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促进职业教育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建设,初步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建成"双师型"师资教学团队,开发校企合作的岗位—课程体...  相似文献   

2.
目前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着校企双育人主体机制还不健全、教学模式不顺畅、校企课程交融不深入、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系列问题,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此,文章从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综合职业素质养成和社会人才需求的视角出发,重点引入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与学校、联盟企业联合组建“校企室”三方协同的现代学徒制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企室”三方育人主体的现代学徒育人平台,构建涵盖“通识、岗位、专项”三核心、四阶段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创建多维度技术技能训练和实践的“专业实训室+企业现场+大师工作室”三场所构成的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建立“教、学、做、工、培、训”交替融合的现代学徒制教学实施模式,建立三方育人主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以及“柯氏四级评估模型”多元参与、四级评价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并在数控技术专业试点,成效显著,为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开展三方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袁国伟 《职教通讯》2015,(23):14-15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制度的重新组合,其主要特征是学生和学徒身份相互交替。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过程中,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交替课程+企业实践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考核等方面发挥企业的育人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热点,校企协同育人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我院积极探索和实践多元平台下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按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规格,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探索从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建课程体系和实践基地、共建共享特色教学资源、双导师制班级管理、校企联合打造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同制定学生考核与评价体系六个方面,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与班级授课制优势互补的结晶,是职业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的产物。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育人"的本性,"学"依然是现代学徒制的根本,"以学为本"成为现代学徒制的生长点;现代学徒制创设了工匠培养的"形"与"神","工匠精神"成为现代学徒制的切入点;"师承模式"作为现代学徒制的表征、工匠精神的载体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是实践现代学徒制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6.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关键在于打造“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企业实践课”“三课堂”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主体,整合共建思政教学体系,改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建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文章从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意义、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及原因、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企业招工难、留人难,选人育人成本高、人员流失率高等,是当前企业遇到的问题。以园艺技术专业为例,可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构建、实习培养计划等方面,确定园艺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方案。为了确保现代学徒制工作顺利实施,要打破"统一"模式,加强现代学徒制工作的组织保障,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临床医学专科专业培养乡村医生人才模式;方法:采用现代学徒制委托培养模式,学历学习和规范化培训"3+2"系统衔接,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临床实践"1+1+1"分段协同培养,政行校院四方合作、协同育人;结果:教学内容针对性、实用性更强,就业与需求相对接;结论:多方协同、合作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是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医生的有效人才模式。  相似文献   

9.
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应该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原则,其育人运行机制的构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和教学标准体系的制度建设、校企协同育人的主体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抓手建设、现代学徒制的路径建设和三全育人的体系建设。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高职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育人制度建设完善、校企协同育人多样化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个性化实践、现代学徒制模式创新和"十大育人"一体化育人体系构建等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基础,探讨了不同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强调了“双主体协同育人”环境下如何推进现代学徒制,同时在推进试点过程中,对存在的困惑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为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提供一些借鉴意见。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代学徒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的内涵与特点,通过建立"政府引导、主体双元、校企协同"的现代学徒制合作育人机制,构建招生招工一体化"三站互动分段轮换"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学生学徒"双身份"的招生招工制度,实施"三站互动 分段轮换"的人才培养流程实践,开展国际标准的多方全过程学业评价体系。结果表明,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获得社会及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实施需要具备较高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工匠型"人才支撑。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深化焊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发展的有益尝试。地方本科院校要突出和强调自身的"应用型"定位,试点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双主体"育人模式,重构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打造校企互聘的"双导师"队伍,建立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承担起"工匠型"人才培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英国职业教育通过不断的探索完善,实现了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界和职业院校的协同育人,形成了经典的职教产学研模式,即"三明治"教育模式和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探讨英国职业教育"政—行—企—校"协同育人的模式、特点及经验,对推进我国职教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的建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为基础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探索与研究,从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践招生招工一体化、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和全面改革考核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期对高职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开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和实践模式。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药学专业从体制机制创新、实施路径探索和保障条件建设等三个层面,进行了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形成了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三位一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7,(3):120-121
现代学徒制是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新模式,本文阐述了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应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为目标,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举措和实施步骤,实现校企共同构建"校企交替,岗位轮训"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江苏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和领先优势的职教强省生根发芽。从起步期、探索期到发展期,江苏现代学徒制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校企合作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然而,项目缺少特色、区域发展不平衡、参与者权责不明、质量评价标准缺乏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江苏要切实推进现代学徒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须从目标引领、协同管理、双向育人和科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打造现代学徒制的"江苏模式"。  相似文献   

18.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文章首先介绍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理念的人才培养实践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校企共建了"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制定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招生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校企双导师制度;其次,介绍了现代学徒制运行成效,包括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实训基地的共建;最后,分析了现代学制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双元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企业学徒制都是工业化时代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分析、比较三种学徒制形式,相互补充、借鉴,对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一体化育人,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以汽车后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通过微观层面的制度创新与设计,针对汽车类专业开展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常态化机制、"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