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国民的科普意识日渐增长,博物馆的大众科普教育成为其不可忽视的重要职能。各个博物馆在大众科普教育活动的设计方面纷纷投入了较大的精力,逐渐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进行大众科普的思路,即大众科普的活动设计必须针对不同科普受众的不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明确区分有馆校结合科普体验需求的儿童或亲子团体、有深度科普诉求的爱好者、或希望简单了解科普知识的普通游客等群体,科学的将博物馆科普内容传播给每一个主动到馆接受科普的游客。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科普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蕴涵在博物馆科普工作的所有环节之中,其不仅仅是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工作本身,而是涉及到博物馆的收藏、展示、科研、对外交流等多方面工作。衡量自然博物馆科普能力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是科普工作效果,而科普工作效果是多种因素参与科普过程的综合表现。北京自然博物馆多年来不断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从全面发挥博物馆各项职能入手,通过培养博物馆活动策划的创新能力;加强博物馆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提高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策划能力;提升博物馆活动品牌的引领能力;扩大博物馆珍稀藏品的收藏能力等方面的尝试,并用9个案例说明有效提升自然博物馆科普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作为实施校外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一直在努力探索提升科普服务能力的手段和路径。多元智能理论为博物馆提升科普服务能力提供了不同的思路。上海自然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打造了“一平米博物馆”科普教育项目,构建了“情境-任务-创造-反馈-持续”的教育模式。本文详细阐述了在多元智能视域下“一平米博物馆”教育项目的设计思路和实施路径,探讨博物馆科普教育实践的创新经验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许多城市中的地质博物馆和自然科学博物馆中的地质资料的收藏,可以与艺术博物馆中的收藏相媲美。这些科学中心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重新关注,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极其丰富的收藏品和展出品,其中不乏珍品;其二,收藏品的现代复制品以及原始设计;其三,博物馆本身参加科学活动。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的教育工作是面向大众的社会性科普教育,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不仅催生了多元化的科普形式也加速了科学普及与传播的速度。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定位和视角,在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下,通过多元的科普载体形式构建全新的教育实践形式。从激发受众的兴趣到拓展创新思维,从提供广泛的创意交流空间到释放参与者的创造潜能,从被动式带入到主动式参与,从多个角度构建博物馆的“创客空间”式教育。本文以大连自然博物馆为例,依托于立体科普信息窗口、特色教育课堂以及创新体验式的科普活动,努力尝试打造自身“创客空间”式的教育实践形式,为未来的教育活动研发与实施打开新思路,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球科学这一学科在国际上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而地质、地学类博物馆在专题博物馆中又占有较大比例。因此,以中国地质博物馆为案例来研究地质、地学类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然而,更加深远的意义在于,以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深层脉络,探究体系化的学科知识与博物馆,与公众生活的相遇,以此,对博物馆教育活动进行深层次内容结合方法论的探索,力求为自然类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洞开新的视野,文章从两条进路出发,剖析中国地质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第一条是知识延展的进路。依据地学、地质知识内容结构的网络,建构由博物馆内部诸展厅延伸踏至山、川、湖、海的活动,沿著知识的脉络在无边界的空间展开。第二条是公众社会生活的空间维度,博物馆教育活动将博物馆各类知识体系再度分解至观众的理解,碎片化抵达至与公众相遇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7.
国内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重视博物馆教育,但大多活动形式比较单一,且缺乏专业理论作指导。受意大利瑞吉欧儿童中心及部分博物馆的先进经验的启示,作者认为针对儿童主要以模仿和感知认知世界的特点,考古类博物馆及考古遗址的教育活动的内容及形式推广中,艺术教育等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托科学教育项目展评案例集,从课标对接、展品利用度、使用的技术、学习方式、活动的教育评估五个维度对科普教育活动实施过程进行调查和研究,并结合团队实地走访的科技博物馆访谈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和探讨,旨在为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设计开发实施评估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探究性学习方法作为提升儿童素质的学习方法,与传统教育、启发式教育都有不同之处。本文重点分析了博物馆如何利用自身优势使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进行儿童美育,在分析了目前博物馆界现状及成绩、不足之后,通过介绍、分析笔者亲自操作参与的一个典型案例:首都博物馆与北京三里河第三小学的"博物馆寻美教育活动",总结出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进行博物馆美学教育的心理特点以及探究性学习方法在博物馆儿童美育的应用方法和经验,为业内该领域的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科普教育的功能和特点日趋显现。博物馆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自身的陈列藏品和相关资料及相关社会资源,灵活多样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交流,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本文在简要介绍博物馆的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当代自然博物馆科普活动的特点,以及自然博物馆科普活动与其他科普活动的区别,找准自然博物馆在科普教育活动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双减”背景下,专题博物馆类科普基地的科普工作新路径。基于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实践案例,对综合科普资源与目标进行剖析,形成融合馆藏资源、行业学科发展以及网络传播为一体的科普教育路径;博物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围绕核心资源探索建立自有特色的科普教育体系框架,能够提升新形势下专题博物馆的科学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2.
面向儿童群体讲解自然科普展览是许多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方式。然而,传统讲解无法激发儿童兴趣,难以进行学习迁移和延伸。本文以云南省博物馆“远古云南”展厅为例,从三因素情境性兴趣模型出发,运用“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和“情境教学法”对兴趣和情境进行深度分析,提出“情境化讲解辅导设计三步法”。通过实践,实现多样化情境和趣味性紧密结合,形成融合趣味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三位一体”博物馆讲解辅导,鼓励儿童把学习变为实践,逐步建立起自我与自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亲子教育活动能够促进亲子之间互动交流,帮助家长在活动中更好地了解儿童、发现儿童。本文从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维度出发,分析了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亲子对话,对比了不同类型对话内容的差异、整体对话类型,分析了不同环节、不同家庭之间对话内容存在的差异,希望研究结果能对未来教育活动的设计开发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科技类博物馆作为公共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为全民提供平等、多元和包容的科学教育是其社会责任与使命。鉴于此,特殊儿童及其家庭逐渐成为科技类博物馆关注的对象。我国博物馆的分众教育发展起步较晚,故面向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教育服务尚未普及。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英国、美国科技类博物馆相关案例进行整理、筛选、分析和比较,归纳得出受众明确类(行动障碍型儿童及其家庭、学习障碍型儿童及其家庭)和受众未明确类两种类型,并对博物馆提供给行动障碍型、学习障碍型儿童及其家庭的教育服务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希望为我国科技类博物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发。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提出近年来科学教育的两个重要进展,一是对科学学习目标与过程的重新认识;二是STEM教育的异军突起。在进一步分析2013年美国颁布的《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和我国刚刚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目前科学教育变革应对的具体表现之后,对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设计提出三点启示:一是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学生开展科学与工程实践的重要场所;二是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设计需要考虑大概念和儿童学习的进程,开发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儿童需求的有结构的探索活动;三是结合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需要大力发展跨学科综合类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聚焦于科普场馆教育中的科技实践活动,在阐述实践活动是科普场馆教育活动重要形式的基础上,结合科普场馆科技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提出四种有效提升科普场馆科技实践活动设计的思路和做法,以满足科普场馆教育活动设计的需求,促进科普场馆教育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10年来,我国科技博物馆教育项目设计水平有了迅速而显著的提升,“科普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培育”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分析其发展过程及优秀案例,会发现“对接《课标》,‘合’而不同”、引进教育学理论与方法,是“馆校结合”项目的两个重要突破点,并带动了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整体水平的提升。从理论与实践看,这两个突破点既吻合了学校与社会对科学教育的需求,又发挥了科技博物馆的资源优势与教育特征,更体现了当代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并揭示了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与中小学进行合作,可以创新科学学习的模式。本文在利用博物馆现有的资源,把小学学习课堂搬进博物馆,编排科普剧、讲解生态知识、组织爱鸟周活动等实例的基础上,讨论了博物馆的学习程序和特点,探索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9.
科普脱口秀是在科普剧的基础上,以脱口秀的形式,把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通过故事线的方法,让观众一起讨论主持人提出话题的语言类节目,让孩子们在笑声中接受到科普教育、学习到科学知识,在互动中产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互动脱口秀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科普教育的方式之一,是对现有展教服务手段的有力补充,也是科普教育和展教方式的一种创新。本文结合实际工作探讨互动脱口秀在博物馆科教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一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普场馆普及科学教育的理念、内涵、方式和渠道在逐渐发生改变。2014年底,由上海市科协组织牵头的第一届上海科普博览会从“科技产品的科普化演绎”这一创新理念框架入手,尝试推进了科普生活与科技产品的民生性融合,初步实现了科技产品与科普服务的互补互融和良性互动。基于上海科博会的启发性思考,本文从科普化演绎视角出发开展博物馆科普教育理念和应用创新研究,指出科普化演绎是借助前沿科技力量融入博物馆科学教育而提供的开放、共享、互惠和创新的科普服务模式。文章试图从博物馆科普教育的新趋势、科普化演绎的概念、科普化演绎的内容、科普化演绎的路径及实施科普化演绎的作用效果等几个方面阐释这一新的科普教育方式,期望能够对今后博物馆开展科学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