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6 毫秒
1.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分别刻画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在人物性格方面,《诗经》和《楚辞》的女性分别呈现出阳刚型和阴柔性的特征。本文以《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为例,简要分析了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阳刚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大抒情诗歌的源头,《诗经》与《楚辞》从诞生之日起,便因截然不同的艺术气质不断引发历代学者对其进行探讨比较,文辞上一朴拙真率,一华丽绚烂;情感表达上一温柔节制,一热烈奔放,大致代表了南北两大地域文学的特色,并呈现出"修辞立其诚"的共有艺术规范,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楚辞》堪称最具有"浪漫"气质的文人作品。它的浪漫,是主体形象和艺术思维上的浪漫。《楚辞》一变温柔敦厚为奇美异声,表现在《离骚》、《天问》和《楚辞》上便是孤洁的主体性浪漫,慷慨的原生性浪漫和峻奇的情致性浪漫。这三种浪漫涉及不同向度,烘云托月出抒情主人公的整体形象来。  相似文献   

4.
《诗经》与《楚辞》是最早的有集中的女性描写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后世文学女性描写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诗经》与《楚辞》中的女子形貌描写进行多方面对比,展示诗骚女子在形体、容貌等方面的特质,并试图诠释审美视角下先秦时期的女子形貌以及对后世文学女性描写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龙凤文化源远流长。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产生的两部伟大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龙凤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诗经》的龙凤多单独描写,《楚辞》的龙凤则多在一诗中对举描写,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鲜明特征。《诗经》、《楚辞》中的龙凤意象都具比兴与象征作用,而《楚辞》则更多了一分南方巫文化的神秘色彩。《诗经》和《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龙凤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6.
《楚辞》与《诗经》都是我国梦幻学创作的重要源头。《楚辞》与《诗经》的梦幻描写相比,《诗经》多侧重于个人日常生活的范畴,而《楚辞》则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7.
女性服饰审美辨析——以《诗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诗经》中描写贵族和平民女性服饰的词汇为研究切入点,从诗篇中涉及服饰审美的容貌、形体、发饰和服饰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其中,容貌有凝脂、柔荑、蝤蛴、瓠犀、盼、蛾眉6条;形体有硕、颀、长和窈纠4条;发饰主要有绸直、总角、卷发和高髻4种;服饰中关于服装色彩的有茹藘、云和荼3条。解析上述词汇及其诗篇,可认识《诗经》中女性服饰的真实面貌及两周时期女性服饰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8.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先秦诗歌的双璧,一为现实主义的源头,一是浪漫主义的滥觞。关于二者的承继关系,历来聚讼纷纭。产生于南方的《楚辞》是否真的受了北方中原地区《诗经》的影响,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考察楚国及《楚辞》代表作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并涵咏文本可知,《楚辞》是受《诗经》的影响并承继了《诗经》的传统的。  相似文献   

9.
《诗经》和《楚辞》作为南北文学的代表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诗经》中的颂诗和《楚辞?九歌》同属于祭祀诗,但两者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分析两类祭祀诗歌在祭祀对象、祭祀心理、创作主体和祭祀目的等方面的不同,对于更加深入的了解南北文化的差异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诗经》《楚辞》作为中国诗歌最早的两部诗歌总集,不仅开启了中国诗歌的源头,从它们的发展变化中也可追溯中国诗歌早期审美精神的演变。两部总集都善以"象"传意,但两部总集的"象"又有着明显区别,从这种区别中我们不难跟踪到先秦审美精神的演变轨迹,以及对后代文学发展趋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学界多认为刘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对《辨骚》一篇的认识有较大分歧,有人认为是完全肯定,有人认为是否定更多。实际上刘勰对《楚辞》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他理想的文学创作模式是兼具《诗》《骚》二者之长。  相似文献   

12.
论《诗经》与《楚辞》中的“云”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构成的基本单位,由于诗歌产生的地域、时代、社会风气及创作主体等诸多因素的差异,使作品各自所建立不同的意象群,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美学风格。通过对《诗经》和《楚辞》中“云”意象的分析,试图揭示出它们内在深刻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3.
丁玲早期小说主要包括《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三个短篇小说集,其当时的小说以强烈的叛逆色彩和自叙传风格而成为"五四"文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文章主要通过探讨丁玲早期小说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从而认识丁玲早期小说的独特的"现代性"色彩及其对"五四文学"包括当时的女性文学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丁玲早期小说主要包括《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三个短篇小说集,其当时的小说以强烈的叛逆色彩和自叙传风格而成为"五四"文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文章主要通过探讨丁玲早期小说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从而认识丁玲早期小说的独特的"现代性"色彩及其对"五四文学"包括当时的女性文学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谙熟《风》《骚》中的词语、语句及典故,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常常会为诗人所接受,成为自己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发挥文学的积极作用。大凡唐代诗人,没有一个未受过《风》、《骚》精神的熏陶。在他们的诗作中,人们总是可以或多或少地见到《诗经》与《楚辞》语典之身影。唐代诗人对《风》《骚》语典的接受极其认真、普遍而广泛,犹如江海,不胜尽勺。仅举《诗经》"飞蓬"、"黍离"、"甘棠"与《楚辞》"摇落"、"惆怅"、"木叶"之部分语典,粗窥唐代诗人对其接受之概况,以收管窥见豹之效。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甘肃省成年人身体形态监测结果的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成年人的身体形态较好,具有明显的亚高原人和北方人的特征--男性身材高大、体格健壮,女性身材修长、丰满.成年人的身高随年龄增长呈现逐年减小的趋势;男性的体重、胸围、腰围、臀围、皮褶厚度、BMI指数在54岁前随增龄逐年升高,此后呈现随年龄增大而减小得趋势;女性则随增龄呈现持续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7.
商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与两性社会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形象在我国目前的商品广告中占有很高比例,但是往往角色单一,模式固定,偏执地体现着男性话语的霸权地位。男性话语作为尺度和标准,在广告中为女性形象乃至通过广告媒体为女性文化、女性的社会地位设定“应然”的状态,表达对女性的社会角色期待和价值规范。本文试图透过日益强烈地影响文化时尚乃至整个大众文化价值理念的商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问题,来探讨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归宿;扬弃女权主义平等与差异之争,从完整人格意义上寻求女性的解放(或说两性的解放)以及广告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其人其文相映成趣,构成了现代女性文学史上一道艳丽的风景,无论世人褒贬如何,她都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学现象。首先,她的小说艺术性超越了以往所有女性作家,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以怪诞艳异苍凉为审美基调,开辟了女性写作的新天地;其次,她以女性自身特有的敏锐与感悟,脱离了种种主流意识形态加于女性书写的限制,顽强独立地用女性视角剖析女性精神世界,挖掘出女性心灵阴暗造成的女性悲剧,从而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视野。张爱玲的出现,一方面是对五四以来现代女性书写的一次全面突破与完美终结,同时又开启了女性写作新世纪的大门,成为后世女性书写的又一典范.  相似文献   

19.
肇始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古典诗文今译,至今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从研究者自发到有规模、有组织地进行,该项工作经历了理解和认识上的不少误区,如古诗文不能译,《诗经》、《楚辞》之后的韵文不必今译等。新时期的古诗文今译成就很大,问题突出、理论建设薄弱等现状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今译人才的难以兼得、诗歌今译理论的尚待突破等等,都无不制约着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在今天的文化建设及文化强国战略中所应发挥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悼亡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在抒情、审美上都有其独特性。《诗经》中的《绿衣》、《葛生》在写法和抒情特色上都对后代的悼亡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