建筑博物馆频频发生火灾,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秋季天干物燥,火灾事故发生频率增高,保护人类文化魂宝,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牢固树立消防安全意识,全面筑牢古建筑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博物馆作为事业法人单位,面临着如物保护、设备材料购买、古建筑遗址修缮、技术开发和服务、租借物资料、物展览、物出版、物复仿制、借用物拍摄影视、博物馆基建等许多民事、经济活动,特别是众多博物馆馆址本身就是古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物,同时又是旅游景点。  相似文献   

11.
对比《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从博物馆建筑使用者的角度分析博物馆建筑空间划分、功能需求和人员流线,为中小博物馆建筑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潘璇 《大观周刊》2006,(44):80-80
建水,一座有着12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城,它的体内珍藏着50多座古建筑,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同是古城,建水与丽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味道:建水是淹没在现代文明中的古房旧庙,外表看似一个神情粗糙的农妇,但却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  相似文献   

13.
随着博物馆空间受到学界和业界关注,探索空间的力量成为核心挑战之一。论文集《构建博物馆:叙事、建筑与展览》(Museum Making:Narratives, Architectures, Exhibitions)分为“叙事—空间—身份”“叙事—感知—具身”“叙事—媒介—媒介化”三大部分,揭示博物馆领域的空间能力与潜力。为剖析博物馆空间构建的发展意义与路径,全书凝练了博物馆空间构建的三重转向:从建筑到空间的观念转向,从空间到空间叙事的话语转向,从空间叙事到空间体验的功能转向。三重转向分别揭示了博物馆空间的概念性、结构性与阐释性力量,为我国博物馆空间的专业化构建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空间是视觉性与修辞性文本,践行着劝服民众身份认同的象征性行动。其以展陈器物作为中华文化的意象符号,触发大众对国族的景仰。主题展厅通过规制可视之物的呈现方式,达成对中华昌盛繁华历史时段的视觉转喻。建筑主体宏阔雄壮的外界面与连续完整的内部空间,隐喻着国族形象的崇高伟岸与生生不息。在与博物馆空间文本的互动中,人们将博物馆空间的表征框架转换为自我的认知框架,进而萌生出个体作为共同体成员的优越感,产制对自我国族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博物馆学著述,都对博物馆的房舍条件及环境功能等提出了论述,包括展厅的大小、空间的利用、展室的通风采光、参观的路线、辅助设施的提供等等,这对于新建博物馆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对于不可能破土新建的现有博物馆来说,实用意义就相当有限。就我国来看,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多数博物馆是利用旧房舍、古建筑来开展陈列活动,不可能大批新建博物馆房舍。因此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并不十分理想的条件下,去创造性地运用陈列艺术语言,努力完成设计任务。  相似文献   

16.
乡土古建筑,特指农村地区的传统历史古建筑,泛指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古建筑,是民族特色文化、传统建筑艺术和社会发展脉络的真实写照。乡土古建筑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颁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以其特定的物质载体构建了城市的文化精神空间。台湾地区的博物馆因其注重将在地的历史、人文古迹等打造成有机整体,根据建筑展开自身的叙事,博物馆本身也成为一种城市景观符号,参与城市空间的再造。台湾的博物馆,在突显在地特色上已有较为成功的经验,本文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台湾在地博物馆进行案例研究,从台湾的在地原乡迷思、集体记忆认同及博物馆虚实空间的建构三个方面入手,看台湾博物馆何以借助地方文脉实现对城市形象的表征。  相似文献   

18.
乔佳 《北京档案》2006,(2):26-27
古建筑形成时期较早,故其原始的设计施工图纸现在多已无从查找.本文所说的古建筑档案主要包括有文物建筑实测图纸、现状细部照片、历史考证资料和现状调查报告.古建筑档案在保护和修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概括起来,即古建筑档案对古建筑保护、修复具有查考凭据作用,古建筑档案对现代建筑工程学科具有借鉴参考作用,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相似文献   

19.
古建筑是中华民族历史遗产中的瑰宝,是历史文化的载体。龙游古建筑历史悠久,境内现存有300多幢古建筑,反映出明代到清代的龙游建筑发展的脉络。龙游古建筑集石雕、木雕、砖雕于一体,工艺精湛,艺术性极强。将那些散落在县境内各乡村的不同历史时代、不同风格特征、不同文化内涵,并且具  相似文献   

20.
金石铭文,是古之文书档案流传至今的重要载体。古建筑的最初建造或后期修缮增益,多勒石铭刻,以记其事,使得建筑流脉得以明晓。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