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7 毫秒
1.
1986年9月12日,解放军报一版突出位置登载了一幅大型照片《中华健儿勇闯虎跳峡》,这幅照片展示的是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队员雷健生、李勤建首漂世界最深的峡谷——长江金沙江段虎跳峡的主要险关——“上虎跳”的动人情景。去年8月下旬,当我得知中国长江漂流探险健儿从长江源头漂到虎跳峡时,便和一名文字记者匆匆从北京日夜兼程赶往虎跳峡。9月7日到达了虎跳峡起点所在地——云南中甸县下桥头区。翌日一早。就钻进了虎跳峡谷,攀援三个多小时的险路,到了“上虎跳”。只见峡岸绝壁峭立,峡里巨石林立,江中惊涛  相似文献   

2.
《中华健儿勇闯虎跳峡》新闻照片,获得了1986年全国新闻摄影评选最佳新闻照片奖。照片反映了如下新闻事实:1986年9月10日,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队员雷建生、李勤建首漂世界上最深的峡谷——长江金沙江段虎跳峡的主要险关——“上虎跳”获得成功,完成了漂流史上的壮举。去年8月下旬,当我得知中国长江漂流探险健儿已从长江源头漂到虎跳峡时,便和本报的一位文字记  相似文献   

3.
从丽江向香格里拉进发,一路盘山过岭,海拔在不断升高,司机小和却轻松地说:“过上几个坝子就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仁安。虎跳峡出来,过金沙江便进入了迪庆州地段——滇西北与川藏交界的藏区地带,这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用文字向世人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梦幻的田野牧歌的理想国度,引发了中外关于香格里拉地名的争夺。2001年12月,中甸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之后,这场争论在国内才暂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4.
我们采访长江漂流的生活虽然只有五十六天,但这五十多个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却给我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匆匆启程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是一九八六年六月十八日从长江源头下水的。但真正引起轰动,是洛漂队征服了上虎跳之后。当时,全国各报都转发了新华社的消息——“洛阳健儿征服上虎跳”。洛漂队、虎跳峡一夜之间成了世人瞩目的中心。《河南日报》在洛漂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电视厅电视记者、四十八岁的徐心制,去年同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的勇士们一起,闯过沱沱河、通天河和金沙江上千百险滩,冲出壁立千仞、激流汹涌、礁石密布的虎跳峡,战胜旋涡千丈的老君滩和狂浪压顶的鹤滩,漂过三峡,顺利到达终点,  相似文献   

6.
3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条新闻:解放军报摄影记者江志顺拍摄的《中华健儿勇闯虎跳峡》,获1986年全国新闻摄影评选最佳新闻照片奖,同时推出了画面:巍峨的虎跳石矗立江心,狂吼的惊涛拍击礁石,击起冲天巨浪,小轮胎似的密封船载着二名漂流队员,悠悠荡荡,回旋而下,岸边的摄影记者们举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电视厅电视记者、四十八岁的徐心制,去年同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的勇士们一起,闯过沱沱河、通天河和金沙江上千百险潍,冲出壁立千仞、激流汹涌、礁石密布的虎跳峡,战胜旋涡千丈的老君滩和狂浪压顶的鹤滩,漂过三峡,顺利到达终点,并摄下队员们沿途进行科学考察、漂流长江全程的录象资料。从他满脸的胡子和消瘦的面容,可以看出他随队漂流采访的艰辛。  相似文献   

8.
3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条新闻:解放军报摄影记者江志顺拍摄的《中华健儿勇闯虎跳峡》,获1986年全国新闻摄影评选最佳新闻照片奖。同时推出了画面:巍峨的虎跳石矗立江心,狂吼的惊涛拍击礁石,击起冲天巨浪,小轮胎似的密封船载着二名漂流队员,悠悠荡荡,回旋而下,岸边的摄影记者们举着照相机,追盯那眼看要被惊涛吞没的小黑点……,这一惊险壮观的历史画面,把观众带回到了半年多前漂越虎跳峡的脱场。人们或许会问:最佳新闻照片奖的获得者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兴冲冲地闯进了江志顺的家。他中等个儿,油黑的脸膛,略显消瘦的身体。“请客哟,请客哟!”他微微一笑:“不过年不过节,请什么客啊!”  相似文献   

9.
比大熊猫还濒危的猴子金丝猴的三个亚种为我国独有:滇金丝猴、川金丝猴和黔金丝猴。据我国科学家的统计,三种金丝猴目前仅存5500——6000只左右。滇金丝猴的栖息范围只在金沙江和澜沧江两大水系之间的几十公里的狭长地带。行政区域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洲及丽江地区。这种猴子生活在海拔2600——4500米的中温带到寒温带的崇山峻岭中,是三种金丝猴中生存环境最恶劣的  相似文献   

10.
去年9月中旬,全国成千上万的读者以希冀的目光,期待着人类第一次征服长江上游的“宽鬼大峡”——虎跳峡的喜讯。全国几十家报刊的记者云集在虎跳峡,手拿照相机,等待着长漂船只闯过“魔鬼大峡”的一瞬。可是,预料中的新闻未发生,预料外的新闻却纷至沓来。——9月12日,洛阳探险队副队长郎宝洛和队员孙志岭乘坐的密封船在漂过中虎跳后,被暗礁恶浪划破打翻,孙志岭葬身江中,郎宝洛被冲到对岸崖缝间,头上是千仞绝壁,能否脱险上岸,尚难预料。9月13日,在营救郎宝洛现场采访的四川《青年世界》杂志社记者万明,晚上返回驻地途中不幸被山上的飞石击中,光荣牺牲。他胸前还挂着摔烂的照相  相似文献   

11.
去年9为中旬,全国成千上万的读者以希冀的目光,期待着人类第一次征服长江上游的“魔鬼大峡”——虎跳峡的喜讯。全国几十家报刊的记者云集在虎跳峡,手拿照相机,等待着长漂船只闯过“魔鬼大峡”的一瞬。可是,预料中的新闻未发生,预料外的新闻却纷至沓来。——9月12日,洛阳探险队副队长郎宝洛和队员孙志岭乘坐的密封船在漂过中虎跳后,被暗礁恶浪划破打翻,孙志岭葬身江中,郎宝洛被冲到对岸崖缝间,头上是千仞绝壁,能否脱险上岸,尚难预料。  相似文献   

12.
2003年6月1日开始,三峡水库开始蓄水,现蓄水已达135米的预期高度,人们梦寐以求的“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已现端倪。此时,展读《千古三峡》一书,别有一番心情,且浮想连翩。 世界上很多大的峡谷,比如我国的虎跳峡、雅鲁藏布江大峡  相似文献   

13.
黑井的故事     
在云南中北部的大山之中,有一条蜿蜒向北流入金沙江的小河——龙川江。奔腾不息的龙川江在峡谷中穿行,两岸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是云南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但是在这条小河边,却曾经孕育出云南历史上最富庶的地方——黑井镇。 黑井是这个峡谷中的弹丸之地。当然,今天的黑井已全然看不出当年曾经有过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富裕,它一直持续了几百年的商贾云集、财富波及西南诸省乃至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盛况,也早已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14.
书讯     
《威虎百相》有谁知道,中国的秦始皇、张衡、阮籍、张九龄、唐寅、李时珍、孙中山,外国的戴高乐、白求恩他们的生肖同属虎。有谁认识,中国以虎命名的风景名胜,如虎门炮台、河南虎牢、青海虎台、云南虎跳峡等等。  相似文献   

15.
1997年9月14日21时30分,一道新闻冲击波传遍了中外:全世界成千上万人寻找了半个多世纪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被确认在中国云南迪庆。这是继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其畅销书《消失的地平线》中首次描述在中国西南发现香格里拉胜境之后  相似文献   

16.
“我们走遍五湖四海,去找大地的爱!找那心的根,找那心的源,找出生命所在……”。这是我早年间在校园爱唱的一首老歌中的歌词。而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倾心阅读作家汤世杰的长篇文化散文集《灵息吹拂——香格里拉从虚拟到现实》时,脑海中竟再次闪现了经年难忘的歌词和旋律。至此我认定,汤世杰在云南迪庆香格里拉的旅程,实质上是在寻访大地之爱。公元1933年4月,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刚出版,就立即在西方世界引起强烈轰动,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即,笼罩在战争阴影中的人…  相似文献   

17.
引子:这里是世博会的“冰点” 当世界瞩目中国美丽的“彩云之南”时,云南在它最美的地方为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选了8个分会场、“十八大景点”;但云南西部一个地裂天开、神奇壮丽的地方却不在这份清单里。 它就是世界级地理奇观,地球上的第三大峡谷——怒江大峡谷。怒江大峡谷夹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断裂带之间,平均谷深2000米,峡谷总长316公里。它本是仅次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世界第二大峡谷,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使它退居世界峡谷鼎足之三;但它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风采仍在世界三大峡谷中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8.
历时16天,行程上万公里,经过11个省,从青藏公路进发,穿过青海湖、柴达木盆地、昆仑山脉、可可西里无人区、唐古拉山121到那曲,又从拉萨出发横跨中国大陆,盘旋在横断山区,翻越13个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口,漫步于辽阔的塔公草原,挑战了极限的险峻——怒江十二弯,信步于被称为“通麦坟场”的川藏路上最险峻的路段。穿越了奔腾的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来到了红军战士留下壮丽诗篇的大渡河。跨越了世界最高的理塘县城,观光了中国香格里拉之都——道城亚丁。见到了藏羚羊、野驴、野骆驼等。这就是我们一行4人的经历,一个多年的梦想。  相似文献   

19.
<正> 世代繁衍生息在滇西北高原上的纳西族,人口虽说只有28万,却在中外享有盛誉.原因除了纳西族聚居地——丽江风景秀丽,玉龙雪山、虎跳峡、云杉坪、沪沽湖等风景名胜闻名暇尔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纳西族创造了神奇灿烂的东巴文化,而东巴经,则正是东巴文化精髓的具体承载物.东巴文创于一千多年前,是目前世界上还流传在民间的、少有的、活着的象形文字,它对于研究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用这种文字写成的典籍称为  相似文献   

20.
“你们真幸运,赶上了征服虎跳峡的采访!”尽管这次采访活动已经过去了很久,这样羡慕的语言,仍不时在我们耳边响起。我们刚刚进入新闻队伍,能够采访这一壮举,确实感到幸运,很可能这是我们整个新闻生涯中一段最值得回味的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