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怎样打造真诚的政治课堂?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踊跃表达?怎样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想象力得以放飞、潜能得以发掘、德育体验得以深化?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与认识。一、创设情境材料,激活德育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最新的时政材料,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材料。这种情境材料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视频、漫画、图表等其他形式,使学生有话说、想说话、会说话。  相似文献   

2.
对德育中实施体验情境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德育过程中实施体验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本通过分析体验情境教学的特点,探讨在德育过程中如何实施体验情境教学,使德育工作更富有成效,从而增强德育实效,使德育取得最优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生命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它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也不是单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而是在使学生具有正常的情感体验,具有真善美的人格,个性充分发展基础上,给予教师职业生命的满足,使师生双方生命都得以生成,实现完整教与学的过程。生命化教学的本质特征是:1.生命的体验性。体验是个体生命在生活世界中存在的前提,体验也是在生命化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生命得以…  相似文献   

4.
提到德育,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比较有板有眼的生硬,作为一所以德育为先的百年老校,我们的思路是让德育“活”起来的关键是首先得让学生“活”起来。不是简单地通过教育、灌输,而是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接受教育。我们学校结合百年校训“诚勤朴爱”提出“激活德育,体验为先”的实施方案,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来接受教育,从而让德育“活”起来。,讲究体验教育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在德育实践中,本着“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德育思路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小中寓大,小就是大”的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行为实际 ,从培养文明习惯的细节入手,提出了“三个学会”的道德行为规范要求,即学会说话,学会走路,学会冲厕。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体验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思想品德素质得以提升,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好了做人根基。落实“三个学会”打好育人基础  相似文献   

6.
小学音乐课之所以与其他任何学科有着很大的区别,是因为"音乐是一门艺术"所以音乐课应突出音乐的特点,小学音乐课就是要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唱歌课是音乐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目前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唱歌是音乐教学中最能使学生接受和喜爱的一种形式,通过唱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有感情地唱歌,从而达到体验美、创造美、展现美的教学效果,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谷万军 《天津教育》2023,(35):43-45
<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下,小学对德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创新德育方法,强化学生的德育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收获知识、形成良好的德育素养、发展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验式教学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丰富学生的德育体验,有助于提升德育实效。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价值,其次分析了小学德育现状,最后探讨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德育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为了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提到德育,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比较有板有眼的生硬,作为一所以德育为先的百年老校,我们的思路是让德育“活”起来的关键是首先得让学生“活”起来。不是简单地通过教育、灌输,而是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接受教育。我们学校结合百年校训“诚勤朴爱”提出“激活德育,体验为先”的实施方案,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来接受教育,从而让德育“活”起来。  相似文献   

9.
一、生命化教学的含义和特点 生命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它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也不是单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而是在使学生具有正常的情感体验,具有真善美的人格,个性充分发展基础上,给予教师职业生命的满足,使师生双方生命都得以生成,实现完整教与学的过程.生命化教学的本质特征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最佳的状态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进行情感体验,在不同的情感体验中自然而然地升华思想道德水平,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铺路搭桥。1.活动化的教学情境。教师把教学置于一定的活动情境之中,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愉悦,并在入境动情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学起来如身临其境,搜集了有关海底、沙滩及海岛等景色的光盘,并配上欢快的乐曲。上课时,同学们看到  相似文献   

11.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行为,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才能体验数学的价值;只有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才能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只有教学资源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才能使教育理念得以升华,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12.
德育艺术就是教师将自己受到感动的典型事例拿来感动学生;德育艺术就是用坦诚坚持实事求是,使学生愿意从讲述者的体验和语言吸取真理和力量的艺术;德育艺术就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的艺术,自己睡着了,是叫不醒别人的.  相似文献   

13.
德育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对学生在道德和思想方面的教化和培育,能够使他们在良好的德育教育熏陶中发展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更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应该有德育的渗透,在重视他们的智教教育之余,对于德育方面的教学也不应该疏忽。在高中数学教育中,也需要给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知识渗透,能够使学生在数学学科中更好地把握与学科相关的德育思想,在思想道德层面上得以提升,不仅利于德育基础教育的强化,也有力地推动了数学教学本身的发展。因此,本文将重点来论述在数学培育体系中渗透德育的重要价值以及德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14.
赵琴 《教育》2015,(7):26
所谓德育信物就是教育者为培养学生形成某种道德观念或行为习惯,设置某些特殊的物品,以唤醒或警示学生,自觉强化某种意识或观念,营造德育气氛。德育信物不是图像、文字、也不是雕塑,而是普通的物品,只是赋予其特殊的含意,尤其赋予了情感,使其所起到的德育效果非同一般。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提高小学生的活动能力、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体育教学中的德育过程是对小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的途径之一。体育教  相似文献   

15.
生命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它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也不是单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而是在使学生具有正常的情感体验、真善美的人格、个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德育中的师生关系自定义为:德育中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德育过程中,通过交往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包括彼此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等相互关系。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性概念,是学校发挥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师生关系不是一种永久结构.而是一个生成性过程,依赖于师生之间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在彼此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可能使教师体验到生活在“学生就是希望”之中.从而超越自我生活的局限;另一方面,学生则可能体验到生活在“教师对他们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耐心和信任”之中,从而受到积极向上生活的激励。这就是师生关系的真实意义。师生关系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师生关系的德育功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德育的实效性就是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品德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性质。德育的实效性源于学生对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充分体验。其中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体差异的,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一要设法激活学生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教学实践,真正理解英语的内在价值,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行为,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才能体验英语的价值;只有课程内容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才能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也只有教学资源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使学生感受到英语就是生活,英语就在身边,才能使教育理念得以升华,让学生感受英语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19.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具备特有的人文价值,这为教学中渗透德育提供了可能,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也为渗透德育提供了体验的载体。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应该充分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价值,挖掘其德育内涵,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活动中伺机渗透德育,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同时品德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20.
研究性德育活动就是构建一种主体性、体验式、活动化的德育形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思维的主体、设计的主体、活动的主体,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实现道德准则的内化和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