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994--2004年以来黄遵宪的研究呈现出多方位、多层次的新面貌,黄遵宪的诗歌研究、诗界革命研究、民俗学研究、日本史学研究等方面,以明确的学科意识来规划和拓展黄遵宪研究,使黄遵宪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不足。如有的论文研究角度大同小异,黄遵宪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广东,尤其是梅州,“黄学”未成为全国范围内显学。基于黄遵宪在中国近代史、外交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黄学”应走向全国,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戴刚  章梅 《小读者》2010,(6):18-20
又是一年“六一”到.又是一年儿童节。在大多数人心里,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不同时代的人,经历过不同的“六一”儿童节.然而,那份童真、那份快乐却没有差别。“六一”儿童节.记者分别采访了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人.了解不同时代的“六一”儿童节.感受不同时代的欢乐童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文学角度对1978至1989年国内黄遵宪研究情况做了回顾,包括黄氏诗文、资料、研究论著的出版,研究者对黄遵宪生平思想、文学主张、《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以及《人境庐集外诗辑》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并对之加以评论.还从建立“黄学”科学研究体系的高度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祝愿“黄学”蓬勃发展,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4.
我国符合现代意义的师范教育成形较晚,约始于20 世纪初。当时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如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均强调开展师范教育。而陶行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将师范教育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打造一支能承担“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的优秀教员队伍是教育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5.
锦州石油化工公司是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一个下属企业,有职工1.7万人。锦州石化公司的职工教育起步较早,“滴水穿石”的业余职工教育精神50年代就扬名全国,参加过全国教育“群英会”,与会代表受到毛主席的接见。近几十年来又不断努力,屡次受到石油工  相似文献   

6.
黄遵宪与戊戌变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遵宪是近代维新派中较系统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少数“先进中国人”之一 ,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在戊戌变法过程中 ,他是实施变革最力、效果最好的维新派领袖。加强对黄遵宪及其维新思想的研究 ,有助于进一步把戊戌变法的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新嫁娘诗”是黄遵宪未收入《人境庐诗草》的组诗 ,《人境庐集外诗辑》( S本 )与《梅州文史》( M本 )均有收录 ,但文字互有出入 ,且 M本还多出一首。本文将这两个版本作了对勘 ,认为 M本胜一筹 ,在黄遵宪的佚作中应得到相应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黄遵宪是近代著名诗人,他生于有“山歌之乡”美誉的客家聚居地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从小便深受民歌的营养滋润。笔者曾写有专论《黄遵宪与民歌》。近日在学习过程中续有所得,整理成札记数则,愿与所有喜爱民歌或黄遵宪的读者共同评赏。  相似文献   

9.
左鹏军 《文教资料》2000,(1):103-107
关于晚清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的诗作,除其生前自行编定的诗集《人境庐诗草》十一卷、《日本杂事诗》定本200首之外,尚有北京大学中文系近代诗研究小组所编《黄遵宪集外诗辑》(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此外,散见于其他文献中而不为上述诗集所载的人境庐诗,近年来陆续有新的发现。郑子瑜、实藤惠秀编校之《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稿》(日本早稻田大学东洋文学研究会,1968年)中,亦保存了若干首黄遵宪集外佚诗,笔者尝作《黄遵宪使日时期佚诗钩沉》一文,刊于《文教资料》1994年第2期。在此之前,笔者曾在王稻《扶桑游记》(钟叔河主编…  相似文献   

10.
在梁启超、夏曾佑等人于 1 896年前后创作“新学之诗”和 1 899年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口号之前 ,黄遵宪以“我手写我口”为代表的诗歌变革理论及其“别创诗界”的“新派诗”,在一直与京城隔离的环境中独立地发展了二三十年 ,成为诗界革命的最初源头。无论是诗界革命发生的理论准备还是后来的领袖人物 ,嘉应诗人都占了半壁河山 ,可以断言 ,嘉应诗人对“诗界革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环境使嘉应诗人走在诗国“变法”的前列 ,嘉应诗人与“诗界革命”的关系 ,揭示出嘉应和岭南文化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独特意义。本文上篇论述黄遵宪与“诗界革命”发生的关系。现行的中国文学史对诗界革命的发生描述不正确 ,黄遵宪早于梁启超二三十年就提出了后来视为“诗界革命”思想的核心理论 ,并同时开始创作“新派诗”。黄遵宪的诗歌革新理论内容丰富、自成体系 ,是其思想文化革新理论的组成部分 ,它表达了诗歌革新和全面进行思想文化革命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1.
黄遵宪对西方现代教育思想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这与他长期的职业外交官经历有密切关系。研究黄遵宪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黄遵宪教育思想的内涵、分析他的教育实践过程及其对区域教育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这对研究客家梅州地区教育发展历史,促进区域教育文化的和谐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歌行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诗歌样式,属于七言古诗中的一类。黄遵宪在古体诗方面的成就可以他的歌行体作为代表。其歌行共33题35篇,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缘事而发和以文为诗是他创作歌行的主要手法。因此,他的歌行诗有着浓厚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面貌形式,从而开辟了晚清诗坛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3.
黄遵宪的诗人地位是人所周知的,但他的诗界革命的综合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诗界",然而,这一点却又往往是被人们所忽略.黄遵宪的大使参赞工作便于他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借鉴别国变法成功之经验,唤起民众变革现实的欲望,以"诗界革命"为突破口进行思想革命成为黄遵宪人生的主要内容.从本质上说,黄遵宪既是一位觉悟很早,自觉程度很高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师夷长以制夷"积极尝试者,还是一位兴教育、开民智的主动实施者.他的"诗界革命"几乎包涵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有的进步因子,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次预演."诗界革命"以及围绕诗界革命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渠道和措施成为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日本学术界对黄遵宪的研究,着重于从其著作探讨明治时期的方方面面,国内的研究也多倾向于其与日本的关系。中日学术界都指出,在诗歌创作上,黄遵宪明显受明治汉诗的影响,而忽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及传统文化对其杂事诗创作的内在作用。《日本杂事诗》虽是旅日的产物,但黄遵宪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和对乡土文化的深刻体验。使其旅日诗歌不时出现中国风物,传统诗词意象和创作手法则贯穿其中。此外,黄遵宪心怀家国.受杜甫诗史书写精神的影响.其诗多以时局、变法和兵防为内容。而这也是日本杂事诗多书写乡土风物和祖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黄遵宪晚年诗歌以律体诗为主,诗人充分利用律体诗含蓄凝练的特点,表达在险恶政局中对国家民族危难的忧伤悲愤,体现诗人对于传统诗歌手法的纯熟运用。而诗人晚年还写下“军歌”、“校歌”这样一些通俗的口语体作品.与古奥的律体共同构成其晚年诗歌体式的两个极端倾向.从中可以看到黄遵宪在诗艺追求上徘徊于继承与创新之间。口语体诗是突破诗歌凝定模式的尝试,但仅着眼于外在鼓动性,而把诗人自我淡化于诗外;律体诗含蓄难懂,却是自我感情真挚的倾诉,深沉动人。诗人偏爱后。这种新旧交错的班驳色彩正是近代诗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黄遵宪晚年大力引入西学的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遵宪晚年被罢官家居,然而,他仍然积极地传播西学:一方面注视着梁启超办报,极力纠正其办报宗旨的偏差,另一方面又在家乡大力普及新式小学教育,力所能及地进行"开民智"实践。  相似文献   

17.
重评黄遵宪与丘逢甲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遵宪和丘逢甲同是晚清客家名人,“诗界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两人自1889年京城相识便结下了忘年之交,在此后的十几年里经常书信往来和诗歌酬唱,交情甚笃。学界对他们的交往有着不同的解读,或认为“诗坛争雄”,或认为“亲密无间”。通过再梳理黄、丘的文字因缘,提出了黄、丘的诗歌酬唱和交往是自觉的,彼此并无意于诗坛争雄,但唱和的频繁程度和唱和中大量用典的现象,给时人造成了诗坛争雄的印象观点。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评价黄、丘的交往,即回归他们本身,回归晚清粤东客籍诗人群体,回归诗歌以及“诗界革命”。  相似文献   

18.
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是其出使日本期间,为配合撰写《日本国志》而作。该组诗共收录诗歌200首,以纪事为主,问有议论。在该诗中,其革新意识锋芒四溢,强国思想也一览无余。黄遵宪从政治、经济到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畅谈了他的改革理想。黄遵宪尤其注意“网罗旧闻,参考新政”,旨在为当时中国势在必行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故而诗歌的创作亦体现了其“诗界革命”之学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黄遵宪所诵“吟到中华以外天”为兴会点,通过对早期《申报》的文人活动及言说风尚的追踪,并结合黄遵宪的生活历程,为黄遵宪与早期《申报》之种种关联钩稽出一幅合理的图景。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0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南开大学吴振清、徐勇等先生编校整理的《黄遵宪集》,是目前收录黄遵宪诗文最全面的集子,编者尽了最大努力广搜博采,采择的范围遍及海内外,但还是不免遗珠之憾。对个别散佚的黄遵宪作品,编者未能参校更好的版本出处,也未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成果,因此而造成参校有所疏误。通过对《黄遵宪集》的补遗与正误,以方便同道更全面了解至目前为止黄遵宪诗文的存佚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