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走出复旦校园已六十余年头了. 1952年夏暮,那个18岁的小姑娘,由14岁的弟弟送上火车,从济南出发,一路南下,咣哩咣铛,走走停停,在车上摇晃了两夜一天,总算到达上海北站.  相似文献   

2.
复旦校讯     
▲卜2003年3月21日,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王仲伟同志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同志等陪同下,来复旦大学科技逸夫楼为“复旦时政论坛”作报告,报告后听取了关于新闻学院新校区规划和新闻学院发展规划的工俊汇才民。复旦校讯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00周年.就如同提到北京大学,我们立刻会想起蔡元培,说起复旦大学,人们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马相伯、李登辉、于右任等知名校友,却似乎很难将蔡元培这位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泰斗与复旦联系起来. 其实,在复旦还没有创办的1902年,蔡元培就已主动拜震旦和复旦的创始人马相伯为师学习拉丁文了.马相伯在晚年带有个人回忆录性质的口述史料<一日一谈>中,其中有一篇<蔡孑民先生与二十四个学生学拉丁文>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老舍与复旦     
1937年 9月,继北方三大学联合内迁之后,上海复旦大学与大夏大学亦奉教育部令,组成复旦大夏联合大学内迁,同年末抵达贵阳和重庆。1938年春,复旦大夏联大解体,复旦遂选定重庆北碚嘉陵江北岸下坝建校。自此至 1946年5月,整整8年,复旦于斯揽士育才,弦歌不缀,演绎了许多文坛韵事。尤其是老舍,结缘复旦更深。 1938年秋,伍蠡甫在复旦大学文学院时,为了丰畜学生文学素养,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校声誉,文学院决定开设文学讲座,邀聘社会贤达、文坛名宿出任讲席,并向校长开具了第一张文学讲座导师名单。  相似文献   

5.
6月23日,美国新闻与大众转播教育代表团一行35人来我院访问,并与有关教师进行了学术交流。 5月-7月,我院潘玉鹏副教授应邀赴韩国高丽大学讲学,《东亚日报》对他进行了采访报道。 9月10日,日本关西大学教授植条则夫被聘为复旦大学顾问教授;植条先生携夫人再访我院,为学生作了专题报告,并在广告学专业设立专项奖学金。  相似文献   

6.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6月10日正式成立。新建的新闻学院设新闻学、国际新闻、广播电视、摄影、编辑等系和专业,并设新闻研究所。  相似文献   

7.
十二卷本《旧五代史新辑会证》由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正式出版,是二十四史之一的《旧五代史》的最新辑本。《旧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中唯一的辑逸书,现在的通行本是清代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时,邵晋涵从《永乐大典》和《册府元龟》等书中辑出,不是原书。这个辑本曾得到梁启超的高度评价,但其工作疏忽而漏辑文献、因政治忌讳而任意篡改原文等问题非常严重。抗战以前,史学大师陈垣就曾提出重新校订此书的设想,近二十年间,海峡两岸也有许多学者作此倡议,但因所涉文献极其浩博繁杂,此项工作始终没有完成。陈尚君教授从1994年接受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8.
正校园壁报,原是墙上的"学生刊物",也是同学间最传统、最快捷的信息传播媒介。在过去的年代,学生们要发表意见、展现自我,壁报是最理想的平台。复旦壁报,在江湾立校时萌发,兴盛于重庆北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影响力,是往日校园中独特的风景之一。"请到子彬院来"1922年复旦迁到江湾后,有了自己的教学楼"简公堂"(原200号)、行政楼"奕住堂"(今校史馆)和第一宿舍,壁报大有用武之地,于是,各类壁报纷纷上墙出刊。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爆发了十几所大专院校学生游行示威活动,之后迅速蔓延至天津、上海等地。如果说,当时的北京大学是北京和全国学生运动的先驱,那么,复旦大学爱国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的表现和担当同样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10.
凤子(女)(1912-1996),著名戏剧理论家,广西容县人.原名封季壬,笔名禾子,艺名凤子.凤子1912年生于广西,193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复旦剧社、上海剧社工作社等团体参加话剧演出,以擅演《雷雨》、《日出》及电影《白云故乡》中的女主角闻名.曾在上海主编《女子月刊》,《人世间》.建国后,历任《剧本》月刊主编,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中国剧协第三、四届常务理事.197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著有《旅途宿站》、《台上台下》、《画像》等.  相似文献   

11.
复旦大学档案馆珍藏着该校从创办之初至今所历各个年代的毕业文凭(证书).细细解读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毕业文凭,会发现许多值得玩味的历史细节.……  相似文献   

12.
复旦大学新闻系成立于1929年,今年是它60大庆.本刊发表此文表示纪念。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周刊》2006,(9):16-16
作为教育部今年批准的自主招生两大试点高校之一,复旦大学3月2日正式发布了招生方案。  相似文献   

14.
复旦大学是我的母校.同时也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认识了复旦文科的许多教授,有的成了好朋友.我也为他们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这里说的三教授,他们是谭其骧、朱伯康和蔡尚思. 为谭其骧写"内参" 1991年10月中旬,谭其骧教授又一次大中风,送入华东医院抢救后方才脱离险境.不幸的是,他虽然神志清楚,但四肢瘫痪,大小便失禁,不能说话,无法吞咽,仅靠一只鼻孔输氧,一只鼻孔输鼻饲以维持生命.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1月8至10日,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其实,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法国总统德斯坦就曾访华,并走进复旦课堂。1980年9月刚开学,就听闻一个官方消息:法国总统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将到访复旦大学。当年,很少有外国元首访问中国高校,此番法国总统前来,还要发表公开演讲,作为复旦学生,我自然感到新鲜和欣喜。不久,我有幸成为听众,在复  相似文献   

16.
1937年6月底,私立复旦大学结束了1936年年度教学计划,进入了暑假。然暑期工作仍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土木工程系派出部分师生前往无锡太湖边新校址进行勘察、测绘,为秋季在那里兴建新校舍作前期准备工作;生物系学生赴青岛采集标本;大学部在徐家汇复旦中学举办暑期学校。北方却传来了芦沟桥事变的炮声,紧接着八一三淞沪抗战打响,日寇铁蹄肆意践踏中华,神州大地狼烟四起。北方三校(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奉教育部令,组成联合大学南迁。9月,教育部派员到上海,指示复旦、大夏、大同、光华四所私立大学效法平津,组织联合大学内迁。…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世界》2005,(4):41-43
2004年6月上旬,30岁的王毅通过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博士答辩。当老师们询问起他的经历时,竟然得知.他原来是深圳八卦岭一家港资企业的搬运工!  相似文献   

18.
正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学女教授凤毛麟角,但在复旦大学,却先后出现过几位特立独行的女教授。其中,毛彦文、蒋碧微和方令孺等引人瞩目。她们年龄相仿,经历几乎相同:出身名门,属于一代名媛;早年为包办婚姻所困,受过爱情挫折;留学或游历海外,备尝曲折艰辛。她们到复旦执教,为复旦校史抹上了一道明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四川人热情友好,就像黄洋妈妈第一次看到我,就坐过来拉着我的手说:"妹妹看起来好小哦,跟我们洋洋差不多大。"二审时,黄洋父母到上海来,带了自己家做的麻辣兔,但凡来看他们的黄洋同学,都要给一袋,十多袋真空包装一天就送完了。黄母还为两个即将生孩子的同学织了婴儿服,她跟我说这是全棉的,小孩子只能穿全棉的。  相似文献   

20.
《档案与史学》2015,(6):61-64
<正>邯郸路,如今是五角场地区最具有人文气息的街道之一,这得益于邯郸路上的复旦大学。从五角场到大柏树的邯郸路,全长2640米,其中三分之一以上路段(从国定路到国权路附近)是复旦校区和宿舍,复旦大学新老校门、文科图书馆、李达三楼和美国研究中心等建筑,都位于邯郸路上——巍巍学府,是邯郸路上独特的风景。然而,邯郸路风景,又岂止于学府建筑!1980年代,我曾在复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